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育中“大文学教育”的实施

时间:2020-10-25 15:46:04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论语文教育中“大文学教育”的实施

  “大文学教育”目的的达成, “大文学教育”教学内容的实现,最终都必须通过“大文学教育”的实施来完成。“大文学教育”的理论框架形成后,如何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实现“大文学教育”便成为最主要的问题。因此,这里我们对“大文学教育”的实施作较为详细的论述。

论语文教育中“大文学教育”的实施

  3.1 “大文学教育”实施的主要模式

  探讨“大文学教育”的主要模式,并非是用某一种僵化的固定模式去衡量教学,而是主张教师在遵循一定原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特点,全面继承优秀的教学方法,创造出既适合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使“大文学教育”能够更加有序地展开。

  “大文学教育”我们认为主要要突出其形象性、情景性、情感性,因此,其教学模式,我们认为主要有形象化教学、情境教学、情感教学等,尽管这诸多方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有特色,但其中共性的、原则性的东西是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和思考的。下面,我们从“大文学教育”的角度就这三种教学模式作简要的阐述。

  ①形象化教学

  形象化教学是通过审美媒介的鲜活形象来感染学生。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任何学科都可以用理智上忠实的形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 〔27〕这里所谓“理智上忠实的形式”主要是指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鲜明生动的形象。学生的思维过程总是在“生动的、形象的 表象的基础上来进行”〔28〕的。学生接受知识往往从具体的形象开始,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把知识讲得生动具体、有血有肉,给学生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睹其状的美感。教师可借助多种艺术形式(诗歌、绘画、音乐、戏曲、电影、电视等)去启导学生思维和想象,要使语言、手势、板书、教具等各种教学手段密切配合,以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度,使教学尽量做到:枯燥的条文生动化,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简单的结论充实化,静止的画面动态化。

  有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通过视觉获取的信息约占大脑获取信息的85%。要想使大脑兴奋中心远离疲劳“波谷区”,必须发挥视觉捕捉形象的优势。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图示、板书、录像等手段增强刺激物的强度,协同各种感官,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具体、形象直观。例如,《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但由于学生对“舞女的裙”、“凝碧的波痕”、“笼着轻纱的梦”、“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等形象感到费解,造成了思路的阻滞,因而难以进入意境。这时,教师如果调动一些艺术手法,以鲜明的形象系列和丰富的表象运动来复现这些难懂语句的审美内涵,实现形象与思维的有效对接,就能使学生顺利进入意境,并享受学习中的不尽愉悦。

  ②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通过对一定事件的形象描述或模拟,设置一定的环境氛围,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感,从而达到一定教育目的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借助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和潜在智慧的启迪,使学生的审美需求得以满足。这种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的愉悦必然唤起其丰富的审美情感。这时,学生就很容易将自己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教育教学内容中的人、物、事件或景物上,从而加深他们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情感体验。这种伴随着情感体验的认知活动,比缺乏情感体验的认知活动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创设审美情境,以美、趣、智的特点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通常情况下,教学内容与学生既有时间距离,也有空间距离,加之教师枯燥无味的分析和灌输,更强化了这种距离感,致使学生感到陌生遥远,很难激起学习的情绪。情境教学以生动的直观和语言描述创设各种情境(实体的、推理的、模拟的、想象的、语表的、操作的),再现教材的相关内容和景况,使教学贴近了学生,使其因感受真切而生亲切感。在把学生带入情境之后,再通过情境的强化,即选择或综合运用生活的展现、实物的演示、音乐的渲染、图画的再现、角色的扮演以及语言的描绘等途径,使情境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加深感受。在教师语言提示、描绘、诱导的调节支配下,学生在移情和想象的作用下,就会变语文课文中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从而进入“我他同一”、“物情交融”的身临其境的“心理场”中。这时,学生由“近”感到“真”,由“真”感到“亲”,随着情感体验的加深和弥散,其审美情感、道德情感也会随之受到良好的陶冶。

  例如,上文中提到过的《荷塘月色》,有老师一开始就给学生描绘了一幅“月夜图”,创设了一个“遍地月华清辉”的特定的审美情境,从而把学生导入一片融融的月色之中:一轮皓月跃出,使山山水水宛如镀上一层白银,笼上一层轻纱,显得恬静、柔和、神秘而富有诗情画意。那如盘的明月,如水的月色,皎洁的清光,像甘露沁人心脾,像醇酒令人心醉。随即教师又用“接天莲叶无限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古诗启开学生的审美心扉,使其心驰神往,情波荡漾,犹如进入一个荷叶亭亭、荷花艳艳、荷香袅袅的优美境界。学生置身于这种特定的荷塘情境中,带着一种对荷塘月色美景的憧憬和领略荷塘月夜风光的审美期待,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而这种情感的共鸣,又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学生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主动去探寻文章所构筑的内部世界,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从自然的语文情境的描述中走出来,致力于陶冶性审美情境的创构,以便拨动学生“美感的琴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③情感教学

  情感教学即是教师借助一定的教育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教学活动并不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纯认知过程,其中的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的产生、发展,自始至终都是互相交织、互相影响和相辅相成的。如前苏联教育家休金娜指出:“学生的认识活动不应当是枯燥的、毫无热情的和纯理性的,因为认识不仅是对现实的反映,而且也是对待现实的态度。这些态度中包含着个性的情感表现、内心感受以及带有深刻个性的意向。” 〔29〕因此,教学实践中,学生情感反应的性质对教学活动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