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中枢性高热病人物理降温护理现状及进展

时间:2017-11-23 我要投稿
本文综述了中枢性高热患者物理降温的不同方法及护理进展,并了对ICU高热患者的护理启示,以指导护理人员正确采取物理降温措施,促进控制ICU中枢性高热患者体温,防止其并发症发生,从而降低病死率。
中枢性高热  物理降温  护理
        中枢性高热是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损而出现的临床症状。持续高热可使脑血流量、脑组织氧代谢增加,造成颅内压增高,加重脑细胞损害;高热还可导致机体代谢大量增加,热能消耗,从而加速各器官的衰竭[1]。护理研究者[2]实验发现物理降温能够快速有效地发挥对中枢性高热患者的降温作用。因此,对ICU患者采用及时有效的降温措施,预防或控制中枢性高热对脑组织的损害,并对防止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研究者在物理降温材料、方法、程序方面做了许多探讨,现就中枢性高热病人物理降温护理及进展综述如下:
        1  传统降温方法[3]
        1.1 冰袋(冰囊)的使用  方法是将小冰块装入冰袋1/2~2/3满,将冰袋装入布套,放置所需处,置冰袋于前额、头顶部和体表大血管流经处,不可直接接触皮肤,每次放置时间不可超过20min,应加隔一层巾以防皮肤冻伤。
        1.2 冰帽(冰槽)的使用  方法是头部置冰帽中让脑部处于低温环境,以降低脑细胞的代谢,减少脑细胞的耗氧量,后颈部、双耳廓垫海绵,双耳塞不脱脂棉球,防止冰水流入耳内。
        1.3 擦浴法  达到全身用冷降温目的。用32℃~34℃的温水或30℃的25%~35%乙醇200ml~300ml擦浴。擦浴时冰袋置头部,热水袋置足底。擦浴顺序及手法按护理操作常规要求进行。
        1.4 环境降温  空气对流散热受外界空气流速即风速的影响,一般的说,风速越大,散热量越多,但风速较快时,散热量的增加减慢[4]。体温升高的患者需要一个安静,空气流通和温度适宜的环境。可将病人置空调间,室温一般维持到20~23.9℃为宜[5]。
        2  改进后的降温方法
        2.1 冰袋制作的改进
        2.1.1 化学冰袋  化学冰袋是以化工原料为内充物常温填充、低温凝固而成,使用时将化学冰袋放人冰箱中吸冷,由融胶状态变为固态,取出后置于所需部位,可反复使用,弃了传统冰袋烦琐的缺点[6]。
        2.1.2 柔软酒精降温袋  研究者[7]利用低浓度酒精的物理特性,经配置实验,10%酒精溶液放置冰箱冷冻室约-4~-15℃,结成了冰沙(半固体),制成后在冰袋内柔软不结块,使用方便快捷。
        2.1.3 10%盐水冰袋  10%的盐水冰袋在室温18~24℃环境下持续3h时其温度仍在-5℃,低温持续时间长,在融化过程中其形态为霜水混合,冰袋松软,接触体表充分,易于固定。降温效果优于传清水冰袋[8] 。
        2.1.4 10%芒硝冰袋  研究者[9]使用芒硝10g加清水100ml制成10%芒硝溶液于-18℃冰箱中放置12h即成冰袋,取出后呈冰霜状,松软,可塑形。使用后患者体温下降的幅度显著加快,降温效果优于清水冰袋。
        2.1.5 其他  在冰袋材质、固定方法等方面的改良。研究者[10]采用麦杰克冰袋(超吸湿树脂材质)进行物理降温,麦杰克冰袋是一种高冷容量的新型冰袋,需要时在冷冻柜内取出置于所需部位,在常温下吸热,再由固态变为凝胶状态,能反复使用。
        2.2 冰帽制作的改进
        2.2.1 硫酸钠冰帽  研究者[11]采用采用自制硫酸钠冰帽,方法为按硫酸钠10%浓度进行配置成硫酸钠溶液,用无纺布制成双层帽袋,内置浸润硫酸钠溶液的棉纱垫。密闭后置于-18℃冰箱中12h,取出呈冰霜状冷敷头部,观察发现硫酸钠冰帽降温效果、速度、维持时间均优于普通冰帽。
        2.2.2 颅脑降温治疗仪  将病人头部置于降温头盔内,头盔内温度控制在(0±4)℃,应用颅脑降温治疗仪与传统物理降温方法(冰袋置头部、乙醇擦浴)对中枢性高热病人进行降温比较,发现颅脑降温治疗仪降温效果佳,持续时间长,而且对减少病死率、提高预后生活质量起到积极作用[12]。
        2.3 擦浴法的改进
        2.3.1 温热乙醇擦浴  采用41~43℃温热酒精擦浴,有利于血管扩张,血流增快,皮肤表面温度升高,汗腺分泌增加,毛孔增大,出汗时带走体内大量的热,加之热乙醇挥发快,从机体带走的热量多。因而使降温效果更加明显[13]。
        2.3.2 薄荷乙醇浸剂擦浴  将薄荷100g浸泡在95%的乙醇1000mL中,密封72h后加蒸馏水1500mL,过滤除去薄荷即为薄荷乙醇浸剂。其降温效果大大超过单纯乙醇的物理降温效果,是因为薄荷油刺激皮肤汗腺分泌,可带走机体大量热量,所以降温效果显著[13]。
        3  新型的物理降温方法
        3.1 静脉降温法  中枢性高热是护理难点,为提供有效的治疗护理方法,研究者[14]开展了静脉滴注低温液体治疗中枢性高热的临床研究。为中枢性高热病人静脉输入0~10℃低温液体(10%葡萄糖、5%葡萄糖、5%葡萄糖盐水、林格氏)500mL~1500mL,滴速:40滴~60滴/min,结果降温疗效显著,有效率100%。
        3.2 热交换导管血管内降温  血管内热交换降温是一种新型的降温技术,具有降温速度快、既定温度维持准确、波动性小及复温速度容易控制等特点,目前已在欧美诸多医疗机构推广应用[15]。使用时将热交换导管通过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于上、下腔静脉中,血管内降温仪把冷却的无菌生理盐水泵人导管的流人道,再进人导管末端的3个腔内,与静脉内的血液充分接触进行热交换,然后再经导管的流出道回到血管内降温仪系统中。热交换导管的血管内降温法与传统的外部降温法相比,血管内降温方法降温迅速,除插入导管所需的15min,仅3~4h就能达到目标温度,而且能够稳定维持低温,热交换导管血管内降温这种全身性的降温方法,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体表外部降温方法[16]。
        3.3 动脉降温法  研究者[17]通过动物实验证明直接向机体核心注入低温液体是一种有效的快速降温方式,其输人通路可有静脉和动脉两种方式。动脉内低温液体输入可以达到组织局部低温而避免全身温度变化。当前,神经介入技术的可靠性使得局部脑组织低温液体灌注是可行的,所以完全可以在合理选择患者(排除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以及严密监护的情况下对脑组织局部使用亚低温,进行临床试用。
        3.4 灌肠降温法  研究者[18]报道,对中枢性高热的老年病人以冷生理盐水行灌肠治疗,其方法是将500~1500mL生理盐水置于冰箱内,待温度降至12~18℃时取出,按大量不保留灌肠法把液体灌人病人直肠内,保留30min以上再排出,观察降温效果满意,而在冷盐水灌肠前后除体温有明显变化外,其他生命体征均无明显变化。
ICU中枢性高热病人物理降温护理现状及进展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