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的开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折结束全文

时间:2020-09-01 14:24:41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谈语文教学的开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折结束全文

  “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的术语。“起”,开端;“承”,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转折;“合”,结束全文。①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对语文教学的起承转合,有人认为“起——明示目标,形成学生思维焦点;承——围绕目标,感知、理解、延伸、发展;转——强化双基,学生达成深化目标;合——智能糅合,由课堂辐射社会”。②而笔者认为,应该把语文课堂教学的起承转合落实到具体的课时中,也就是说,将一个课时作为一个整体,也如写诗作文般讲究“起”“承”“转”“合”。
  
  一、起——三言两语引人入胜
  
  语文教师是导游,带领学生游览语言的塔尖、文学的殿堂,所以,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自己每次“带团”时的开场白,也就是每堂课的导语。优秀的语文课堂导语,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沉浸到真正的语文学习中。
  导语须求“新”,即出其不意,使学生感到意外又在情理之中。应尽量抛弃那些耳熟能详的套路,如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的文章”直接导入模式。
  导语须求“简”,即反对夸夸其谈,避免学生厌倦。一位教师教授《出师表》,他的导语从东汉末年讲起,赤壁之战、彝陵之战、七擒孟获无一遗漏,一下子“导”了近20分钟。实际上,三言两语即可进入正题,至于一些必不可少的背景材料,可化整为零放到教学过程中介绍。
  导语须求“语”,即导语必须和语文密切相关,上面提到的老师的那个导语就偏向了历史。具体说来,一指导语本身就是“语文”,如执教《阿Q正传》可用这样的导语:“《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它收在小说集《呐喊》中。我们已经学习过《呐喊》中的《一件小事》《社戏》《故乡》《孔乙己》《药》等好几篇小说,也曾读过《〈呐喊〉自序》,请结合所学过的课文,谈谈《呐喊》是怎样的一本书,作者为什么要取这样的书名。”二指导语如诗歌中的“起兴”,“虚晃一枪”后直接导入对文本的研读之中,切忌游离文本。
  
  二、承——紧扣目标渐入佳境
  
  语文课在简单的导入后,应该立即进入正题,即围绕预设目标整体推进,步步为营层层深入。
  目标需要预设,应该以课时为单位,一个课时设置一对目标。其一为“文”,体现工具性(知识与能力),较为显性;其二为“道”,体现人文性(情感态度价值观),较为隐性。从“文”而言,对一些篇幅较长,涉及教学目标较多的文本,科学的做法是打破“部分(段落)”的界限,每课时主要解决一个教学目标,分几课时解决所有目标;对一些必须单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的文本,如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可以顾及一点而忽略其余。如要求用一个课时教完的《药》,可将重点放在“两条线索”上,以之为主要目标进行教学活动,忽略“社会环境的渲染”“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其他内容。③
  这个“承”,与诗歌创作理论中的“承”不尽相同,不能把它看做是“导”后的某一环节,而应看做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当然,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就是紧扣预设目标,由浅到深的,由简单到复杂,一个环节又一个环节的推进,扎扎实实地走向目标达成。这些环节,可以预设,也可以临时达成。其最终目的,是使预设目标成为达成目标。总之,在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中,凡与预设目标关系不大的内容尽量少涉及,甚至不涉及。
  
  三、转——欲罢不能高潮突兀
  
  这里讲的“转”,主要指课堂教学的高潮,当然,包括高潮出现前的预备和高潮出现时最为精彩的“一刹那”。一首诗的高潮,常常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往往在先宕开一笔之后。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潮,常常随着若即若离的状况展开。
  高潮可以预设,也可以生成。有时候,当时机成熟时,教师也可以顺势“离”一下,使课堂教学达到另一种高潮。笔者曾观摩过一堂“祝福”课。前两个课时已经就“倒叙”和“人称转换”两个主要目标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第三课时,拟通过对“社会环境”的解读分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根据预设,鲁四老爷理所当然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课堂活动中,对文中的柳妈,学生较为一致的意见是,她本身就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她深信有关阴曹地府的种种恐怖传闻,并不是有意吓唬祥林嫂,故而她不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这时,突然有学生提问:“既然柳妈不是凶手,那该怎样理解鲁四老爷呢?”
  执教者愣了一愣,立即向学生们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能揣摩一下文中显示的不同时间内鲁四老爷的表现吗?”
  大家也是一愣,不知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紧接着展开了思考与讨论。答案随即出现:开始时大骂祥林嫂为“谬种”,表明他对祥林嫂一女嫁二夫的深恶痛绝;当卫老婆子带领祥林嫂的婆婆到鲁镇抢走祥林嫂时,他说了一句“可恶,然而……”,表明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宁愿牺牲自家利益;当祥林嫂被抓走后四嫂只能自己下厨房时,他肯定为家庭贫困、只用得起一个佣人而显得无奈;最后阻止祥林嫂动祭品,表明他对柳妈所说的一切同样深信不疑。
  到此时,执教者顺水推舟:“照这么说,鲁四老爷本身也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受害者,我们能把杀害祥林嫂的责任全推给他吗?”④
  案例中,教师顺水推舟,围绕预设目标而“生成”,使学生懂得了可以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作多元理解。就是这顺势的“生成”,使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在这个高潮实现的过程中,学生从文本出发,以文本为依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显然,这意外“生成”的高潮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的高潮。
  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潮要防止一种情况,就是盲目拓展延伸后形成的所谓的“高潮”。如某教师在执教《背影》一课有这样一个场面:
  一个学生说:“假若我是朱自清,看到父亲这样艰难地爬月台为我买橘子,我不会只在车上流泪,我一定要亲自去买橘子。”
  另一个学生说:“要是朱自清去买橘子,那我们还会读到《背影》这样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作品吗?”
  第一个学生再说:“宁愿没有《背影》,也不能只在车上流泪。”
  两个人各执己见。班里顿时乱了起来。⑤
  借此机会,教师指导学生展开了讨论,课堂教学似乎达到了“高潮”,但这种与思想品德教师“抢饭碗”的高潮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究竟有何关系?与语文究竟有何关系?所以说,这种所谓的高潮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的高潮。
  
  四、合——课虽有尽余音绕梁
  
  所谓的“合”,应该是总结,应该是最终的“大团圆”,应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
  语文课堂教学的“合”,首先体现为通过“板书”而“合”。由于现代化媒体的泛滥,一些语文教师的板书设计能力越来越差,笔者目前负责“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的管理教学工作,每次入学考试都安排了教案设计题,但能真正意义上围绕自己的`预设目标设计板书者不足20%,实令人担忧。板书(这里指下课前一刹那的最终达成的板书)必须是整堂课的总结归纳,必须是教学目标的视觉显示。也就是说,听过课的学生课后能围绕板书回顾课堂教学情景;即使有学生未曾听课,看了板书,也能知道这堂课的大致情况。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板书逐步达成呈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如果把鲁迅《药》的教学目标定为“学习本文双线并行的结构”和“体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群众的愚昧”,那么,恰当的板书设计应该如下:
  
  如上,板书中主要体现的是“双线并行的结构”和“人民群众的愚昧”。当然,即使就同一组目标而言,各人设计的板书肯定不同,但都必须体现这组目标。这样的“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当然,如换成另一组目标,设计板书时也得紧紧扣住。
  语文课堂教学的“合”,还体现为通过“作业”而“合”。学生完成作业是对已初步掌握的目标的巩固;所以,教师布置作业也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如上面所说的《药》,既然教学目标定为“学习本文双线并行的结构”,那么,布置作业就应该要求学生用“双线并行”的结构写一篇作文,或要求课外阅读一篇同样为“双线并行”结构的文章(如叶圣陶的《夜》);至于“体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群众的愚昧”,可以布置课外阅读鲁迅的《阿Q正传》。在这组目标中,前者较为显性,后者较为隐性,所以布置作业应向前者倾斜。
  语文课堂教学的“合”,当然还体现为通过“结束语”而“合”。结束语既可以是鼓励性的话语,更可以是拓展性或者探索性的话语。总之,应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
  一堂语文课,应该是一篇完整的优美的散文,更应该是一首动人的诗,所以,应该讲究“起”“承”“转”“合”。讲究“起”“承”“转”“合”的语文课,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能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奠定基础。
  
  ①元·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
  ②凌全发《起承转合,顺理成章——目标教学中课堂教学结构优化管理》,《学语文》2004.3
  ③王家伦《阅读教学“整体性”原则的多元思考》,《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1-2
  ④王家伦《学生“所得”是语文课堂评价的终极目标》,《中学语文教学》2008.8
  ⑤佚名《〈背影〉案例——将课堂生成进行到底》

【谈语文教学的开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折结束全文】相关文章:

1.面试结束教你谈薪资!

2.谈高三语文字词教学

3.演讲中的转折技巧

4.谈高职院校语文模块化教学论文

5.《河南省制造业承接产业转移2017年行动计划》全文

6.幸福的开端国庆诗歌

7.谈声乐有效教学的方法

8.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开端

9.谈语文教材插图作用及教学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