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新生儿听力筛查假阳性的因素分析

时间:2021-04-07 12:28:02 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影响新生儿听力筛查假阳性的因素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上新生儿听力筛查假阳性以及复查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来本院筛查的4080例新生儿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对所有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将初筛不通过的436例新生儿作为试验组,设置研究前初筛不通过的43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复查结果。结果:6组新生儿每组有680例,A组中110例初筛不通过,且81例假阳性;B组95例初筛不通过,57例假阳性;C组67例初筛不通过,40例假阳性;D组78例初筛不通过,62例假阳性;E组49例初筛不通过,24例假阳性;F组37例初筛不通过,18例假阳性;试验组新生儿出生42 d后349例进行复查,复查率为80.1%,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听力障碍的重要手段,临床上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新生儿复查率。

  【关键词】 新生儿; 假阳性; 影响因素; 听力筛查

  听力障碍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机制复杂,诱因也比较多,且疾病类型也比较多,患儿发病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耳鸣、听觉过敏、耳聋、幻听,严重患者将引起听力丧失等,给患儿带来很大痛苦[1]。近年来,听力筛查在新生儿中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这种方法主要是指新生儿在出生一定时间内进行准确、客观的听力检查,这种方法能够对听力障碍等疾病早发现、早干预,降低了临床致残率[2]。为了探讨临床上新生儿听力筛查假阳性的影响因素,对2012年9月-2014年9月来本院诊治的4080例新生儿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来本院筛查的4080例新生儿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新生儿初筛时出生时间长短分为6组,每组各680例,即:A组:新生儿出生后48~72 h;B组:新生儿出生72~96 h;C组:新生儿出生96~120 h;D组:新生儿出生120~144 h;E组:新生儿出生144~168 h;F组:新生儿出生后168 h以上。研究中,将初筛不通过的436例新生儿作为试验组,并选择本次研究前初筛不通过的436例作为对照组,不同组患者对其治疗方案、护理方法等完全知情,患者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初筛方法 新生儿出生后,护师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常规检查,如:血压、心率、脉搏等,并对所有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研究中所使用的仪器为Madsen公司生产的Accu-screen手持式耳声发射仪,所有新生儿初筛时均利用耳声发射(OAE)。试验中,由持证护师对6组出生不同时间段的新生儿进行初筛,筛查过程中保持环境的绝对安静,根据新生儿情况选择相应的探头,筛查过程中让新生儿保持仰卧姿势,并将其头偏向一侧,然后对两耳进行检查,每只耳朵检查1~2次(两耳均通过表明通过)[3];对于不通过的新生儿,告知其家属次日再进行复检测,如果新生儿两次均不通过则确定为初筛不通过;对于初筛不通过新生儿在出生后42 d再次进行复查,复查通过新生儿视为假阳性,而对于不通过者则需要进行其他辅助检查,如:听性脑干反应(ABR)等,帮助新生儿进一步确诊[4]。

  1.2.2 对照组 对于初筛不通过的对照组护师根据新生儿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并告知患儿家属在出生42 d时进行复查[5]。

  1.2.3 试验组 试验组为研究过程中初筛不通过新生儿,此时护师要向患儿家属进行宣传教育并进行详细的沟通,告知新生儿家属可能出现的疾病,对于听力确实存在问题的新生儿要及时发现,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进行干预,避免错过最佳的干预时机以造成新生儿致残的发生,让家属从思想上引起重视,从而能够有效提高新生儿治疗依从性;对于初筛不通过的新生儿,筛查护师和责任护师要反复叮嘱家属在新生儿42 d时进行复查[6]。

  1.3 观察指标 研究中,责任护师要详细、准确地记录新生儿初筛时间、初筛不通过例数、复查例数、复查不通过例数,从而计算出假阳性例数和复查率。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6.0软件对患者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 试验组新生儿筛查结果比较 本次研究中,6组新生儿每组有680例,A组中110例初筛不通过,且81例假阳性;B组95例初筛不通过,57例假阳性;C组67例初筛不通过,40例假阳性;D组78例初筛不通过,62例假阳性;E组49例初筛不通过,24例假阳性;F组37例初筛不通过,18例假阳性。由此看出:随着新生儿出生年龄的增加,不通过率也在不断下降,见表1。

  2.2 两组复查率比较 本次研究中,试验组新生儿出生42 d后349例进行复查,复查率为80.1%,高于对照组301例复查,复查率为6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3.3489,P<0.05)。

  三、讨论

  听力障碍是临床上常见的耳科疾病,这种疾病机制复杂,诱因也比较多,且在新生儿中发病率较高,新生儿出生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确诊、治疗将会造成幻听、听力模糊,严重患儿将造成耳聋等,造成残疾[7]。目前,临床上对于新生儿听力障碍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常规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儿听力,但是长期治疗效果不理想,患儿治疗后并发症也比较多[8]。因此,临床上探讨积极有效的方法对听力障碍尽早诊断、治疗显得至关重要。

  3.1 新生儿筛查时间及其假阳性率分析 近年来,听力筛查在新生儿听力障碍中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本次研究中,6组新生儿每组有680例,A组中110例初筛不通过,且81例假阳性;B组95例初筛不通过,57例假阳性;C组67例初筛不通过,40例假阳性;D组78例初筛不通过,62例假阳性;E组49例初筛不通过,24例假阳性;F组37例初筛不通过,18例假阳性,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结果类似[9]。由此看出:随着新生儿出生年龄的增加,不通过率也在不断下降。此外,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发现,在6组新生儿中A组新生儿听力筛查不通过率最高为19.1%,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由于新生儿出生时间相对比较短,并且新生儿耳道内可能存在少量的羊水等干扰[10]。

  临床上,新生儿在进行听力筛查时如果未到筛查时间进行筛查,将会造成较高的假阳性例数,对于听力筛查初筛不通过的新生儿其结果对产妇及其家庭容易产生较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11]。此时,护师要加强家属及其产妇宣传教育,告知产妇提早出院虽然能够减少医疗费用,但是对新生儿相关功能的筛查是很不利的,对于确实需要在24 h内出院的产妇为了降低假阳性率可以暂时不做听力筛查,让产妇在新生儿出生72 h后到医院进行听力筛查,对于筛查结果出现异常的新生儿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避免听力障碍相关疾病的漏诊或误诊,从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