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婴儿肺炎康复影响

时间:2020-09-28 11:27:30 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护理干预对婴儿肺炎康复影响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婴儿肺炎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106例婴儿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雾化吸入、胸部物理治疗、心理护理等护理干预方法。结果  观察组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  护理干预能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肺炎患儿康复。
婴儿肺炎  康复  护理干预
        婴儿肺炎是婴儿常见的疾病,在治疗过程中,积极的护理干预对促进患儿的早期康复非常重要。2010年1月~12月,我院对106例婴儿肺炎进行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12月本院收治106例婴儿肺炎,年龄1m~12m,均符合婴儿肺炎诊断标准,胸片均提示婴儿肺炎,无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所有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抗生素、口服化痰止咳药治疗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雾化吸入、胸部物理治疗、心理护理等护理干预方法。
        1.2.1雾化吸入  雾化液选用蒸馏水20ml+氨溴索7.5mg+地米2mg+全乐宁0.2mg。每天雾化吸入2次,每次20min。我院考虑婴儿无合作能力,所有患儿采用面罩吸入法,通过雾化吸入方式使药物随吸气吸入到终末支气管及肺泡,减轻炎症反应,降低痰黏度,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以利于痰液排出。
        1.2.2胸部物理治疗(CPT)  包括体位引流、胸背部叩击振动、排出分泌物(咳嗽、机械吸引)等操作方法。
        1.2.2.1体位引流  利用重力和气流作用,促进肺部分泌物从小支气管向大支管方向引流,通过咳嗽或吸痰的方式将痰液排出,听诊痰鸣音较多的,每2h~4h改变体位1次,左侧分泌物多时采取右侧卧位,右侧分泌物多时采取左侧卧位,以利于肺扩张及分泌物引流,从而改善通气并能预防肺分泌物堆积,保证支气管排痰通畅。
        1.2.2.2胸背部叩击  操作者使用呼吸囊软面罩(将接头处堵塞,保持内含空气)或五指并拢,手指弯曲120°,屈曲或勺状,在婴儿呼气时用腕部的力量叩击前胸、腋下、肩胛间和肩胛骨下两侧共8个部位。叩击频率100~120次/分,每个部位叩击6~7次,每次叩击时提起距离5~10cm。叩击时会产生空气的振动,传递一种能量波到肺内,以震动附着在支气管壁内的痰液,松动的痰液随着气流从肺的末梢部分向前移动,沿着气道管壁流出来。叩击时注意患儿呼吸、心率、皮肤及口唇是否紫绀。
        1.2.2.3吸痰  体位引流、超声雾化、胸背部叩击后予电动吸痰。经口吸痰会引发咳嗽反射,操作者应把准患儿咳嗽、咳痰至咽喉部时机,及时将痰液吸引出来。口腔吸痰置管避免过深和固定一点吸引,以免刺激咽后壁引起迷走神经反射,导致严重心动过缓和呼吸暂停。吸鼻腔时不可强行插入吸痰管,应顺着鼻腔生理结构轻柔地将吸痰管插入,以免损伤鼻腔,吸痰动作要规范,施转吸痰管,边退边吸,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痰液稀薄,吸痰管径大时,压力60~80mmHg,痰液黏稠,吸痰管径小时,压力80~100mmHg,不超过100mmHg。整个吸痰过程动作要轻柔,严格无菌操作,注意观察患儿呼吸、面色、痰液性状等变化。
        1.2.3心理护理  父母是患儿病情介绍的代言人[1]。患儿年龄小,表达意愿能力缺乏,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家长对疾病知识一知半解,严重影响了患儿雾化吸入,特别是胸部物理治疗的依从性。因此,操作前必须向家长详细讲解此项护理干预的`目的、方法、重要性。说明可能出现的不适,以减轻紧张、恐惧心理,提高家长的依从性,使其以的态度、良好的耐心配合治疗[2]。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治疗第5天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症状改善分三级:症状消失:无气促、痰鸣音消失;症状明显改善:气促明显减轻,鸣音明显减少;症状改善甚微或无改变:气促明显,痰鸣音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