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的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诠释论文

时间:2022-05-06 11:51:29 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的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诠释论文(通用6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论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的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诠释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的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诠释论文(通用6篇)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的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诠释论文 篇1

  1、生命价值教育

  人的生命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个人只有对社会和他人作出了贡献才能获得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和满足,即创造出生命自身的价值。医学院校要在生命教育中使医学生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个体生命的存在是一种社会责任,人生价值在于奉献,只有多做有益于人民健康和社会进步的事,才会获得社会和他人的尊重,从而创造生命自身的价值。

  2、死亡观教育

  死亡观是人们对死亡的内容、本质、价值和意义的根本性的观点:

  [1]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医学院校除了要对医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的教育外,还要实施死亡观教育,让医学生正确理解死亡的本质及死亡是一个客观的必然过程,以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心理,坦然地面对死亡,

  [2]从而清醒地认识自我生命的存在,珍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使个体生命积极健康的存在和发展,提升人生境界,自觉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在有限生命中创造无限的价值。

  3、医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

  医学院校的培养对象是未来的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维护患者生命健康权是他们的光荣使命。对医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其目标主要有三个:认清生命本质、尊重生命存在、创造生命价值。

  3.1认清生命本质

  生命是一种复杂的事物,它的本质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生命本质是生命与非生命区别开来的根本性质,包括人的生命的本质和动植物生命的本质。而人作为高级生命形式,其本质又具有特殊性,故需要对它的特殊性进行剖析,于是就有了对生命本质的狭义理解:生命本质即人作为高级生命形式与植物和动物等低级生命形式相区别的根本属性,这一属性表现为人的社会属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中主要是生产关系。医学生在学校接受系统的医学教育,对生命这一复杂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着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但仍需对生命的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为治病救人打好基础。

  3.2尊重生命存在

  人是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体。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具有高于动物自然本能的社会属性,这种社会属性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人基于实践的社会结合中的依赖性,以及人与人、社会集团与社会集团之间生存和发展的相互制约的社会特性。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属性高于并制约着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所表现出来的自然属性。作为医学生,既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又要珍视他人及动物、植物的生命。要懂得人的生命是可贵的,要尊重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觉树立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

  3.3创造生命价值

  哲学上讲的价值是标志着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3]生命价值即生命具有的对自身、他人和社会具有效用的属性,[4]人作为高级生命形式是价值的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当个人作为价值的客体时,其价值在于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即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构成了人的社会价值;当个人作为价值的主体时,社会和他人应当尊重和满足个人的合理需要,即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索取,构成了人的自我价值。在人的生命价值问题上,贡献和索取是辩证统一的,不可或缺,但贡献是主要的。作为医学生,其生命价值亦包含不可或缺的两方面的内容: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即他们不能仅仅为自己而活着,不能仅仅追求自己的物质享受和快乐,而是为了病人,为了社会,要把救死扶伤作为己任,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4、开展医学生生命教育,促进医学生健康成长

  医学模式的转变呼唤医学教育的整合。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要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医学教育的整合,把生命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维度,使其成为提升医学生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使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仅能消除病人身体上的疾苦,维护病人的健康权,而且还能对病人进行心灵深处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4.1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将生命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中

  在医学教育中对医学生实施系统的生命教育,让医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救护生命。为此,要将生命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纳入学校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加强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将生命教育作为医学院校通识课程加以开设,加强通识教育,从各方面培养医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其次,将生命教育融入各门课程教学中。例如,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内涵和价值等内容,可以渗透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课程教学之中。再次,各科任教老师在给医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时,将生命教育与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与医德教育相结合、与职业生涯设计相结合,将生命教育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

  4.2将生命教育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大学阶段是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尽管医学院校也非常重视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以社会实践、校园网络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以党团组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战斗堡垒,对医学生进行系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公民道德等方面的教育。虽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没有触及或较少触及到个人生命本身,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亦过于高远,与医学生的生命难以建立起直接联系,其针对性和实效性难免会大打折扣,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将生命教育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贴近医学生的生活实际。

  4.3探寻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医学院校非常重视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各个医学院校均遵照国家有关文件精神,设置了专门的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负责实施医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医学院校所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时也过于强调价值中立原则,把非心理问题也“心理化”,故不能完全帮助医学生解决一些心理困惑。故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的基本思想纳入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考虑范畴,以生命教育的理论来具体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方法、技术及案例运用到生命教育中,促进医学生健康成长。

  4.4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

  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医学院校可以根据医学模式的特点,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将生命教育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之中,促进医学生健康成长。首先,医学院校要积极开展“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救护生命”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将生命教育寓于其中,使医学生深切的感受生命存在的价值意义。其次,医学院校要利用校园广播、橱窗、墙报及校园网络等平台,引导教育医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生命观,促进医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的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诠释论文 篇2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生命教育红岩联线

  摘要:大学生施暴以及大学生自杀事件彰显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问题。文章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现状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解决既有问题的可行性措施。文章特别指出,应当重视红色教育在正确塑造当代中国大学生生命价值现方面具有的重要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生命价值观,即个体对待生命及其价值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理想,它包括对生命的认知、情感,它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社会价值、道德价值、理想价值实现的可能性。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是一切智慧、力量和美好感情的唯一载体,也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基础。因而,本文尝试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做一些思考,同时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及研究提出一些可行措施,以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二、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缺失、异化的原因

  有报道与研究表明,当代中国部分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存在缺失、异化等问题。为何当代中国大学生命价值观之缺失、异化达到如此严重的程度?笔者以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1.淡化生命的表达、言说及行为误导了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这种对待生死的回避策略使得青少年很难深刻地理解生与死。不当的教育策略还可能传递出有关生死的不正确信息,进而妨碍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无庸置疑,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各种生命意识的信息都有可能对他们的观念造成影响。淡化生命的教育策略乃至错误的生命观念教育对大学生生命观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尤其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社会文化对生命的不当宣扬。如现在很多影视作品对死亡的理解脱离实际,其对生命的漠视使得青少年很容易看轻死亡,且无法意识到死亡本应具有的含义。其二,对生命价值的错误宣扬。当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时,学生容易失去生活和奋斗的目标,对自身生命的价值认识出现盲区,造成自身定位不准,从而引起失望和无助,丧失安全感,不排除产生自杀、他杀等极端现象的可能。

  2.“重视才智,轻视情商”的教育模式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影响甚大。生命情感是人们从生命认识出发,遵照内心的生命观念和价值标准,在对现实的生命行为进行评价时产生的内心体验,它是生命行为的支持力量。从对那些轻生的学生调查资料中,可以发现他们的生命情感大多处于缺失状态。教育是因生命而存在的,生命的成长需要是教育的基本内容。高校无疑是丰富个体生命的最佳课堂,当有人选择自杀这种毫不负责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生命时,这说明高校教育在生命教育和个体归属感方面还存在着不足。“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倾吐衷肠”已经成为许多大学生的生活轨迹,这就是一个佐证。这真实地折射出大学生在生命观上的迷茫。在一定程度上讲,大学生的知识增长是以忽略了情商教育为代价的,这也最终导致个别学生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感到迷惘、质疑。总体而言,淡化生命的表达、言说及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同时“重视才智,轻视情商”的教育模式对当代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塑造同样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两大方面对作为个体而存在的大学生而言,构成了影响、制约其行为方式的结构,而作为行动者的大学生所采取的各种失范行为(自杀、施暴等)正是受制于该行为结构。因而,“行动者/结构”的分析框架既利于深入分析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失范之深层的社会原因,同时也给正确塑造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三、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培养方略:两个宏观视角

  淡化生命的表达、言说、行为以及“重视才智、轻视情商”的教育模式构成了影响和制约大学生行为方式的结构性要素。形塑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就需要加强教育和引导,即通过教育来承担拯救和唤醒大学生的生命意识之责。无庸置疑,可选方案很多,本部分将从两个宏观视角探讨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培养。

  1.通过生命教育促使大学生正确认知生命、理解生命价值。诚如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所言:“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人类活动的本质在于维系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而作为生命传承的教育实质上是个体生命依赖教育不断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教育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在于生命的充盈、完满。有观点指出,教育的终极目标应当是帮助教育对象塑造健全的人格与完美的生命,现代教育的一项迫切要求就是开展生命教育。因此,有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主要载体,将生命教育与人生观教育、人生理想较好地结合起来。教育学生科学、正确地对待生与死,热爱生命,体现生命价值。让大学生了解生命知识、生命现象和规律,用客观、科学的态度看待死亡;让大学生在生命发展过程中享有完整的、发展的、愉悦的、健康的生命,培养其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引导大学生科学地认识生命哲学,认识人性,在理解生命的必然性、偶然性和不可逆性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2.通过人性化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积极生命情怀。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曾言:“人用以与死相对抗的东西就是他对生命的坚固性、生命的不可征服性,不可毁灭的统一性的坚定的信念。”积极的生命情感能使人振奋、乐观、向上、豁达、宽容、奉献;相反,则会变得沉闷、孤僻、极端、自私、冷漠。开展人性化教育,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改变重才智、轻情商的教育模式。除了要对大学生进行强化生命情怀教育之外,我们还需要开展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存感受与生命情感。通过课堂教育与实践体验两个方面的努力,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生命。

  参考文献:

  [1]恩斯特·卡西尔[德],《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2]朱虹,《浅谈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之生命价值观教育》,《知识经济》,2009年第15期

  [3]郭静林,《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现状与道德教育》,2006年

  [4]朱虹,《浅谈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之生命价值观教育》,《知识经济》,2009年第15期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的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诠释论文 篇3

  摘要:校园文化对提高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意义。进一步探索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提升生命价值观教育,是落实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在提升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方面存在美育功能不足、价值导向功能弱化、人文关怀不够等问题。因此,要着眼于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形成合力共同创造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其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增强生命价值观教育实效性。

  关键词:校园文化;生命价值观教育;功能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自杀、他杀等事件时有发生,受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高度关注,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当前部分大学生不珍惜个人生命,还在于他们的价值观出了问题,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不能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他们不知道生命的价值在哪里,不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导致轻视个人生命,遇到一点挫折或有些事情不近个人意愿,就以生命相待,给国家、社会、高校和家庭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也给个人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国家、高校的培养付诸于东流,家庭的付出无以回报,尤其是对于现代的独生子女家庭,孩子不珍惜生命,将使父母和家庭遭受灭顶之灾,导致家庭不稳定,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和伤害,也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在高校,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走正确的人生道路。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帮助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生命价值观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以生命为中心,启迪心灵,润泽心智,旨在唤醒大学生生命价值意识,确立生命价值目标,最终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一、校园文化在生命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生命教育的突出特点在体验和感受。这一特性与校园文化不谋而合,校园文化作为生命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旨在通过创设环境、开展活动等隐性教育形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它的价值就在于通过文化氛围陶冶大学生的心灵,达到教育效果。因此,积极推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挖掘校园文化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功能,对引导大学生提高生命意识、追求生命意义、创造生命价值有着重要意义。

  (一)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为生命价值观教育提供有效载体

  “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任务的完成,教育内容的实施,教育方法的运用,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的互动等,都离不开一定的载体。”校园文化是生命价值观教育载体中最重要、最直接的载体,一般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等,每一种文化形式都承载着相应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元素。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性载体,是校园文化赖以产生、发展的根基,主要包括学校的硬件建设和环境美化等,通过学校物质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和激情;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主要内容,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通过校园精神文化的熏陶,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校园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联结的纽带,可以凝结为一定的生命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载体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命价值观教育环境,能在潜移默化中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情,提高大学生的生命价值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二)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丰富生命价值观教育形式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在校园中形成一种物质和精神成果。校园文化形式灵活多样,不仅包括校容校貌的建设,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还包括校规校纪等,都承载着一定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功能,能够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丰富多彩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形式还包括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精髓和主要内容,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运用校园精神文化形式提高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效果显著,尤其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实现生命价值观教育目标。

  (三)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为生命价值观教育提供保障

  校园制度文化具有规范大学生行为的功能,包括学生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校园制度文化是通过制定一整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并在实践中严格执行,从而发挥校园文化规范和约束的功能。把生命价值观教育理念融入学校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和校规校纪中,不但能保证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指导思想得到贯彻,还能够保障生命价值观教育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顺利开展与落实。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约束和引导,最终将大学生的行为引导到健康成长的轨道上来,以确保校园文化生命价值观教育功能的发挥,为生命价值观教育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二、校园文化建设在生命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教育功能有待加强

  校园物质文化承载着一定的美育功能,优美的校园物质环境能够熏陶和陶冶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谐的校园环境应该包括错落有致的建筑,同时,充满草的翠绿,花的芬芳,鸟的啼鸣,鱼的灵动,随处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受实用主义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高校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重视硬件设施的数量和规模,过分强调设施的实用性,而忽视了校园环境建设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导致校园物质文化显得单调和苍白,不能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甚至生活在其中的学生会感到“压抑”和“憋屈”,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不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激情和热爱。

  (二)校园文化活动的价值导向功能有待提高

  随着高校学生人数激增和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校园文化活动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异化。首先,重形式、轻内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可谓门类繁多,形式多样,如文艺晚会、模特大赛、舞蹈比赛、唱歌比赛等不计其数。纵观各种活动,不难发现如今的一些校园文化活动趋向于娱乐化,甚至部分文化活动呈现出庸俗化,文化活动的价值导向功能弱化。其次,重数量、轻质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涌入高校,促生了越来越多的社团组织,导致校园文化活动数量庞大,使学生应接不暇,由于片面追求活动的数量,导致一些活动准备不足,活动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种种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校园文化活动育人功能的发挥,使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减弱,造成部分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空虚、价值真空等现象,不利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开展。

  (三)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人文关怀意识有待增强

  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实现的是管理育人功能,管理离不开教育,离开教育会导致管理简单粗暴不能持久。回顾我国高校的制度文化建设,管理色彩浓重。规章制度的建立大多是把学生放在了被管理者的位置,从目标看,主要是为了约束学生言行;从制定过程看,征求学生意见、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同时对于生命价值观涉及的内容较少,这样导致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意志,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缺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影响着学生的全面、长远发展,不利于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

  三、校园文化建设提升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生命价值观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增强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是落实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必然选择。我们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从校园物质、精神、制度文化和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增强校园文化建设合力,为生命价值观教育的顺利开展探索有效途径。

  (一)创建优美的校园物质环境,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和谐的校园物质环境能够感染和陶冶学生的心灵和情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校园应该像伊甸园一样引人入胜,要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指明了校园物质环境的育人功能。校园物质环境建设要追求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的和谐统一,体现学校的气质和底蕴,培养学生的生命审美意识。大到校园整体布局、人文景观、教学设施既要统一于高校的整体目标,又要体现绿色发展和生命和谐的理念;小到一句警示标语,一尊雕像,一块绿地,都足以启发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生命情感,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进而达到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目标。

  (二)培育深厚的校园精神文化,培养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意识

  校园精神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是一所学校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注入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之中,有助于促进正确生命价值观的生成。高校要充分挖掘自己的历史底蕴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炼和锻造大学精神,培育有利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校风,通过营造充满正能量的文化氛围,使积极的生命思想融入学生血液之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命价值观,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意识,实施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行为。

  (三)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规范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行为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基础。只有把生命教育理念融入到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之中,才能保证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要尊重生命,要增加生命价值观教育内容,制度的确立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尊重学生意见,体现学生意志;制度的实施要以奖为主,以罚为辅,通过正反激励相结合,使大学生明白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逐步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明确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念,勇于承担生命的责任。

  (四)开展有针对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还承担着一定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活动要祛除庸俗化和过度娱乐化的倾向,与生命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突出尊重生命主题,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启发,受到教育。一是要积极开展融入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命质量;二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疏解学业、就业、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压力,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实现大学生的和谐发展,促使正确生命价值观的不断形成;三是组织志愿服务、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生命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生命价值的升华。校园文化承载着强大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功能,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是落实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必然选择,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二者的有机结合,必将提高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促进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意识的提高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梅萍.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6.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39.

  [3]吉昌华,郑水泉.略论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2.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的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诠释论文 篇4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和栋梁,其生命观将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本文对马克思主义生命观有关生命的本质、价值、态度和归宿等内容进行了简要阐述的基础上,提出了要从生命观的基本要素——认知、情感、态度、行为等几个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生命观。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生命观;培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日益明显,在带来各种发展机遇的同时充斥着多样的挑战。其中,不可避免的就是各种西方社会思潮对于我国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的冲击。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必须摆脱应试教育下忽视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模式,应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落实好对其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培养——强化大学生的生命认知、培养对生命的积极情感、树立对生命的正确态度以及引导其践行对生命负责的行为。

  一、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主要内容

  (一)生命的本质:自然存在基础之上的社会性本质

  在理解生命的本质之前,首先要说明生命是一种自然存在。“生命是蛋白质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形式的本质契机在于和它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不断的物料交换,而且这种物料交换一旦停止,生命就随之停止,结果便是蛋白质的分解。”也就是说,人的生命同其他生命一样是一种自然存在。但是,从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角度来看,人的生命不仅仅如此。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的生命存在方式,正因为实践,人才具有了个体性、群体性以及人类性,实践仅靠一个单独的人是无法进行的,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从而形成自然力,从而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联合,使人具有了群体性,继而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了区别于动物的类存在。由此,人不只是一种自然存在,还是一种社会存在,具有社会属性。

  (二)生命价值: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人的生命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自我价值首先是指个体对自己生命的肯定。无论遇到什么挫折,人都要生存下去,因为一旦失去了生命,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人的一切价值。同时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人的自我肯定仅停留在这一狭隘层面,还应该意识到人自身具有超出生命存在的意义;其次,自我价值的最高表现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使各方面得到进步,而不是处于一成不变的状态,才会使生命充满乐趣。人的价值不仅体现为自我价值得到肯定,更体现为社会价值的实现。马克思早在少年时期就认为,青年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此外,马克思特别强调,人生的价值衡量标准应以社会是否认可为标准,而不能以自我利益的满足为标杆。

  (三)生命态度:乐观奋斗的人生态度

  人的生命发展历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其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发展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人一生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挫折。以马克思主义看来,人应该以乐观奋斗的态度使有限的生命活动实现无限的价值——“不是战斗,就是死亡;不是宣战,就是毁灭。问题的解决必然如此。”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乐观奋斗并不是盲目的乐观主义,而是建立于实事求是原则基础之上科学的乐观生命态度。总而言之,乐观奋斗是马克思对待革命和人生的基本态度,人们绝不能忽视人生道路上发生的曲折,但要在任何曲折面前都坚定信心,战胜各种困难。

  (四)生命归宿: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共产党宣言中曾指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最本质的特征,正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最终发展成果是人类获得全面解放,成为具有全面素质和真正自由自觉的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内容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第一,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其主要指,除了生存性和享乐性的物质需要以外,社会关系的需要、精神生活的需要以及自我发展的需要等都应该逐渐展现在个人的需要结构中;第二,个人社会关系的普遍发展和多维发展。社会关系的普遍发展是就发展的广度而言,人与人之间的交换需要促使个人与社会的普遍联系加强,社会性不断加强。社会关系的多维发展则是就发展的深度而言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关系上,更进一步地发展出以此为基础的政治法律、伦理道德、思想文化等关系;第三,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主要指劳动能力、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培养

  (一)建立对生命的科学认知

  生命观中的认知是人对生命本质、生命态度、生命价值、生命归宿等内容的基本看法。对生命的认知状况直接影响到生命观中的情感、态度、行为等其他要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迎来各种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面临各种挑战,譬如西方腐朽思想对我国当代大学生对生命正确认知的冲击,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认知成为了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虽然各个时代的不同学者都在努力探寻生命的真谛,并形成了诸多观点,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科学的揭示了生命的本质、态度、价值、归宿等内容。高校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各种专业知识能力的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渗透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教育,破除学生们对生命认识的迷惘。

  (二)培养对生命的积极情感

  对生命的情感,是人们在现实生命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对于生命爱憎好恶的态度。情感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是认知转化为行为的催化剂。一般说来,对于生命的情感是伴随着人们对生命的认知而产生和发展的,对人们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内容,但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所不同。生命教育的过程最重要的不是逻辑推理的过程,而是对生命的体会、感悟、理解、感动的过程。通过生命叙事,使学生们能够不断地反思自己生命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让他们由被动的接受生命教育转化为主动的学习。通过对大学生们的生命情感培养,使学生们体会到生命的美好,拥有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同时令他们领悟到,人在生命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人生活动,充分调动潜藏在内心深处的能量,不断地朝着人生目标前行。

  (三)树立对生命的正确态度

  社会心理学认为“态度是指人依据自己的经验或观点、对特定的事物在内心进行意义估量或凭直觉做出如何对待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一种尚未表现于外的内心历程或潜在的心理状态”。生命观中的态度说到底就是人们在一定的对于生命价值判断基础上,带有一定明确指向的持久性的心理倾向。它是生命观中的重要因素。个人的人生价值是否能够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能否以正确态度对待自己的生命。如今的高校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备受家人的呵护,来到大学后,就相当于半只脚踏入了社会,很多学生面对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时,出现了不能正确缓解压力或很好地解决问题的状况,甚至产生焦虑不安、过分忧虑等不良情绪,长此以往就会荒怠学业、自暴自弃,最终可能还会走上结束生命的不归路。而马克思主义生命观中乐观奋斗的人生态度正是当代大学生们所应该拥有的对待生命的正确态度。我们应培养大学生们做到在面对人生中的艰难险阻时不气馁、不妥协,始终坚持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正确原则基础上保持乐观奋斗的人生态度。

  (四)践行对生命负责的行为

  生命行为是人们在对生命的认知、情感、态度的支配下,在生命活动中所进行的实际行动。它是马克思主义生命观内化为人们的基本观念,继而又外化为实际行动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外在表现和综合反映。帮助大学生们在人生活动中采取正确的行为就是教育引导学生践行对生命负责的行为。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培养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需要人们将对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理论认识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转化为人们的生命活动。我们在对大学生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知识的学习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们养成正确的生命活动行为。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行为,能与周围的同学和睦相处,妥善处理生活中与他人的矛盾纠纷,而不是采取打击报复的极端措施;其次,要使大学生形成健康多样的生活情趣,拥有积极正确的生活习惯,教育他们在合理追求满足生存性和享乐性物质需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追求个人精神世界的发展;再次,教育学生们学会正确处理和发展社会关系,交往志同道合、品德良好的朋友,不断进行学习,发展自身的劳动能力、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最后,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志愿者公益活动,在完善自我、实现自身个人价值的同时,奉献社会、实现社会价值,以纠正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普遍的自私性格。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的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诠释论文 篇5

  【摘要】随着独生子女大学生渐入高校,他们的生活态度不端正、人生目标不明确、缺乏责任感等问题日益明显,如何对他们进行生命观教育亟待解决。本文通过现状分析,教育对策等方面剖析了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校情况,引导他们正确思考生与死的生命课题,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命的失落与痛苦,确定人生的意义,热爱生命。

  【关键词】独生子女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对策

  当前,大学生轻视和伤害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对自己生命的轻视和对他人生命的漠视?除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心理问题等原因外,还与一些高校长期缺乏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没有很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近年高校独生子女大学生日益增多,由于独生子女性格存在很多缺陷,主要体现在:独立性较差,依赖性较强,责任感缺乏,情感波动较大,价值趋向模糊等。因而,开展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生命观的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笔者通过对独生子女现状,教育对策等方面的分析,浅谈一下独生子女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几个问题。

  一、社会及家庭背景影响着独生子女大学生生命观的形成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由于现在家庭多数为独生子女,普遍存在家长对子女教育往往是以子女为中心,万事都为其做好而忽略对其发现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曾有报道称,一位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剥鸡蛋而挨饿,可见,一些家长对子女的宠爱到了何种程度。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习惯了有人帮自己,严重的依赖心理使得他们在面对问题时表现出手足无措,缺少了长辈呵护的他们感到恐慌甚至绝望,直至产生轻生的念头。目前随着全社会教育的普及化,学校教育的误区严重扭曲了独生子女的生命观。有的学校为了升学率而片面的追求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这样的学生往往没有自我没有个性,他们十分冷漠,沉重的升学压力使得他们没有对社会生存、处事方法有所了解,等到经过重重选拔上了大学才发现,这个象牙塔与想像中的很不一样,他们对突然的轻松感到无所适从,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茫然,对自己的未来有点期待与担忧,由于交流与沟通的能力欠缺,压力得不到释放,积聚的结果就是伤害自己,结束生命。

  二、独生子女的人格特征决定生命观的趋向

  中国社科院的卜位认为:每个人的行为、心理特征的总和就是人格(personality),健康的人格指人格健康中的气质、性格、能力、兴趣、需要、信念等因素的协调和发展,其自我评价客观,不狂妄自大,也不盲目自卑,并能有效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和个体身心健康发展。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国内部分学者已做的工作得到的实证材料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独生子女的人格特征对其生命观的趋向有着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具有良好完善人格特征的独生子女大学生会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生目标明确,责任感意识强等,这会促进其自我价值的体现和人生目标的实现;反之不备正常人格特征的独生子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困难,在压力和困难的折磨下,他们的人生目标生活态度就会发生急剧性的变化,直至出现自杀。

  三、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生命观确定的决定性因素

  独生子女大学生除具有当代大学生所共同的心理特点外,还具有其鲜明的自身特征:思维活跃、自信、有一定特长等,但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在他们的身上也反映出一些特殊的心理状态:

  (一)自我中心意识强,性格独立。

  独生子女不管来自城市或农村,他们都独享受家庭成员的爱,拥有各种优越的条件,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于是他们只爱享受,只希望别人爱自己,对家长的爱不领情、不珍惜,自小意识中就以自我为中心,平时都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中长大,溺爱有加,养成个性极强的性格。

  (二)独立生活能力差,经不起生活的磨练。

  独生子女一直在家长的呵护下长大,被视为掌上明珠,视为整个家庭的希望,再加上现行的高校制度的应试现状,有的家长对子女的生活尽可能的包办代替。在高校新生入学报道注册时,全家到校相送的比比皆是,更有甚者,有的家长在子女上大学后,不顾路程遥远定时专程到校为子女洗衣缝被。在这样包办的环境下成长,独生子女大学生一旦离开家庭,日常消费毫无计划,生活中遇到困难一筹莫展,遭到挫折就焦躁失落,无法及时调整好自己的精神状态。因而,在独生子女大学生身上存在这许多矛盾状态:自主精神与依附心理集于一体;自我期望值高和自我控制能力弱并存;好强与脆弱联在一起;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脱节。

  四、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生命观教育的方法

  (一)注重心理疏通培养健全人格

  学生家长要改变自己的角色,从哺养者、培养者、教育者转变为子女所信任的伙伴和引导者,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要关注自己孩子的真正需要,要尊重他们的选择,理解而不溺爱、民主而不放任、疏导而不压制,真正做到严有度、爱得法,努力培养他们自立、自强、自尊、自爱、自信的良好品质,锻炼坚强意志,培养健全人格。只有以情感人,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承认他们的不同性格、爱好和兴趣,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深刻的思想和道德融入浓厚的情感中,用炽热感情表达深刻的思想,做到情真意切、情理结合,扶植其自尊心,激发其上进心,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力度,达到理想的效果。思想工作不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就很难有说服力和感召力。要动员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力量,采取措施,帮助独生子女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从大学生反映的每一个具体问题抓起,不断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为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二)加强生命关怀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帮助大学生完善素质、提升人格、激发激情和创造力的职责。只有真正做到关怀生命、关注生活,提高大学生的生命、生活质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增加亲和力,富有感染力,提高实效性。

  重视生命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是人性化的教育。以学生为本,以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为宗旨,服务于个体的生命成长和发展,关注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重视生命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是个性化的教育。“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大千世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独特的自我和精神世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从每个人的生理、心理和思想实际出发,“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富有针对性,

  重视生命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是生活化的教育。生活是生命源泉,离开生活的生命关怀是苍白无力的。生命是生活的基础,生活是生命的显现,关注生活就是关爱生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其释疑解惑和解决实际问题,缓解其来自经济、就业、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应对生活的能力。

  重视生命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是幸福化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服务,为学生的终生幸福服务,是教育的崇高使命和终极目标。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的好:“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庸置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成为幸福化的教育。通过教育,使所有学生都能理解幸福的含义,体验幸福的境界,具有创造幸福的.能力,具备奉献幸福的品质,成为拥有较高生命质量的高素质、高品位人才,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进行集体荣誉感教育,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自觉意识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独生子女大学生是在集体中生活的,这就需要一个和谐的、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学习、政治、文化娱乐生活的环境和氛围。班集体是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在班集体生活中,同学们在思想品德上互相认同,在行为上互相模仿,特别是在涉及共同利益和要求时,互相激励、强化和支持,容易形成一定规模的群体行为。

  (四)注重慎独,培养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自觉行为

  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积极培养独生子女大学生们的自主精神是很重要的,而传统的“慎独”思想正是强调了高度自觉的修养精神,自觉学习、自觉遵纪守法,戒慎自守,这很有助于独生子女大学生在道德修养中注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能够自觉的剖析自己、反省自己、反思自己,从而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确定自我意识和树立“我”的稳定形象,这是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前提条件,是青年期最重要的心理过程。

  (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独立人格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最佳形式。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开拓他们的视野,拓宽他们的视角,增长知识,提高认知水平,调动他们参与集体活动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充分发挥集体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并从中注意分析独生子女大学生们的心理特点及其价值观念,做到有针对性的对其加以引导,使独生子女大学生从中提高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塑造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能力,增强自我管理的愿望和动机,从而在社会化过程中尽快找准自己的位置,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体系。

  (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自身素质,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为了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教育工作者必须率先垂范,不断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树立正确指导思想的前提下注重自身优秀品质的发扬,打造自己的人格魅力,从而更好的引导与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七)改革教育管理方法,为培养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创造条件

  大学生活的自我管理是大学教育管理的基本内容,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最终是通过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来实现的。因此,我们要注意工作方法的创新,显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实际工作中树立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教育学生,管理学生和成就学生的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管理,使学生在自我管理中接受教育,通过自我管理学会自律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3]陈建翔,王松涛.新教育:为学习服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赵允玉.试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10).

  [5]褚慧萍.从大学生自杀现象看高校的生命教育[J].江苏高教,2007,(1).

  [6]杨建兵.对医学生进行死亡教育的意义和原则[J].医学与社会,2002,(6).

  [7]江晓萍.影响大学生生命观的环境因素分析[J].社会科学论坛,2008,(10).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的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诠释论文 篇6

  论文摘要:生命观教育是一种帮助人们了解生与死的本质?并激励人们积极投入生活?贼予短哲生命以无限价值的教育。实施生命观教育是人类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需要?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教育实现其目的功能的需要。在青少年中开展生命观教育可以提高他们的科学和人文紊养?提高其生命质量?还可以为当前的德育注入活力?并引导青少年珍爱生命。

  一、生命观教育概念

  近年来,探讨生命教育、生死教育、死亡教育、生命观教育的文章逐渐增多,这几个概念意思相近,但在相关定义上人们没有一致的表达。综合各种见解,笔者把它定义为生命观教育是一种帮助人们了解生与死的本质、获得有关生死的各种知识、认识死与生的辨证关系,促使人们由死观生、由生观死、珍惜生命、直面死亡,并增进人们对生命的欣赏,激励人们积极投人生活,赋予短暂生命以无限价值的教育

  二、开展青少年生命观教育的必要性

  (一)哲学角度的探讨

  1.人需要认识自我、认识生死

  卡西尔说:“人被宣称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这即是说,认识自我,认识白身的生存状态,是人的本质所要求的。而对人来说,死亡并不外在于生命,而是与生俱来的,死与生同时并存,“死亡作为临终的时刻倒转过来,规定了我们对全部或整体生存结构的理解。因此,不认识生命,不理解死亡,人就不算是认识了自己。

  从这一点上讲,人类素来就有探究生死的斋要,否则,我们也无法解释古往今来种种关于生死问题的思考、感慨为何如此之多。

  2‘人需要超越自我、超越死亡

  人需要认识自我。无论怎样,人总是有着清醒的自我意识,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自我。由此便带来了一种可怕的自我意识,即对死亡的自我意识。由此,对死亡的恐俱和悲悯成了人类无法摆脱的命运。

  这就使人不能不怀疑存在的真实性,进而产生一连串的追间:既有一死,何以要生?既然要生,又何以超越死?总之,人类若不甘心成为死亡的奴隶和俘虏,就必须认识死亡、思考死亡、超越死亡,给生一个充分的、合理的理由。

  (二)心理学角度的探讨

  1、生死意识的觉醒:生命历程中的断乳

  幼小的儿童不知道生死有别。最先,他们不知道人之有死,而后,从大人那里他们逐渐听到“死”的字眼。总有一天他会明白,人不会永远活着,死亡会带走人的生命,带走现有的一切,死了不会再复生;而死也是谁都不能幸免的。生死惫识的觉醒是儿童心理的一次断乳,对死亡的意识使儿童生平第一次依稀感受到人的孤独无助及生命的脆弱无常。恰是这样一种尖锐而猛烈的心灵撞击,才使儿童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位置,隐约看到自己的命运.然后才有可能奋起挣扎。"

  2、从识生死本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青少年由于开始面临各种人生的选择、承担一定的社会职责而压力倍增。然而,他们稚嫩的肩膀常常无法承受这样的压力,而人生阅历的缺乏又使他们很容易因各种小小的失意和失败而产生挫折心理,并由这种挫折感引发轻生念头。为此,青少年特别需要经由了解死亡而认识生命,这是他们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三)教育学角度的探讨

  1.生命观教育是回应教育本质的要求

  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而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呢?过去,我们过于注重教育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所培养的不是“人”,只是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或机器,如培养政治家、企业家、工人、农民等,亦即“人力”,这种“非人”的教育忽略人的需要,漠视人的体验,太看重生命以外的东西,这就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只有向死而生、向死而在,才是本真的存在。在他看来,要获得本真的存在关键是要意识到自己的必死性,领会生存与死亡的整体关联。而要获得这种大智慧,就必须借助于生命观教育,深人了解生死的本质和死亡的意义,并进人对生死问题的思考。帮助人获得一种本真的生存可以说是教育功能中较为高雅的一面。然而,纵使是为了教育的世俗功能,我们未必不需要生死教育。而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也认为,教育过程中必然会碰到种种遭遇的干扰,因而教育学应把遭遇视为自然的东西。因为遭遇无法预料,对它的处理无法事先预备,因此教育所能做的就是让他们为遭遇做好准备,尤其是心理准备。死亡可以说是人一生中既确定又不确定的严重的遭遇。他人的、亲友的、自己的死亡都是人生无法回避的,只不过死的原因、方式、时间等会有不同。所以,就此而言,教育不可能不包括生命观的教育。

  2.生命观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之必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谰认为,学校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这句话既精妙地道出了教育的本质,也指明了教育要达其目的的途径。“为了人的生命”,是教育的目的;“通过人的生命”,则是途径。

  因此,教育的过程必须关注人的生命发展,把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与人的生命体验联系起来。卢梭强调,自爱是一种善的萌芽.“我们的种种欲念的发源.所有一切欲念的本源,唯一同人一起产生而且终生不离的欲念,是自爱。”换句话说,生命在其产生之初就带有一种“白爱I,的欲念和种种纯洁的萌芽。将自爱之心推己及人,自爱就变成了美德。

  因此,以人的生命为基础,以人的生命发展为目的,这才是真正的“人”的教育。教育需要一种人文关怀,而人文关怀的核心便是对人的生与死的关注,对人的生死体验的重视。

  三、青少年生命观教育的预期功能

  (一)提高青少年整体索质

  对青少年实施生命观教育将可从以下各方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1、提高科学素质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的生死教育,使种种关于生死问题的迷信观念通过各种渠道四处传播,这在一些偏远落后的地区尤甚,严重地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青少年实施生命观教育,使其对生死持有科学的认识,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破除迷信。

  2、增强人文索养

  我们当前提倡的人文教育是一种旨在启迪人的生存智慧,深化人生价值的反省的教育,“其本质在于启发青少年寻求人生的意义,在正确意义的导向下完善人的个性,发挥人的潜力,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生命观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要旨是完全相符的,因为它也正是引导学生透过死亡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激励人们投入生活,赋予短暂生命以无限价值的教育。由此可见,生命观教育有着深刻的人文底蕴,对提升人文素质极为有益。

  3、提高生命质量

  正因生与死终生伴随,所以人的一生就是与死亡搏斗的一生。但生命的质量决不单纯取决于其长短,而是更多地取决于人如何度过有生之年,取决于人对待死亡的态度。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长的生命不一定比短的生命好,除非其他事情是相等的。”

  生命观教育可以使学生们意识到,正因为终有一死,生命才弥足珍贵,意识到只有正确对待生死才能战胜死亡、超越死亡,活出真正的人的尊严,并创造人生价值,提高其生命质量。

  (二)激活学校德育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德育陷于形式主义的泥坑,成为一种“假、大、空”的缺乏人文关怀的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实施生命观教育,促使青少年关注人的生死大事,给他们一种心灵的震撼,引导他们从自身生命感受出发去思考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这样才能使学校德育脱离形式主义,获得发展的动力。

  (三)引导青少年珍爱生命

  应该承认,青少年自杀与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大,遇到的烦恼多有关,但也与他们缺乏正确的生死观不无关系。实施生命观教育,让学生认识死亡的本质和生命的宝贵,树立“不轻言死亡’,的意识,这对遏制和预防中学生的轻生当是极为有益的。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的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诠释论文(通用6篇)】相关文章:

浅论中国哲学与生命艺术观07-31

中国哲学与生命艺术观论文08-06

浅论哲学诠释学视角下的中医典籍翻译08-14

中国哲学经典诠释方法的论文06-20

生命教育下的儿童养成教育论文12-06

生命科学浅论论文模板10-20

生态观视野下音乐教育研究论文08-23

浅谈教育学视角下的音乐教育观教育论文08-16

我国传统思想道家的生命观对生命教育的现代价论文10-30

梁漱溟的中国哲学观论文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