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改革初探的论文

时间:2022-07-26 12:28:15 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医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改革初探的论文(精选6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改革初探的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医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改革初探的论文(精选6篇)

  医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改革初探的论文 篇1

  摘要:按照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改革现行课外基础医学实验活动实施,将实验室开放、年度实验竞赛、实验室基金、学生学术基金和教师课题等项目进行整合,以培养综合操作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为核心,提高认识、规范管理、创新模式,使其系统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并作为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好地补充课内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不足。

  关键词:课外实验;应用型人才;教学体系;基础医学

  中图分类号:R3

  在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利用业余时间所进行的与基础医学相关的各类实验活动。多年来课外此类活动项目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提高综合技能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分散独立、模式陈旧等问题也较为突出,难以适应医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需求。所以,重新认识和改革现行课外实验活动,将其纳入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对强化学生综合操作技能,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行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分析

  (一)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的重要性

  1.强化操作动手能力

  操作动手能力,是评价本科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志之一,基础医学实验操作技术更是临床操作技能的基础。由于医学课程任务较重,课堂时间安排较紧,加上目前的招生规模较大,大班上课为主,学生在实验课堂上动手操作的机会并不多,要熟练掌握实验技术,单纯依靠实验课上的时间远远不够。而课外的实验活动恰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补充课堂实验不足的机会,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外业余时间,多次反复强化训练,提高实验操作水平,熟练应用操作技术。

  2.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2],是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基础。基础医学实验活动是科研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环节,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通常科研实验是不包含在教学计划当中的,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课外业余时间,通过回顾文献,开展动物、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种类实验,证明、发现并解决相关科学问题。通过课外科研性实验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好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一定的创新能力,使优秀的大学生在学术创新领域能够脱颖而出。

  3.促进学风建设

  医学专业大学生入学后首先面临基础医学的学习,部分学生由于所学专业未能如愿、自制力不强等原因,导致专业思想不稳定、丧失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甚至沉迷网络世界不能自拔,精神萎靡不振,课余时间无所事事。此时一个良好的课外实验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帮助。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和利用课余时间,查资料、做实验、练技术,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不断增强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端正专业思想,增加学习兴趣,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促进学风、班风和校风的好转。

  4.提升综合素质

  实际上,现代实验活动已不再是单一的个人实验技术操作和科研实验项目,而是一种人的综合素质的体现。实验操作不再是单纯的技术而一种技术和能力的综合,实验项目更是一种团队成员的一种融合[4]。完成一个基础医学实验项目不仅涉及各项实验过程中的操作环节,还涉及实验前后的资料查询、实验理论、材料准备、卫生安全、废物处理甚至动物保护,既需要较好的观察能力、文字处理与写作能力,还要求有良好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与组织协调能力,开展好课外实验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

  课外实验活动是由大学生自愿选择参加的,许多学生将课外时间多用于各类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开展基础医学实验活动的时间并不多,课外实验活动实际上处在课外活动的边缘地位。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自身对实验技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基础医学实验总认为与临床专业应用有一定距离,另一方面学生对科研创新的兴趣不大,认为与专业学习无关,没有必要。从教师和管理部门的角度讲,对课外实验活动的引导和组织不够,多看成是学生和教师的个人行为,没有从学生培养的总体设计上去认识。

  2.管理模式落后

  目前的课外实验活动实际上涉及教务、学工、团委、科技、实验等多个部门,鉴于上述的不当认识,各部门在管理上也常常是顺其自然,独立运行,体制上条块分割、管理分散,专业化特征不够明显,没有从更高层面上进行横向协作和组织,造成办事效率较低。另外,在课外实验活动的制度建设方面,缺乏完整系统的运行、评估与监测等管理规定,尚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课外活动管理制度体系。加上管理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外实验活动的效果。

  3.经费等投入不足

  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的特点是耗时长、材料多、设备要求高,一是课外实验活动主要利用业余时间,教师要常常放弃休息时间,不计报酬,二是实验项目本身需要大量的动物、细胞、试剂及药物等物品,并涉及水、电及设备等成本。所以,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是一项资金投入大、师资要求高的工作,经费投入不足常常制约了基础医学实验项目开展和拓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师生的积极性。

  二、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改革的探索

  (一)有机整合课外实验活动项目

  我校现有五类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项目,包括实验室开放、实验操作竞赛、实验室开放基金、学生学术基金和教师课题。按照培养目标将上述课外实验活动项目整合为二大类,一类以培养综合实验技能为主,包括实验室开放和年度实验竞赛项目;另一类以培养科研创新能力为主,包括实验室基金、学术基金和教师课题项目,并将其固化在实验教学体系当中。这样,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便包含了独立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和课外实验项目二个部分(见下图),二者各有分工,相互协作,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也使课外实验活动的运行更加系统化、规范化,成为日常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6]。

  (二)理顺管理体制机制

  为了保障课外实验活动改革的进行,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机制是非常必要的[7]。为此,我们将课外实验活动的管理纳入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统筹进行,中心下设下设形态学、机能学、分子医学、病原生物学四个实验室,对应四种类型的课外实验活动,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实行专人对口管理,实现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的共享,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从项目立项、实施、结题、评审和奖励等环节规范管理各类课外实验项目,为课外实验活动的良好运行提供了较好保障。

  (三)加大经费投入

  经费是保障课外实验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8]。我们采取多渠道、多层面筹措资金。一是从学校层面,积极争取实验室主管部门和学生主管部门投入,尽管这类投入经费有限,但比较稳定,较为保障,是经费的主要来源;二是社会公益资助,资金来自于热心医学教育和研究的企业家和社会团体,扶持力度较大,但并不持续,时有时无;三是由教师提供经费,往往是一种定向的经费资助,实验活动内容跟随着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没有更多的选择。以上三类经费较好地保障了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的正常进行。

  (四)创新运行模式

  课外实验活动项目类型多,资金来源广,要求评价又不一致,难以规范高效运行。为此,我们设置了基于网络平台的信息化运行模式,以基础医学实验中心为平台,设置实验教学网站,将课外实验活动项目作为网上重要内容,集中放置与此相关的各类实验信息,以利查询和交流,同时,以学生专业系为单位,设置课外实验兴趣微信群,指定学生(群主)负责,并将有关教师和管理者加入其中,及时发布有关消息,提高效率,增加交流,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探索高效快捷的运行模式。

  三、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改革的效果

  (一)学生参与情况

  学生对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开始时许多学生有为难情绪或没有认为意义,参与并不积极。但经过几年的改革与实践,学生参与效果逐渐显现,不仅提高了科研的实践能力,有了初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部分学生还获得了相应的省市级奖励,对寻找工作和考研深造都有了一定帮助,在学生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影响带动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目前,学生的报名参与比例已由原来的10~15%增加到了25~30%,甚至出现了一个项目多人竞争的良好局面,参与度明显提高。

  (二)师生调查评价情况

  我们对近二年来实验活动项目改革的实施效果做了调查和分析,详见下表。从整体情况看,师生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获得了较好的改革效果。

  四、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实施过程中需注重的问题

  (一)强化师生共识

  搞好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的关键还是认识问题。在部分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当中,总是认为课外实验是正常学习和教学之外的事情,可做可不做,可多做可少做,在具体工作中往往是被动服从,这必然会影响到课外实验项目的实施及效果。所以,要进一步转变观念,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实用型创新人才的高度认识课外实验活动的重要意义,教师与管理实施部门要达成共识,不断增加经费投入,强化项目管理以及表彰奖励,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校园课外实验活动氛围。

  (二)注重项目导向

  作为地方院校,课外实验活动项目应坚持实验性原则,紧紧围绕地方医药卫生事业的需求。而目前的做法主要是由学生随意选择项目,项目的可行性、实用性和延续性都有待提高。我们正在编制学生课外实验活动项目指导手册,注重项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按照临床岗位的技能需求和实际应用领域设置项目,从而更好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并长期坚持进行,促进形成学校的课外实验活动特色。

  (三)规范申报材料

  我们在书写的实验活动项目申报材料中发现,部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较尽弱,许多学生并不知道如何去表达项目意图,方向模糊、层次不清、用语不规范、重点不突出及材料不全等问题较为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申报立项的比例。因此,加强学生的公文写作能力,规范书面用语,开展申报材料的书写辅导是十分必要的。

  (四)合理安排时间

  医学教育不管是四年制还是五年制都常常是二段式,第一阶段以基础教学为主,主要在校内课堂进行,其中实验所占有较大比例。第二阶段以专业(临床)教学为主,主要是见习或实习,需依托医院、药企等校外基地进行,课外时间难以保障。所以,基础医学课外的实验活动应安排在第一阶段,即学生开始接触医学基础课程之后的二、三年级进行。

  综上所述,开展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对培养应用型本科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改革现行的课外实验活动模式,形成新实验教学体系,有利于课外实验活动的长期稳定发展,促进学生实验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医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改革初探的论文 篇2

  为加快我院医学人才梯队建设,培养和造就更多的优秀青年医学人才,促使各学科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高我院医学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特制定本方案。

  一、培养目标

  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以德才兼备为标准,从全院各学科中择优选拔优秀青年医学人才,经过计划培养,使他们成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丰富临床实践经验、领先技术水平的优秀青年人才,为医院创建新一代青年医学学者队伍,形成各专业优秀学科带头人梯队奠定基础。

  二、组织领导

  医院青年人才培养工程方案的实施是在医院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医院科教科、人事科具体负责实施和日常管理工作。

  三、选拔范围、条件及要求

  (一)选拔范围:全院临床、医技、药学及护理学科卫生技术人员。

  (二)申报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医德高尚、治学严谨,身体健康,具有团结、奉献、求实、创新精神;

  2.年龄:40周岁以下(申报当年);

  3.学历学位:本科学士及以上;

  4.外语:大学英语六级(或取得全国卫生系统外语水平考试合格、硕士学位全国英语考试合格、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五级等);

  5.计算机:取得江苏省信息化素质培训合格;

  6.职称: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7.论文:在省级以上正式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以上;

  8.科研:承担区级以上科研课题(前三名),或有完整的科研设计书,处于预试阶段拟准备申报的科研课题;

  9.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及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实践技能,为科室业务骨干,具有发展潜能;

  10.近三年内无重大医疗事故、工作差错,年度考核优秀1次以上或获院级以上表彰。

  具备上述条件,择优选拔。

  (三)要求:青年人才培养对象所在科室必须能切实保证按培养计划进行培养,并且能保证提供优秀导师(一般为学科带头人或科主任)在临床及科研一线固定带教。

  四、选拔程序

  (一)申请

  1. 由个人申请并填写“青年人才工程培养申请书”。

  2.科室(部门)初审后推荐至科教科。原则上每期同一个学科(专业)推荐人数不得超过2人。

  (二)评审

  1.初审:科教科、人事科根据有关要求对申报对象的材料进行资格审查,符合条件者报医院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2.考核:对初审符合条件者进行相当于大学英语六级水平的测试;组织学者进行专业知识现场提问和答辩;并以投票方法确定青年人才培养对象侯选人。

  3.复审:医院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考核结果,提出青年人才培养对象建议名单。

  4.公示:经复审后,在医院OA网上进行公示,征求职工意见。

  5.审定:医院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人才培养规划、学者评审意见和考核结果,结合公示情况,确定青年人才培养对象人员。

  五、培养内容、方法与途径

  (一)导师指导:培养对象可自选导师2名(院内、院外各一名),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签署培养教学协议书。医院协调确定培养对象的指导老师并督促、指导培养对象跟师学习。

  (二)理论学习:培养对象根据本人的实际情况,在导师指导下选定精读与泛读专业书目,制定读书计划,深入学习,做好读书笔记,写出学习体会,努力提高理论水平。

  (三)临床实践:培养对象除了在本院坚持临床实践外,培养期内需完成至少6个月的上级医院定点培养(进修)。掌握新技术、新疗法、新进展。每年参加国内外相关专业学术交流1次以上。

  (四)临床研究:瞄准本专科前沿,选择课题进行临床研究1项以上。

  六、管理与考核

  (一)医院负责本工程培养考核方案制定,组织实施,对入选对象跟踪评估、定期考核。

  (二)培养对象所在科室(导师)负责对学员的日常工作、学习和临床实践等情况的督促检查,为培养对象创造锻炼学习的条件和机会。保证顺利完成培养任务。

  (三) 培养对象每年须撰写课题年度进展报告、工作总结,填写考核手册,于每年12月10日前报送院科教科;由人事科、科教科组织学者进行年度考核。培养周期结束后进行总体考核,周期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考核评估的重点是培养对象实际业务水平、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医、教、研实绩是否按年度计划完成等。考核结果分优秀、合格、不合格。对出色完成“青年人才工程”培养任务,达到培养目标,成绩显著的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因个人原因中断培养计划或考核不合格者,医院将追回已付出培养经费。

  七、培养经费

  (一) 医院对每位列入计划的培养对象资助额度为1万元/年,合计3万元。设立独立帐户,专款专用。经费主要用于培养对象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短期培训、参加相应的学术活动、学习经费、导师带教津贴等。

  (二)培养经费使用管理措施参照“科研经费管理措施”。

  八、培养周期

  培养周期为三年/期,每期培养对象10名左右,每三年选拔一次,培养结束后须在本院工作5年以上。

  本方案自职代会通过后执行。

  医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改革初探的论文 篇3

  一、“卓越计划”给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提出了新要求

  “卓越计划”的提出旨在培养工程界的领军人物,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本领域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人文综合素质。对于培养医疗器械仪器产业相关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求学生具有如下方面的能力:具有扎实的理、工、医等多学科的医学仪器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深入理解并掌握医学仪器工程分析和设计原理,理解医疗器械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具备实现医学仪器工程相关设计的智慧、能力及奉献精神;具有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背景知识。

  二、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全国约有14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所有的培养计划和方案都只是偏重于相互关联比较紧密的学科方向,不可能涵盖所有的学科方向。由此,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本科生的培养方案非常多,相互之间的区别还比较大,但它们大多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1、在课程的设置上,内容比较散,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较少。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理、工、医融合在一起的交叉型学科,课程设置除了一些公共课程外,其专业课涉及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数学、物理、化学、医学基础等相关课程。在大多数本科院校仅仅是将这些课程简单地拼凑起来,并没有很好地将它们的知识点进行融合,形成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特色的专门课程。

  2.教师的知识结构很难融合多学科的知识,使得课程体系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脱节。在大多数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教学任务是由电子、计算机、生物、物理、医学等领域专家来承担,他们往往在某一个领域内有很高的造诣,但要结合其它领域的知识就存在一定的困难。这种现象阻碍了本科生培养计划的实施,也使人感觉课程体系比较松散。

  3.在培养过程中,学生对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产业的了解较少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其相关产业更是最近十年才发展起来的,大部分高校与这些企业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使得学生很难到相关企业开展工程实践活动。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已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部分高校的科研能力有待提高;二是企业主要是以赢利为目的,不愿意接受本科生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训。

  三、生物医学工程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定位于医学仪器相关科学技术问题的研究,并已经被确认为广西重点学科。依托于“生物医学传感与智能仪器”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紧密围绕“医药制造”等广西十四个千亿元产业以及广西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工程应用型”专业学科结构体系。这些改革举措有效解决了当前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教学普遍存在的诸多问题,为工程型生物医学工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1、凝练专业方向,领航专业发展。

  凝练专业方向,不仅要清楚自己的优势和特点,还要了解当前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相关企业的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只有不断加强与医疗器械相关生产企业的联系,掌握最新的人才需求情况以及专业需求情况,才能使专业方向紧跟需求,专业才能长期健康发展。

  2.加强科学研究,带动本科教学。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交叉融合特性非常明显的学科,这种特性在科学研究尤为突出。鼓励教师参与医学仪器相关的科学研究,积极申报国家、省部级生物医学工程相关科研项目。特别鼓励教师承担相关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这在教学方面至少有三个好处:(1)可以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为学生的实习、工程实践活动提供实际条件,同时也使相关工程研究可以到生产实际当中;(2)使教师在较短的时间里快速融合理、工、医三个学科的知识点,掌握医学仪器生产过程中的科学问题和工程设计要求,有利于提高教师本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水平;

  (3)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包括企业委托的开发项目,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工程实践训练活动,同时,让学生能够亲历生产现场,有助于对医疗器械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的理解。

  3.完善课程体系,适应“卓越计划”。

  生物医学工程课程设置可采用多任务与相互联系的教学规律,鼓励在课程的设置上注重广度也有深度。课程的设置必须既重视基础知识,又突出专业特色;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有一定的专业深度。主要应包括基础知识课程体系、专业基础知识课程体系、医学知识课程体系、专业知识课程体系和人文社会科学等选修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设置方面要经过充分的企业调研,广泛听取企业相关生产专家的意见,了解企业生产中的人才需求进行设置,并要安排足够的时间到企业去进行顶岗实习。

  4.加强与相关生产企业合作,切实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建立高校与相关生产企业的良好关系对于工学本科人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邀请企业参与院系对办学方向、发展规划、专业建设等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参与学校教育改革、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及时修正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还可以聘请企业有较高水平和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并指导教学活动、实习、毕业设计课题、参与毕业答辩,让学生可以进行充分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切实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5.重视人文素质课程教育。

  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全面发展,只有专业知识而没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和交流能力的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难以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在培养方案中突出了主干课程同时,尽可能多开设前沿选修课,尤其是反映其专业特色的课程。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尽可能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加强人文素质修养。另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将工程建立在与经济、社会、科学、人文、自然、环境、法律、道德等为一体的大系统中,把人才培养置于这样一个大工程背景下,实施工程教育。

  总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需求非常旺盛的学科专业之一。在“卓越计划”的背景下,作为培养具备解决医学仪器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来说,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加强与相关生产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重视人文素质课程教育在工程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探索具有时代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实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人才的精细化培养。

  医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改革初探的论文 篇4

  【摘要】当前高等教育中培养出的口腔医学人才最大的缺点就是实践能力不强,虽然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学习过程中实践操作的机会较少,实验教学内容和形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强口腔医学专业的实验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出应用型口腔医学人才,本文主要对口腔医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路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应用型;口腔医学人才;培养;实验教学改革

  口腔医学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要求专业人才掌握医学、美容学等理论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操作能力,可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口腔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口腔医学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就必须重视实践性,高等教育口腔医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一、加大实验基础设施的投入

  调查研究表明,当前高校对口腔医学专业实验基础设施的投入明显不足,实验室面积小,管理机制不完善。学生实验机会不多,且实验过程存在流于形式问题,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不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

  先进设备的引进和使用是开展实验教学改革的第一步,除了建设基础实验室以外,还要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建设治疗实验室、修复工艺实验室、口腔门诊等,同时还要引进治疗椅、技工桌等,为实验操作提供基本支持。还可以引进仿真模拟系统,为学生营造一种真实的操作环境,仿真人的头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随意转动,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合理安排实验,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进行实践操作,扎实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完善基础设施、将实验室分开设置有两个优点:一是保证学生实验操作与理论学习的同步性,学习完理论知识马上进入实验操作,保证实验操作的连续性;二是可以将设备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避免设备闲置。近几年口腔医学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各类先进设备逐渐投入使用,为了满足临床需求,学校要积极引进这些设备,为实验教学提供支持[1]。

  (二)完善实验教学管理机制

  高校要完善实验教学管理机制,一方面是对设备进行科学管理,加强维修与养护,避免设备损坏;另一方面是要根据口腔医学专业人数、理论课程设置情况合理安排实验时间,进一步提高设备资源利用率,避免出现没有满足学生实践需要或者是设备资源闲置问题。要对建设实验室以及采购实验设备过程进行统一管理,避免出现重复购置问题。实验室及设备的使用都要遵循制度规定,要求管理人员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发现问题以后及时处理,避免影响学生的实验进程[2]。

  二、丰富教学内容、灵活使用教学手段

  (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综合能力会对实验教学水平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实验教师最好具备临床经验,可以到医院聘请一些口腔医学专家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指导。缺乏临床经验的博士生、硕士生任教之前需要集中培训,最好在口腔医院实习半年左右再回校任教。教师在指导学生做实验时,要改变以往演示———模仿的模式,注重激发学生的操作兴趣,主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操作出现困难时进行指导和演示。学生真正对实验过程进行思考,才能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目标,避免实验流于形式。

  (二)灵活使用实验手段

  以往口腔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中,教师习惯采用集中演示方式,存在以下缺点:首先,演示速度不好控制,导致学生理解和记忆之间存在矛盾,有可能当时明白了怎么回事,但是过后又忘了;其次,集中演示时一个班级的学生挤在一起,秩序混乱,部分学生滥竽充数,没有认真观察演示过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将多媒体演示与分小组演示结合起来使用,多媒体演示虽然不是对设备进行直接操作,但是可以控制演示速度,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操作环节可以放缓演示速度,让学生一般理解一边记忆。分小组演示则有助于教师掌控课堂纪律,保证演示效率。另外,可以组织一些类似“口腔组织病理学小报设计”比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收集整理资料,自己动手绘图,提升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同时强化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

  (三)合理设置课程

  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的设置也会对实验效果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学生的操作能力。为了使学生更早接触口腔医学知识和实践操作,要改变以往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的教育结构,从大三开始接触《口腔组织病理学》等专业课程,一边学习临床医学一边学习口腔医学,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连续性,相关实验课程要与理论知识的学习一一对应,使学生更早的认识口腔医学的临床应用。将临床实习时间提前,为学生留出一个学期的时间参加专题讲座或者是学习一些选修课,为工作或者是考验做出更加充足的准备[4]。

  三、加强与口腔医院之间的合作

  开展口腔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因此口腔医院是最好的实验基地,学校要加强与口腔医院之间的合作,将实际观察和参与作为实验教学的一部分。

  (一)日常观察

  实验口腔医学设备的更新换代非常快,学校将这些设备全部引进实验室是不现实的,为了使学生了解更多先进设备的使用方法,教师只能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与就近的口腔医院合作进行日常观察实验,每个星期选择一节课到医院进行参观,

  一是可以请医生为学生面对面讲解这些设备的使用方法,

  二是医生在进行临床操作时学生可以在一旁观察。这种方式可以弥补学校实验教学的不足,学生通过日常观察实验可以全面了解当前口腔医学领域使用的设备类型以及具体操作方法,工作以后可以迅速进入状态,不需要医院再花时间进行设备操作培训。

  (二)假期实习

  寒暑假期间学校可以为学生安排短期实习,实习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将以往学习的知识、做过的实验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并且可以面向真人进行一些简单操作,如洗牙、拔智齿等。同时观察医生是怎样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牙齿矫正、种植方案,实际操作是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等。可以说实习是最高级的“教学实验”,学生可以看到实验操作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差距,学会怎样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工作以后就不会出现不敢下手、无从下手问题,在短时间内找到工作状态,满足医院的需要[5]。随着口腔医学的发展,社会对这一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满足这种需要,高校应该加强口腔医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一方面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另一方面要丰富教学内容、灵活使用教学手段,同时还要加强与口腔医院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满足社会对口腔医学人才的.需要。

  医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改革初探的论文 篇5

  1高等临床医学教育特点和规律

  1.1现代临床医学教育的特点

  现实性。临床医学研究和今后服务的对象是现实的人,临床医学教育要培养直接与人打交道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人才。这就意味着临床医学教育不能仅是象牙塔内形而上的思考,或对理论模型和假设的操作,它必须关照社会,关照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必须将自身置于社会性的环境之中,处理好对于现实的人和社会的关系。

  综合性。临床医学教育的综合性源于临床医学学科的综合性。第一,临床医学作为现代医学体系中的一环,必然要与基础医学、药学、预防医学等其他医学学科相互交融;第二,临床医学的发展需要相关学科(尤其是生命科学)研究、发展和进步的推动;第三,现代临床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要求自然科学的“理性”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关怀”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相容并蓄。

  实践性。临床医学是一门医学理论导向的技能性学科,需在现实的社会中发挥它的作用。临床医学教育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实践得以完成。

  持续性。复杂多元的环境和不断变化着的人类疾病使得临床医学教育必须采用终身教育模式,其教育体系包括:在校教育、毕业后教育(住院医师培训)和继续教育。

  1.2高等临床医学教育的规律

  现代临床医学教育的上述特点,决定着高等临床医学教育除遵循高等教育普遍性规律之外,仍有其特殊规律。

  就普遍规律而言,高等临床医学教育与其它学科教育一样,需关注社会、群体和个体这三个层次。因此,高等临床医学教育首先应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社会提供优秀临床医学人才,促进医学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其次应符合人的一般认知规律,为医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框架和学习层次;最后应关注个体多样性,为医学生创造自由宽松,有利于个性化发展的学习、研究环境。

  就特殊性来说,高等临床医学教育为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医学人才,必须关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几个结合,即医学和人文学科的结合,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紧密结合,临床实践与医学科研的结合,临床医学与相关学科(尤其是生命科学)的结合,在校教育和后续教育的结合。

  2多元环境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向

  医学教育理念从“关注病”到“关心人”的转向。现代医学已转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临床医学关注点已不再停留于疾病层面,而是结合患者个体心理和群体社会环境进行医治和保健。因此,临床医学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综合多维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从人的精神、生理因素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中思考和把握病因,从自然、生物、心理和社会诸方面对疾病进行诊治和研究,进而提供更有效、更富同情心的医疗服务。在“关心人”的医学教育理念下,患者不仅是单纯的疾病载体,同时又是各具特性的沟通对象、可能的心理问题人群、情绪急躁者等;医生在诊断和医疗之外,还需对其进行语言沟通、心理辅导和情绪排解。

  人才培养目标从“单一”角色到“多重”角色的转向。教育理念的转变对现代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全面要求,在使学生成为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过硬临床技能的医学专家的同时,还赋予其更多角色身份一作为沟通者,他必须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强化沟通技巧和咨询能力;作为合作者,他必须通悉与基础医学专家、药师等的协作,具备组织团队、把控全局的能力;作为健康倡导者,他必须关注疾病预防、家庭保健等公共卫生领域的医学问题;作为学者,他需要掌握医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前沿,积极展开探索研究,推动医学发展;作为专业人士,他需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

  人才培养方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向。传统医学教育强调教师根据教材设定的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结构化的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自主能动性,以及学生群体本身的多样性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仅强化了学生记忆知识的技巧,但对其思维和实践却鲜有裨益。现代医学教育转向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方式,通过病例问题和临床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思考、实践和自学能力,从而能灵活运用知识,并能紧跟医学发展趋势,进行自身知识体系的及时更新。

  3人才培养模式转向中的临床医学课程

  3.1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势

  重视人文知识和沟通技能教育。临床医学教育作为一种对人的培养,医学生除了掌握专业医学知识和技能之外,如何成为一个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成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医生和患者、医师和药师等人际关系成为临床医学教育的又一基础。因此,欧美医学院校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社会知识和沟通技能的培养。学生在接受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整个过程中,贯穿对医学伦理、道德价值、医患关系、面谈技巧、咨询技巧等课程的学习,以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

  开展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整合式教学。不同于传统课堂讲授、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在实际案例的学习和问题讨论过程中,对所学知识有深入思考和分析,提高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如今,PBL教学、“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等整合式教学已被广大欧美医学院校所共识,国内部分院校也开始在课程改革中引入整合式教学。实践证明,整合式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研究能力、自学能力的提高有显着帮助。比如,通过“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医学生能够对整个系统器官有立体和直观的认识,并要求在短期内掌握涉及生理系统的各学科知识,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系统性逻辑思维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与此相应,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也是现代医学教育普遍采纳的有效方法。

  加强临床实践和学术科研的结合与互动。除了医学基础教育、临床实践、实习等环节,一流医学院校非常强调科研对临床医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在学习过程中结合科学研究,有助于医学生巩固基础医学知识、拓展学科视野、锻炼逻辑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在医学研究中,既是学习者又是发现者,由此获得的不是孤立静态的知识堆积,而是基于问题探究的系统性认识和方法,切合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一流医学院校在不断的课程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注重根据学生学习的直接效果对课程和教学方式进行适时调整,提供最佳课程教育。比如,一些医学院校根据经验和研究发现,传统教育模式在医学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方面有其优势,因而进一步对原有完全PBL模式进行改革,采用传统教学与PBL模式相结合的混合型或杂交型课程。

  3.2若干课程实例

  Patient,Physician,andSociety课程(PPS)。“患者-医生-社会”是一门将患者与医生、疾病治疗与群体健康相联系的课程。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西北大学医学院等医学院校,将这门课程贯穿四年临床医学教育之始终。该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医学生的实际临床诊断能力、医患沟通技巧和伦理价值观念,并综合介绍公共健康知识与社会保健政策。PPS课程使学生获得更多处理医患关系、诊断患者的经验性学习机会,并在医疗实践的同时,掌握与医学相关的社会伦理、公共政策,符合临床医学中医生与患者互动、医疗与预防并举的实践原则。

  BodyandDisease综合课程。“人体与疾病”是一门按器官系统教学的跨学科综合性课程。围绕生理系统和临床常见病组织教学,打破临床与基础学科的硬性划分,对医学学科进行整合,弱化学科特点和基础概念,让临床教学回归临床。相比我国高等临床医学普遍采用的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的分科教学和实践方式,国际一流医学院校更青睐于在医学基础课程之后,按器官系统进行跨学科综合教学模式。例如,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自第一学年末开始,按肾脏、心血管、肺、胃肠(包括营养学)、内分泌和生殖系统等五部分展开“器官系统”课程教学。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在为期1年的医学基础课程教育中,先后设置“分子与细胞”、“普通人体”、“大脑与行为”、“人体与疾病”等系列综合性课程。其中,“人体与疾病”占近一半的课程时间,整合了微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学科的课程,针对临床疾病开展系统教学。

  Problem-BasedLearning(PBL)。准确地说,PBL是一种教学方式,区别于以学科为基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方法,倡导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临床医学教育中的PBL教学以具体病例为基础,旨在提高医学生处理实际医疗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等,弥补传统医学教育缺憾。近年来,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也陆续开始实践这一教学方法,加强了医学生经验认知与理论学习的结合融通。如,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在考察借鉴国外医学院校PBL优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于2007年秋季正式开设PBL课程。经过1年来的实践,学生在收集分析资料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临床思维、探究思维等方面都获得了提高和增强气

  Scholarship项目。学者项目是为促进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结合互动,激发医学生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其医学科研能力而设立。学者项目不强制要求学生必须取得某类科研成果,注重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整体过程,挖掘日后从事科学研究的潜力。美国许多著名高等医学院校均设立学者计划、学者项目,鼓励医学生进行学术专题研究。杜克大学更是为学生预留了一整年的科研时间,为学生提升思维能力和研究潜力提供自由空间和便利条件。

  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转向背景下的高等医学课程改革趋势,充分体现出现代临床医学教育的特点与规律。通过加强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在帮助学生具备健全人格的基础上,进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通过开设跨学科、模块化、整合式临床医学课程,淡化“基础-临床-实习”传统三段式教学界限,强化医学生系统分析思考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鼓励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医学研究,激发医学生对医学学科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其知识和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在目前的探索和发展阶段,应积极顺应这些变革趋势,推进利于医学人才成长的课程建设。

  医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改革初探的论文 篇6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初步临床工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进一步深造基础,能在各级卫生保健机构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与监督下,从事安全有效的医疗实践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接受临床技能、沟通技能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初步的医疗、健康宣传、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一)态度目标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愿为祖国的卫生事业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2.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将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3.树立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观念,持续自我完善,不断追求卓越。

  4.具有与病人及家属进行交流的意识。

  5.在职业活动中重视医疗的伦理问题。

  6.尊重患者个人信仰。

  7.实事求是,对于自己不能胜任和安全处理的医疗问题,应该主动寻求其他医师的帮助。

  8.尊重同仁,有团队合作精神。

  9.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

  10.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在考虑病人及家属利益的同时注意发挥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11.具有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

  12.履行维护医德的义务。

  (二)知识目标

  1.掌握与医学相关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

  2.掌握生命各阶段的人体正常结构和功能,正常的心理状态。

  3.掌握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原则,认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4.掌握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5.掌握围产期的保健原则和计划生育的医学知识。

  6.掌握全科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和筛查的原则。

  7.掌握临床流行病学的有关知识与方法。

  8.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了解其诊疗原则。

  9.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传播的基本规律,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

  (三)技能目标

  1.全面、系统、正确地采集病史,系统规范地体格及精神检查的能力,规范书写病历的能力。

  2.较强的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

  3.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处理能力。

  4.一般急症的诊断、急救及处理能力。

  5.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针对临床问题进行查证的初步能力。

  6.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能力。

  7.具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

  8.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能用一门外语阅读医学文献。

  9.能对病人和公众进行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

  10.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

  学制:5年,实行4到7年的弹性学制。

  学位:医学学士

  四、核心课程

  人体解剖学(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理学、诊断学(物理诊断学、临床技能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

【医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改革初探的论文】相关文章:

基础医学实验仪器课程改革论文06-16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初探的教育论文12-10

浅谈中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论文12-06

基础医学的教学改革论文12-07

初探化工实验的改革措施论文08-29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改革分析08-20

应用型人才培养大学物理实验改革探索论文06-23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在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论文06-20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