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吟──分析从夏到两汉时期审美文化标准

时间:2020-09-15 19:08:38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美人吟──分析从夏到两汉时期审美文化标准

   摘要:“对女性美的关注,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女性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这些在古代诗歌中都有所反映。这些诗歌对女性形象,女性爱情,女性命运等方面的描写,折射出当时特有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广阔层面。研究这些现象,对我们理解古代女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外貌,服饰,外在美,内在美,精神气质,女性描写,审美
   每个时代,女性的衡量标准和流行风尚是各不相同的。如在《诗经·周南·关雎》中记载男子爱恋与追求的女性形象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优美娴淑的女子是男子心中迷恋与追求的对象,美在一种精神状态。又如在《礼记·檀弓上》中记载夏代女性外貌美的风尚是:“夏后氏尚黑”。夏代社会中形成的一种审美文化标准是以黑为美,认为黑色是美的载体。然而在东周时代,黄皮肤的炎黄子孙对于女性的评价却是以白为美,《诗经》中女性的描写贯穿了这种审美意识。如《诗经·卫风·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褧衣。……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里是描写庄姜嫁到卫国时的情景,新娘身材颀长,内着锦衣,外着麻纱罩纱,手指洁白柔嫩,如同初生的白茅草芽,皮肤白净滑腻,犹如凝结的脂肪;项颈既长且白,好像天牛的幼虫;牙齿洁白方正,恰似排列整齐的葫芦籽。一位盛装的新娘在此时并没有披红戴绿,而是外着素衣,把鲜艳的衣服遮盖起来,手肤颈齿,洁白如玉,与素色衣衫相呼应,构成了清秀素淡的形象,凸显了《诗经》时代以素雅为美的审美取向。
   到了汉代,人们对于女性的审美观念不仅继承了民族的传统,而且有了新的发展,对女性的仪态、气质、道德、素养等众多方面都有着那个时代特有的追求;根据这些文学艺术作品,为人们描绘了一个时代特征鲜明而又绚烂多姿的女性审美世界。无论是哪一个时代的女性审美,首先在于外貌之美。《东城高且长》中描述燕赵女子“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东飞伯劳歌》里亦有云“开颜发艳照里闾……窈窕无双颜如玉。”用无暇美玉形容女子容貌素净温雅,而此说法几乎成了后世形容女性之美的泛称。《增广贤文》中记载宋真宗《励学篇》中就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后来人们用“美人如玉”来形容女性之美。
    除了拥有天生丽质如雪的肌肤,女性还通过对面容的修饰把自己打扮得容光焕发,顾盼生姿。首先是从女性的发式上来设计,用发型去展示女性所具有独特的美。如《陌上桑》中“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来描写美女罗敷,《城中谣》中“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等。据考证,《城中谣》中之“高髻”是流行于宫廷的一种华贵发式,发髻蓬松而高耸,因而谓之“高髻”。后来民间妇女都争相模仿,直至唐而鼎盛,刘禹锡《无题》中便有“高髻云鬓新样妆”的诗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对审美层次逐渐提高,于是出现了眉妆粉黛,胭脂朱砂一类的化妆品。如《孔雀东南飞》中就有“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的描写。当时女性广泛地使用朱砂作颜料制作“丹”,女性的“朱唇”越来越流行。如果当时女性不追求一种时尚美,不追求生活质量,那么中国文学史上也就缺少那些浓墨重彩的词语。
   如果说女子的外貌是自然本色话,那么服饰的装饰和点缀则起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如《陌上桑》中的罗敷“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离家时的妆扮“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