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化”问题

时间:2020-11-07 13:24:51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语法化”问题

语法化 grammaticalization 指的是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或现象,最典型的表现是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汇或结构式演变成无实在意义、仅表语法功能的语法成分,或者一个较虚的语法成分变成更虚的语法成分。在现代语言学中,研究这种语法化现象的理论通常被称为“语法化学说”或“语法化理论”。本版邀请我院语言所吴福祥介绍近年来国外语法化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同时也对国内近年来的语法化研究情况作一简介。

1.语法化的单向性问题

最近几年来,单向性(unidirectionality)无疑是语法化研究中争论最为热烈的一个问题。单向性是语法化理论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假设,指的是语法化的演变是以“词汇成分>语法成分”或“较少语法化>较多语法化”这种方向进行的。语法化的单向性由Givon首先明确提出并作出解释,此后一直被认为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单向性问题的争论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这个争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Newmeyer引起并由 DavidLightfood以及RichardJanda和BrianJoseph等学者所推动。Newmeyer的《语法形式与语法功能》一书中专门有一章叫做“解构语法化”,列举了大量的所谓单向性反例,据此否认单向性的存在;不仅如此,Newmeyer甚至宣称“根本没有语法化这样的东西”。 DavidLightfood则指责单向性的研究本质上是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反结构主义”(anti struc鄄turalist)的东山再起。此后,《语言科学》(LanguageSciences)专刊(2001,23.2 3,由LyleCampbell编辑,收有Campbell,Joseph,Newmeyer,Norde,Janda等五人的文章)整个一期几乎无例外地致力于否定单向性的理论价值,并提出反对单向性的各种理论和经验上的证据。此外,支持或同情上述观点的文章在最近三四年也相继发表,例如Beths、 LassFitzmaurice、Geurts、Kim以及VanderAuwera等。

另一方面,Haspelmath、Traugott、Klausenburg以及Heine等学者则力主单向性的有效性,对Newmeyer等上述学者的观点和论据作了有力的辩驳。目前大多数学者的意见是:(1)语法化演变的单向性是一个强烈的倾向而非绝对的原则;(2)单向性假设显示出形态句法演变的普遍制约,是对人类语言演变共性的一种概括,因而它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单向性问题的争论仍未结束,2002年4月阿姆斯特丹大学举行的第二届“语法化的新思考”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与会代表所提交的70余篇论文中有 3/2的文章涉及单向性问题的讨论,以致会议的召集人阿姆斯特丹大学OlgaFischer教授决定将语法化的单向性原则作为该会议论文集的一个重要主题。

2.语法化与仪式化:语法化的频率条件和重复机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法化的研究者普遍将频率看作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条件或因素。Haspelmath从语言演变的共性角度将语法化的频率条件概括为:“一个语法化的候选者相对于其他参与竞争的候选者使用频率越高,那么它发生语法化的可能性就越大”。

语言项频率的高低是由重复的频度造成的。为什么重复会导致一个语言项发生语法化呢?Haiman从心理学和生态学的角度对此做了系统而深入的解释。Haiman认为,像人类所有的建制(institutions)一样,人类语言也在使用中发生变化,特别是语言和语法由于话语在时间中不断重复而发生变化。Haiman用“仪式化”(ritualization)来概括由重复导致的三个相关的演变过程:(1)“适应”(habituation);(2)“解放”(emancipation);(3)“自动化”(automatization)。“适应”、“自动化 ”和“解放”分别是心理学和生态学的重要机制。在“适应”的过程中,刺激的高频重复使得反应者对刺激物的反应持续减弱,最终导致刺激物的形式和意义被磨蚀。在人类语言中“适应”不仅体现在问候语和陈词滥调(cliches)的形成上,通常也表现在语法化过程中:重复可以导致形式的弱化,也可以独立地使意义变得虚化。重复的另一个后果是“自动化”。JohnHaiman认为,自动化可能是双层组构(doublearticulation)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双层组构中一个最小的意义单位(词或语素)是由若干更小的无意义单位组成。因为无意义的单位是原来有意义的单位经过“语素>词缀>音位”这种连续演变之后留下的残迹,所以重复不仅体现在语法化早期阶段和最后阶段,同时也表现在双重组构本身的来源上。“解放”指的是这样的一种现象:一个工具性行为变得跟它原来的主要动机相分离,从而自由地表达信递功能,并进一步获得意义,变成一个符号。Haiman指出,不仅其他物种的很多信递行为来源于原本非信递行为的“仪式化”,人类语言的各种现象也是在“解放”过程中获得其来源的。比如音位化、重音和语调的仪式化以及固定语调模式的产生等。不仅如此,Haiman进一步认为,语言本身也可以被看作一种从工具功能中解放出来的行为。

Haiman所论证的语法化与仪式化之间存在的高度平行关系引发了很多学者的兴趣,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语法化过程中的若干音系、形态句法和语义演变以及重新思考语法化的机制。此后Boyland、Dahl、Bybee、Haspelmath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重复及频率在语法化过程中的基本作用。

Boyland指出,语法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形式上的演变跟非语言的技能通过反复练习而变得自动化的演变极为相似。由于重复,若干原本独立的单位所构成的序列逐渐被处理为一个单一的单位或者组块(chunk)。这种重新包装(repackaging)有两个后果:组成单位的个体身份逐渐消失以及整个组块在形式上开始缩减。这种基本的自动化原则可以应用于各种运动神经活动(motoractivities),譬如演奏乐器、从事体育活动、拌和煎饼的糊状物等,也可以应用于语法化。像几个世纪以上频繁使用的短语(I m)goingto Verb ,已经被重新包装为一个单一的处理单位,组成部分的个体身份消失了(孩子常常惊讶地发现gonna实际上拼写的是goingto),该短语因而在形式上相当大地缩减了。

Bybee认为,语法化过程中从词汇功能到语法功能的演变,其实是一个“解放”的过程。在莎士比亚的英语中 begoingto具有“空间上朝一个目标位移”的字面意义。不过,假定人们对位移目的有明显的兴趣时,甚至在莎士比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