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人性的扭曲-试析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

时间:2020-08-19 12:51:44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人性的扭曲-试析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

  前 言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人性的扭曲-试析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

  之所以想写《钢琴教师》,主要是因为最先看了那部由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影片给我的震撼很强烈,特别是片中的女主角那游刃有余的绝妙表演把1个心灵受到压抑和摧残的女性形象鲜明生动地展现在屏幕上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得知它的原著作者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因此也引发了争论,受到来自传统审美价值观念的攻击、诋毁甚至辱骂,于是便去看了这本备受争议的书。也许电影给我的大多是直观的印象,电影的画面语言让我更多的是关注事态的发展以及整个故事的结构,还有其他感观上的1些直接印象。但是在读完原著之后,我则从耶利内克极具个性的语言中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了女主角的内心世界,那是1个更复杂也是1个更纯粹的精神世界,与饱受争议的性描写以及对作品陈词滥调的道德评价无关,它只关注人的内心,关注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性格扭曲。在小说里,只有人的地位才是最高的,就像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里面说的那样,“以独特的语言激情揭露出社会庸常中的荒谬与强权。”这正是作为人本体对现实社会作出的本能控诉。

  2004年10月,举世瞩目的新1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横空出世,1夜之间,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这个名字连同她高耸的发髻与冷峻的红唇,频频出现在各大报刊、网站上,成为媒体争相追逐的焦点。对于耶利内克的'蟾宫折桂,舆论界褒贬不1,而对于她太过激进、趋于怪诞的行文和为人风格的质疑,似乎快要盖过了赞叹之声,就连获奖者本人也表示对自己获奖感到绝望,并以心理疾病为由拒绝亲自前去领奖,甚至更愿意将这1奖项让给彼德汉特克。

  尽管争议颇多,尽管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不高,但这位奥地利文学界的翘楚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责任感,凭借对日常经验的语言穿透力,在文坛上驰骋了近410年,并且是德语文学奖项的常客。1986年她获得了海因里希伯尔奖,1998年获毕希纳奖,2002年获海涅奖,随后又成为弗朗茨卡夫卡奖的首位女性得主。虽然百余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不1定个个都是当年世界文坛上傲然屹立于最高峰的作家,但是每1位必定有自己的超人之处。他们或在形式、技巧、风格的探索与创新方面,或在对人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把握与认识上有独特的建树,能够对于文学创作本身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写出独具个性、又具有人类认识普遍意义的作品。应该说,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是符合这些条件的。从处女作诗集《丽莎的影子》到小说《逐爱的女人》、《钢琴教师》,从剧本《娜拉出走以后发生了什么?》到《死亡与少女》,耶利内克用音乐般流淌的语言描写种种变态、赤裸裸的情欲,以尖刻的讽刺和滑稽模仿的笔调向貌似严肃公正的事物发起挑衅。她的作品具有犀利的社会批判锋芒,无情地揭露了当今社会现有价值体系的弊端,以及男权社会中女性所受到侮辱和摧残。

  对于这样1位在国内被称为叛徒,在文学界引起轩然大波,在中国不怎么被人知晓的奥地利当代女作家能在2004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确是让人感到惊奇的。钱定平先生曾在其《“钢琴教师”耶利内克》1书中说:“耶利内克之所以能够获得诺贝尔老爹的青睐,在很大的程度上得力于她的长篇小说《钢琴教师》,就像海明威和他的《老人与海》1样。” P100这部小说可以说是她的思想观念、文学主题、艺术倾向的代表,也可以说是她的经验与勇气。

  《钢琴教师》是耶利内克的代表作,发表于1983年,是作者在自传背景下创作的。她在书中描写了1个冷漠的世界,书中充斥着压抑、暴力、扭曲、变态,表现出的是强权与压抑,是猎者与被猎者之间的根深蒂固的秩序。

  小说是这样开头的:“女钢琴教师埃里卡科胡特像1阵旋风似的蹿进自己和母亲的共处处所。” P3埃里卡科胡特是个快到410岁的中年未婚女子,出生于维也纳的1个小市民家庭,从小就受到母亲严格的管束,1直生活在母亲的卵翼下,几乎与外界隔绝。有很强虚荣心的母亲1心盼望女儿成为能够跻身上流社会的1流钢琴家,从小就让她学习各种乐器,她的全部童年时光都是在母亲的监督下练习弹钢琴。父亲因患精神病,被母亲和女儿送进精神病院,并在那里死去。家里就只剩下母女2人,睡在1张床上,成为1个共生体。埃里卡被“囚禁”在母亲身边,不能和外界接触,只能1心练琴。年龄上已经进入成人期的埃里卡仍然时时处在母亲的严密监视下,青春期成了“禁猎期”,不能穿漂亮的服装,想要1双高跟鞋都不行。但是由于缺乏成为大师的天才,母亲的愿望并没能实现。埃里卡最后只成为1个平庸的琴师,在维也纳城音乐学院教钢琴。在这种环境中,她的生活单调、乏味,身心受到压抑,心理变态了。心底埋藏得很深的青春骚动和性的欲望得不到正常发泄,她只能从其它途径收集性的知识。她偷偷去光顾色情的影院,从窥视孔看色情的表演,变成了1个有窥隐癖好的人。在欲火焚烧又无法解脱时,她竟然用自虐的方式割破自己的身体,企图在施虐和受虐中,通过性幻想来克服身心的痛楚。后来有1个年轻男子瓦尔特克雷默尔闯入了她的生活,唤起了她的欲望和冲动。但是在他们施虐和受虐的游戏中,她并没有得到幻想中的快感,只是受到暴力的摧残。最后,当她看到那个男青年在路上和1群女孩子有说有笑地走过时,她绝望地把刀子刺进自己的肩膀,看着血不断地流出来。

  就是这样1个看似简单的故事,表现的却是人性的压抑和扭曲。书中女主人公埃里卡是1个高级知识分子——钢琴女教师,她在公共场所得到来自社会的肯定,在1定程度上是颇受尊敬的高尚职业者,因为在德国和奥地利音乐1向被认为是10分高尚和神圣的事业。然而在她的私人世界里,却有着外人难以想像的人性扭曲行为。我们从书中看到了她是怎样地被压抑、怎样地被扭曲、又怎样地走向变态、病态、最终成为令人惊惧的角色。当然造成这1切结果的,除了社会强权压制、摧残的原因之外,还有她自身的原因。

  人性的扭曲——试析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

  摘要:耶利内克的自传体小说《钢琴教师》,以1种特殊的残酷、尖刻和嘲讽的语言揭示了小市民家庭适应社会的追求背后非人的1面。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人性如何被扭曲?人性又被扭曲成什么模样?以及隐藏在扭曲身后的深刻原因。

  关键词:耶利内克;埃里卡;人性扭曲

  The distortion of human nature

  ——The analysis on 《A Piano Teacher》written by Jelinek

  Abstract : Jelineks autobiographical novel 《A piano Teacher》 exposes non—humanity side of citizen families in pursuit of adapting to society with a particular cruelty and caustic and ridiculous words. Here we can see how human nature is distorted and what it is distorted into and the cleep reasons why it is distorled.

  Key words: Jelinek;Alik;the distortion of human nature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人性的扭曲-试析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相关文章:

1.爱尔兰利默里克大学留学问题

2.留学爱尔兰利墨瑞克大学音乐治疗专业的介绍

3.试析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

4.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5.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

6.关于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

7.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提纲

8.2017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

9.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