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新理性精神及其文学

时间:2020-10-26 17:58:14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重建新理性精神及其文学

  重建新理性精神及其文学

  在旧理性被普遍抛弃而与之逆反的非理性主义及其文学呈繁荣景象之时,中国一批睿智而极富责任感使命感的文学理论家们看到其背后存在的深刻危机,进行积极的创造性的理论思考与建构。因为新时期文学虽然取得了不少的成就:拓宽了文艺的表现领域,丰富了创作手法,文学主体性得到了确立。但是,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破坏旧的哲学和伦理,摧毁一切崇高、理想、传统等元概念为代价的。非理性的本能,反文明的无意识、反统一性的差异和混乱,在某种程度上使中国文学陷入“荒寒”与“冷硬”(摩罗)的大漠。美学的回归最终又自动放逐,在价值多元的欢呼声中呈现出价值迷失的惶惑局面。创作主体自动放弃价值中心领地不断边缘化,创作愈来愈成为“私人事件”,所谓“灵魂的工程师”“生活的导师”成为久远年代的记忆。然而文艺的功用是在实实在在的发生作用,它影响着接受者干预着社会生活,这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中国文学之现状何以面对新的世纪?“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出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43]( P322)真正的文学“能教导人、引导人、鼓舞人”。[44]( P897)所以八十年代的中期以后,一种本着如此信念的文学理论家,提出新理性精神及其文学的主张。

  概括说来,中国的新理性精神文学研究有以下几种思路:[45]

  以钱中文为代表的整体建构思路:新理性包涵以下三种内涵,首先是现代性,现代性不是具体目标而是一种走向敞开的未竟事业,它是一种科学进步的理性精神和启蒙精神,是一种独立自主与进取精神;第二是人文精神,在传统人文精神视为明日黄花之时,论者认为有重塑人文精神的必要,它是人类安身立命的根据,文学应营造理想建立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第三是交往对话精神,确立一种宽容,对话、综合、创新,同时包含了必要的非此即彼的具有一定价值判断的亦此亦彼的思维。

  第二种思路是新意识形态思路,以许明为代表。这一派明确表明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价值观、方法论和社会观为新的意识形态核心的理性建构,有意识地吸取本国的传统文化和世界他国的优秀文化。精神上突出批判锋芒,更加重视人类的基本价值的认同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实践上要将任何作品纳入批评的视域,从而在目标上将人类导入健康积极的生活上来。

  第三是以童庆炳、畅广元为代表的文学文化思路。童庆炳认为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深层内涵,应该揭示人的自下而上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的生存意义,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情感以及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这样将文学的审美意义和文化内涵统一起来。畅广元认为文化的核心是精神,而文学就根植于文化的精神之中。文学不仅要发现有利于人的文化智慧和文明因素,还要面对生活与之携手并进,从而文学在价值上要建立适应人的发展的社会文化。

  最后一种思路是文艺生态学思路,以曾永成、鲁枢元为代表。他们从人与自然宇宙的和谐统一的起点出发,探讨文艺生态学的建构。人是宇宙中生命的最高形态,但是“宇宙的统一精神”是任何一个物种不能违背的。人由于历史上的高傲,偏离宇宙精神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灾难。因此人类必须从根本上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文艺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它的.根本目的就是人本身。真正的艺术精神应是生态精神,生态文艺要求艺术家重建宏大叙事,再造深度模式,为人类的未来树立理想信念。

  新理性已成为当代文艺理论的关键词,讨论的形势方兴未艾。它的提出是历史的必然,不仅仅是针对活跃于文坛的非理性主义,它还针对旧的理性主义。从哲学上讲,它是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辩证否定的结果,是在扬弃前理论的基础上更高程度的肯定,既不彻底抛弃,也不完全肯定,而是吸收二者的合理之处形成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理论特色。

  新理性,从人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呼唤“主体人”的回归和主体意识的新建构。马克思说,理论要说服人就要抓住根本,所谓根本就是人。因为非理性主义发展到极致的后现代主义,宣布人也死了作者也死了,剩下的是语言的在场。主体是人,人死了,主体也不存在,作为主体对象世界也就成了茫茫虚无,那么意义和价值便缺乏存在的前提。因为“意义是主体对客体的把握中不断生成的认识,价值则是在人对满足他需要的外界事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没有主体的需要就无所谓价值”。[46]( P355)后现代主义的利器在解构一切时,让世界变成了空场。这种虚无主义的黑洞,何以让现实的人面对未来?所以必须改变这种沉沦的局面,用新理性的灵旗来召回失去的主体。因为新理性,肯定理性的自我意识的价值。理性是我们自我理解的前提,自我理解又是自我存在的依据,理性可以意识到自身,只有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人的主体地位才能重新确立,才使得一切价值关系显露出存在的可能性。人在价值平台的选择中,才会找出安身立命的根据。当然新理性的主体,不是旧理性主义的抽象的主体,这种主体是不存在的。新理性的主体是实践的主体,是现实的作为感性活动的主体,它不存在于抽象的思辨当中。

  主体回归是新理性建立的基本条件,更重要的是新的主体意识的确立。这种主体意识不止关心客观世界,还要关心人的生存境遇。以往的理性主义相信只有认识世界才能给人带来幸福,所以具有知识论和形而上学的特征,极端重视工具理性,重视科技给人带来的物质享受,重视历史必然性等等,在关注客体世界时忘记了自身。而非理性主义在反对旧理性主义强调人本之时,自己又陷入片面。二者各自以自己的片面性作为宰制逻辑,结果使人要么物化,要么本能化,都成了“单向度的人”。新理性精神就是要消除二者的片面性,使人成为一个完全的人、整体的人,成为一个真正占有自己本质的人。

  新理性的主体意识,首先要有的是宽容意识。这种宽容意识就是要超越二元对立的旧模式,能够保持一种和协共存的态势。“理性应当终止其孤立的存在,应与完整的精神生活联系起来,只有这个时候,高层次的理性认识才有可能”。[47]( P70)“从某种意义上讲,对感性的意义的充分的发现与重视,这正是现代非理性思潮同古典理性主义决战后留下的一笔思想文化遗产,新理性精神要想真正取得实效,首先必须妥善地继续好它。”[48]( P2)理性应与非理性联系起来,消弥以往的灵肉分离,恢复人的真正存在,这才是完整的精神生活。因为人作为感性的存在,自然是人性的基础,人的自然需求在社会中是合理的。文艺作品是人性的延化,应关注人的生存境遇,包括人的理性生存和非理性生存。人欲、情感、生活的偶然等等内容应然是新理性精神必须包容的,否则理性和必然的统治使人受到压抑。但是对非理性的宽容必须坚持新理性的操守,既不以理性来压制,也不听任非理性的泛滥,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新理性的宽容意识中的一个理念。在处理文学理论方面,我们应坚持宽容意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固执一孔之见,妨碍文学理论的生长和发展。纵览历史,凡是文学繁荣的时代,无不是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我们应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差异之间,认同、改造和吸收。钱中文认为文化传统是人类几千年积累起来的精神成果,它不仅属于过去,而且是通向未来、构成未来的过去,传统不是僵化的教条和模式,而是生生不息的河流,时时处在被创造的流变之中,参与现代化的文化建设。同时异质的西方文化虽然与我有绝然对立的成分,但是可以采用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取长补短,达到汲取与融合推陈出新的目标。而我们近二十年来对传统采取一味排斥,对西方一味吸收、并且依托西方理论否定传统理论的策略,“无形中却萎缩了本民族的主体创作性和理论思考能力”。[49]以致有论者惊呼中国文学理论“失语”,但“失语”论者又反对西方理论,强调“返家之路”,回到传统。这些都是缺乏新理性的宽容意识。当然宽容并不是不加选择而是凭借理性的思维,运用必要的价值标准,在不失原则的基础上进行衡量,准确地把握“度”。只有树立这种意识,才不会出现一家独言的冷寂或众声喧哗的吵闹场面,而是保持一种生机勃勃向上的活力的动人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