浅析关于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主流文化意识原因的一点探讨

时间:2017-06-01 我要投稿

  论文关键词:天地情怀 人际牵依 实践理性 血缘重视 独尊儒术
    论文摘要:在诸子争鸣时期,孺家文化能够从百家学说中脱颖而出,成为时至今天仍影响着中国人生存姿态的学说,是有其深刻原因的。它的很多观点都与中国的农业主导因素相吻合。孺家文化所表现的天地情怀、人际牵绊以及血缘重视,都可以解释其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意识的内在因素。而汉代的罢触百家、独羊孺术政策,更把孺家发展从政治外部因素层面推向了人为的高峰。
    对于中国人来说,儒家文化其实已经不是一种在争鸣中发展的哲学理论形态,它更应该是整个华夏民族的一种生存态度和方式,是在岁月在蒋中积淀下来的祖辈记忆和原始认识。当然,这个“原始”并非指人类发生之初由劳动经验累积所叠起的对整个宇宙世界的认识,而是指由黄河流水冲刷出来的中华民族在社会人际生活中凝聚的智慧体悟。千载百世的华夏文明,在儒家文化的引领下无意识地踏步着自己的征程轨迹,走着一条集体选择的道路。
    在二千五百年前,一个身影走人了这古老的文明国度,影影绰绰之间,他餐风露宿,奔走六国宣扬自己的主张,却尝尽世间的冷淡凄苦,最后郁郁而终。那时的他怎么也想不到,在其身后的千年中华文明,将在他那瘦弱的身影中得到无限扩大延长,儒家哲思之门,将由他这里旬然中开,直到现在……
    割据混战、戈戟亮影的春秋战国时期,沙场以堆积的白骨无情地演绎了所谓胜者为王的社会逻辑,另一方面,中华思想史上又惊喜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唯美思想局面。战争的延续成为文明融合的一种激烈方式,在这纷乱的政治时期,君主们对一种能够支撑自己国家走向千秋万世的理论主张的强烈期盼促使当时文人幕客们的政治思维有了深刻性与广阔性的高度提升。作为“百家”中的一家,当时的儒学其实屡屡遭遇到挫败尴尬,孔子一句:“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让千年以后的我们仍感到那股揪心的苦闷疼痛。但后来儒学又何以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主流意识的呢?我想,这不是一个简单片面的逻辑推理问题,从深层次而言,它是由我们民族的心理特征与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形态来决定的。
    中国是一个农业主导型国家,对天地的依赖使中华民族在传统社会意识中天然就存在着一种对生命和宇宙的尊重情感。正如《周易》中所倡导的“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强烈的生命意识在古人的言辞行止中已经得到最突出的显现。对于他们而言,天与地是自我生存的基点,尊天敬地,厚爱万物的思想已经在他们的内心形成简素雏形,或者说其实是一种潜在的心态。千世百辈的中国人依靠着黄土地延续  自己的家族历程,天地对于他们而言与其说是生存的依靠,还不如说是心灵的依归。在日复一日早盼朝雨、望炎日的岁月中.他们内心对天地万物、宇宙生态有着一种海洋文明所不及的亲和感。他们知道这自然生命是与自己并有的存在,也是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生命因素,这样,一种兼有“敬”与“爱”的情感就萦绕在中国人与天地生命之间。笔者把这称为一种“天地情怀”。正是这种崇生爱物的原始意识,给儒家学说在华夏的传播创造了足够的心理基础。儒家推祟复周礼以兴家邦,而这种对礼仪的严格执著正是在外部形式上给了人们一个表达对天地万物尊重服从的途径。各种周礼在儒学家们看来是天下顺乎行的实现方式,但人们的看法却单纯得多了。在普通人的心理意识中,他们会认为如果能够处处实行正统周礼,自己的虔诚就有了对话者,尤其是天地祖宗之礼,在这方面的意味就更浓重了。通过一整套规整的礼仪形式,人们首先得到的是一种心理上的安顿感与充实感,他们会觉得自己对天地祖宗的敬意已经在这些仪式中得以表达与传递,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心理情感外化而得以完成的满足感。而另一方面,从理论上说,儒家所倡导的“亲亲—仁民—爱物”思想在也给了他们天地情怀以合理化的理由。他们通过儒家文化可以让自己的一些行为得到合理解释,把以前的“自然而为”变成“有的放矢”,所有的盲目都找到理性化的途径。儒家的礼乐文化,在某程度上说其实就是生命的规整化、秩序化,也是情感的条理化。儒家在中国人的天地情怀处理上,并不像道家那样走向泛神化的道路,而是把一切收归理性,化作日常。
    其次,儒家思想中强调对人的尊重和仁爱,讲究人际关系中的牵连与依靠,这也恰合了黄色文明圈重视人的社会性的思想特征。在原始农业文明中,人与天地力量的悬殊使当时的人们在长久的劳动中懂得以协作改变自身的弱小。这种群化心理在黄色生态中可以说已经成为一种集体意识,世代延流而不断强化。所以在农耕的中国社会里,“人”代表的不是一个个单纯独立的个体,而是“群”,或人群,或族群,总之是以人的社会性连系起来的关系链条。而所有的一切,关乎生存的,关乎思考的,关乎文化的,都是在这链条延伸的基础土进行的。孔子讲“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仁者爱人”,所有的这些可以说都是在理论上强化人的社会链条,以“仁”的观点阐述着传统文化中对人的社会性的强调。当然,这是从群体心态角度进行的解释。而在先秦时期,儒家的这些思想又有着某种现实意义。他们“仁爱”的学说在那个纷战连年的时代,其实正代表了人们的理想与憧憬。儒家学派不但给了人们一个回归和平与仁爱天性的理由,更把他们导向儒学营造的解释氛围和理论支撑。这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可以说是一种与人们心底最深层夙愿相契合的政治理念,从时间与空间选取的角度而言,儒家确实占领了很大的优势。而如当时名家,

浅析关于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主流文化意识原因的一点探讨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