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方组织政治行为理论研究评介

时间:2020-08-22 09:12:21 政治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析西方组织政治行为理论研究评介

  关键词:组织行为;组织政治行为策略;组织政治行为伦理评价

浅析西方组织政治行为理论研究评介

  论文摘要: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组织政治行为理论作为组织行为学理论的一个分支,逐步受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管界重视,并对此作了相当深入系统的研究,向我们揭示了组织内部经营活动复杂性一面。本文将时该领城的研究作一评介,并从组织政治行为的概念、组织政治活动发生的条件、组织政治行为策略类型分析、组织政治行为的伦理评价等四个主要方面进行概括。

  对组织政治行为研究源于对组织权力的研究,长期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管理学界对组织权力的来源、构成以及运用等方面进行了非常系统的研究。与此同时,许多学者注意到,管理者并非完全按照组织业已制定的程序或规则来获得或行使手中的权力,即组织中的管理者并不总是将组织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他们可能会利用手中的权力来优先实现自身利益。据此,有些学者开始提出组织政治行为(PoliticalBehaviour接inOrganization)这一概念,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对该问题研究的深人,西方理论界专门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组织政治学(又称组织政治行为理论)(OrganizationalPolitics)(Pfeffer,1978,Allenetal.,1979),该领域已经成为组织行为学、组织结构理论的重点研究对象。组织政治行为理论主要观点大多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JeffreyPfeffer和RobertW.Allen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该领域的研究主要着眼于组织政治行为的本质、产生条件、政治行为策略、伦理评价等,本文将依此思路对西方已就该问题所做的研究作一简要回顾。

  一、有关组织政治行为的概念

  研究者均给组织政治学下了类似的定义,即它是指个体、团队或部门采取未经组织认同的行动来影响他人去实现自身目标的行为总称。但依其道德取向不同,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将组织政治行为视为一种程序,用于解决组织内部不同利益群体的分歧(Pfeffer,1981)。它其实是讨价还价和磋商的一个过程,用以应付不同观点间的分歧与冲突。在这些学者看来,政治行为是指在存在有不确定性及对选择方案意见不一致时,获取、开发并使用权力及其它资源以取得期望结果的行为。他们将政治行为视为组织正常的决策过程,它本身是中性的,对组织并非有不可避免的危害性。

  另一种观点强调政治活动是一种自利性行为(Woodman,1985;Wilsonetal.,1996)),行动主体信奉马基雅维利主义,它包括不被组织认可的活动,并强调将个人或团体利益置于组织利益之上。这些学者认为组织应该避免这种行为。

  Mandison等(1980)则不同意将上述两种观点截然分开探讨,而认为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即组织政治行为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他们通过对三十个组织的管理者实证研究证明了这一点,并认为管理者能够鉴别某种政治行为的影响是有害抑或有益,接着较为详尽地罗列了有害和有利的具体内容。诸如,有益的影响包括个人职业生涯的改善、更有效达成组织目标等;有害的影响包括政治过程中“失败者”被降级或是失去工作、资源浪费以及造成一个没有效率的组织文化。应该说,Mandison等人的'观点更为人们所接受。

  二、组织政治活动发生的条件研究

  (一)组织政治行为发生的普遍性

  Pfeff’er(1981)在其著作《PowerinOrganizations)中提出三种决策模式,即理性模式(RationalMode1),政治模式(T’oliticalModel)和混合模式(MixedModel)。他假设到,在理性决策模式下,组织中的行为并非随意或偶发;组织目标清晰,而且决策思路讲究逻辑性;总能找到最优决策方案等。这种模式存在的条件是:完善可靠的信息系统、高度集权、组织内部统一的价值观等;与此相反,在政治决策模式下,其假设是:组织由许多派别构成,它们各自拥有互不相同的利益、目标及价值观,甚至对组织目标也互不认同;信息缺乏,对有关决策备选方案的信息也知之甚少;组织内部的讨价还价和冲突是常态;强调彻底分权等。接着,他认为,现实中很少有组织能满足上述任何一种决策模式发生所需条件,组织常态则介于二者之间。对此,他提出一种新的决策模式—混合决策模式,该模式的提出旨在证明,政治行为普遍存在组织当中。

  组织政治活动在组织中发生的环节分析

  虽然组织政治行为普遍存在,但并不意味着组织每个部门都会发生。根据Gandz和Murray(1980)的研究:当一个组织的各项政策愈模糊不清晰时,组织政治行为愈容易发生,例如对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提拔调动、主管的权责等方面失之明确规定的组织容易发生政治行为。相反,那些清楚界定各自职责即有明确规章制度的组织部门,则政治活动相应少。依据此说法,愈是组织高层,政治行为愈容易发生,因为与组织基层相比,高层对自己职责的界定通常更为模糊。

  Allen及其同事(1979)同样认为,在一个组织中,制度政策相当不明确的部门,政治活动现象最普遍(例如董事会、高层经理层、营销部等);而政策制度非常明确的部门(生产和部门),政治行为则少。由于政治行为往往是自利性行为,他们进一步解释,为什么部门总倾向于将那些用于规范自身行为(工作流程)的政策模糊化。Beemon等(1987)认为,组织政治活动的产生概率与对目标的模糊性、决策和绩效评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员工争夺稀缺资源的激烈程度等成正比例。图1说明了这些结论。

  同样,Ferris和King(1991)通过对人力资源部门深人研究后认为,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许多方面(人员选拔、绩效考评等)存在固有的高度模糊性,一旦开展这些专项工作时,政治行为很容易发生。

  总之,这些研究发现,存在模糊政策的部门(如管理高层等工作行为很难规范化的部门)中容易发生组织政治行为。

  组织政治行为发生的其它条件分析

  Gray和Ariss(1985)指出,在组织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政治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不一样。在组织成立之初,由于组织结构简单,加之成员多为创业者(Entrepreneurs),普遍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因而政治行为很少发生;但随着组织日趋成熟和复杂,内部的部门化(Departmentalization)导致出现各种利益群体,政治行为开始出现;特别是当组织趋于衰退时,由于各部门和成员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政治行为更为严重。

  Pfeffer(1992)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此间题作深人研究。他认为以下情况容易导致政治行为的发生:(1)组织存在不确定性(Uncertainty)。诸如环境变数太多,组织目标不明确等;(2)利益巨大;(3)各横向部门的利益相冲突时,即它们之间存在利益消长关系;(4)各部门权力大致相当时。Greenberg(1993)等通过举一个例子对Pfeffer的观点进行分析,例如一富翁向一慈善机构捐助1000万美元,该慈善机构由几个部门(如拯救濒危动物、救助无家可归者等)构成。这些部门主管均想从中分得一杯羹,当然愈多愈好。这时有几方面因素容易导致政治行为,一是机构的目标是不明确的,它并不能明确规定这笔钱该化在哪里;二是利益巨大,而不是仅500美元,争夺也就更为激烈;三是各部门之间存在利益消长关系;四是各部门权力相当(因为如果某一部门占控制地位时,它就有权决定资源的分配)。

  Robbins(1995)的研究更为深人,他从员工个人以及组织两方面探讨政治行为发生的原因。图2说明他的结论。应该说,到目前为止,Bobbins对政治行为成因的分析最为深刻。

  三、组织政治行为策略类型分析

  要了解组织政治行为,我们需厘清政治行为所运用的策略。Mulder,deJong等(1986)在Allen及其合作者有关经理人员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五种策略,之后又有许多学者对此作了补充。现分述如下:

  1、控制信息源。具体有:(1)截留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2)力求避免与那些想获得某种信息但自己却不愿意透露的人接触;(3)选择性地披露信息;(4)向别人提供不太相关的信息。Feldman(1988)通过对AT&T’sPhoneStores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

  2、树立良好形象。具体有:(1)成功者的打扮;(2)总是与组织内工作有成效的人打成一片。Greenberg(1990)还补充了一点,即刻意显示自己成功和善良的‘面。他们往往首先想组织将认同哪些行为,然后就去模仿这些行为。Ferris和King(1991)称他们为变色龙(OrganizationalChameleons)。Bobbins(1995)把与此相关的技巧称为“印象管理”(Impression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