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内经》营卫之气与睡眠

时间:2022-09-07 03:59:55 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谈《内经》营卫之气与睡眠

  【摘要】《内经》认为营卫二气有规律的运行产生了人体正常睡眠周期。卫气出阳入阴,营卫循行有度是形成良好睡眠的基础;阴阳失调、营卫失度是失眠病证的总病机;调和营卫成为治疗睡眠障碍的着眼点。

  【关键词】营卫之气;睡眠;内经

  《内经》中有关睡眠的论述内容甚为丰富,通过对营卫二气的特点、循行规律及生理、病理的阐述,形成了睡眠营卫学说,这种思想对后世诊治睡眠障碍有深远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1营卫运行与睡眠

  《内经》认为,生理情况下营卫二气有规律的运行,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行于阳则寤,行于阴则寐,从而产生人体有规律的正常睡眠周期。《灵枢·营卫生会》言“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灵枢·口问》说:“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由于卫气有振奋神气的作用,所以当卫气行于阳分时,人的精力旺盛;当卫气行于阴分时则表现为精神倦困,而能目瞑安睡。

  阴阳跷脉受营卫的影响而参与睡眠调节。《灵枢·大惑论》说:“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若“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灵枢·寒热》谓:“阳跷阴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跷脉属奇经八脉,阳跷脉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别,阴跷脉为足少阴肾经之别。当卫气昼从足太阳膀胱经开始行于诸阳经时,阳跷脉渐盛,故目开而寤;当卫气夜从足少阴肾经开始行于诸阴经时,阴跷脉气盛,故目合而寐。跷脉经气之盛衰决定着人的觉醒与睡眠,并通过其主目之开合的功能来体现这种寤寐的生理状态,这种调节作用与卫气的正常运行是分不开的。

  2营卫失和致失眠

  《内经》认为,睡眠最根本的发生机制在于营卫之气的循行。因此,阴阳失调、营卫失度是失眠一类病证的总病机。关于营卫失度导致失眠的病机主要有两方面。

  2.1邪气内扰,卫不入阴《灵枢·邪客》云:“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卫气正常的出阳入阴规律应是昼卫其外,夜安其内。若邪气客于人体,则卫气奋而抗邪于外,不能入于阴分,形成卫气浮盛于体表、脏腑之精气虚于内的病理状态,夜晚阳盛,精神亢奋,故不眠。

  2.2营气衰少,卫气内伐《灵枢·营卫生会》言:“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老年人出现失眠是由于年高体衰,脏腑机能日衰,营阴不足,气血相对失衡,致使营卫循行不相协调。夜间卫气不能随营气循行于阴经或内脏,削弱了营气的濡养功能,营卫不能涵敛神气,神气浮越,则睡卧不宁,烦躁不安,梦多纷纭。晨起卫气出于营阴,营阴不足,卫气内伐,羁留营间,则精神萎靡,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低下等。

  3调和营卫治失眠

  由于卫气出阳入阴,营卫循行有度是形成良好睡眠的基础,故调和营卫应是治疗睡眠障碍的着眼点。《灵枢·邪客篇》对于失眠提出了“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的治疗原则。具体为:

  泻有余,调营卫。《内经》十三方中半夏秫米汤为“泻其有余”而设。“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半夏汤即半夏秫米汤,有祛除肠胃湿痰壅滞、调和营卫的功用,方中半夏有将卫气从阳分引入阴分的独特功效[1]。《本草纲目》云:“秫,治阳盛阴虚,夜不得眠,半夏汤用之,取其益阴气而利大肠也,大肠利则阳不盛矣。”朱复南等[2]报道,在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和异戊巴比妥钠对半夏及其秫米催眠作用的影响实验中,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药理实验提示半夏汤具有镇静催眠作用。后世医家受此启发,在本方基础上演绎化裁,创制了许多治疗不寐病证的方剂。如《千金方》中的千里流水汤、温胆汤等,对后世临床治疗产生了极大影响。

  桂枝汤为调和营卫第一方。仲景尊《内经》之旨,立和营补阴、调和营卫、摄纳心神之法,创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不寐证。以桂枝汤调和营卫,使营卫充盈,循行有度,五脏得养;加龙骨、牡蛎潜镇安神,使神气内敛,睡卧安宁[3]。可见治疗失眠与调和营卫密切相关。

  补不足,和营卫。《灵枢·营卫生会》特别强调老年人常因气血虚弱,则不能滋养脏腑,濡润经络,进而影响卫气之运行而导致失眠。《诸病源候论·虚劳不得眠候》认为,虚劳或大病之后,“脏腑尚虚,荣卫未和,故生于冷热。阴气虚,卫气独行于阳,不入于阴,故不得眠。”《张氏医通·不得卧》也有“不寐有二,有病后虚弱,有年高人血衰不寐”的论述。本证属营气衰少、气血不足,多见于老年人及大病、久病之后。症见夜寐早醒,白天精神疲惫;或病后虚烦不寐,形体消瘦,面色白,易疲劳,舌淡,脉细弱。宗“虚者补之”之法,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归脾汤治之。

  通经络,行营卫。经络为卫气运行的道路,经络的疏通与否直接影响卫气的运行,疏通卫气运行之道,乃是治疗睡眠障碍的重要法则,故《灵枢·邪客》指出:“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跷脉的功能表现在司眼睑开合而调节睡眠。跷脉病候有“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之说,王氏在临床上取阳跷脉的交会穴申脉用补法,阴跷脉的交会穴照海用泻法治疗失眠症[4],从而提示针刺治疗的关键在于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疏通经络,促使机体归于“阴平阳秘”,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总之,《内经》用卫气运行规律和跷脉的阴阳盛衰来解释睡眠的理论,为后世治疗失眠症提供了依据,尤其是难治性失眠的治疗提供了很好的诊治思路。

  【参考文献】

  [1]黄晓珍.谈半夏与失眠[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6):517.

  [2]朱复南,周英杰,朱淑贞,等.半夏秫米对小鼠自主活动和催眠作用的影响[J].南通医学院学报,1990,3:202.

  [3]师建梅.失眠与营养失调[J].山西中医,1999,15(1):51.

  [4]王民集.对《灵枢》卫气运行与睡眠关系的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8):561.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

  养生,又称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养生就是根据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针对衰老产生的机理,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以期达到防病延衰的目的。从人体固有的精、气、神立论到人与自然的整体运动观,指出养生应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调于四时,内外安和,恬淡虚无,合同于道。同时强调道德性格涵养,动静结合,防正饮食劳倦,六淫外侵,七情内伤,七损八益,做到形神统一,内外统一,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养生论的理念及方法。

  1坚固五脏,充实肾气

  《黄帝内经》中养生理论和方法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下指导建立起来的。“天人相应”为《黄帝内经》的基本学术思想,是中医养生的精髓。《黄帝内经》认为人的天赋寿命当在百岁以上,其所以夭亡的原因,就在于不知养生的缘故。《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生长衰老的整个生命过程,就是五脏功能自然盛衰变化的生理过程,其中尤以肾气的自然盛衰为关键,正如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男女之壮也,并始于肾气盛实;其后也,亦由于肾气之衰微,人之盛衰,皆本源于肾,此故总以肾结之”。正由于肾气是人体生长衰老的根本,所以保持肾气充实,延缓肾气的自然衰减限期,是减慢人体衰老的一个重要方面。另方面由于肾为元气之根,“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所以后天脏腑之气对肾气的滋生,又是充实肾气的重要保证。故而《黄帝内经》在强调肾气根本作用的同时,也重视脏腑功能盛衰对衰老过程的影响,如《灵枢天年》说:“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说明加强后天的调养,保持脏腑之气的旺盛来充养先天肾气,是延年益寿的重要原则。由此可见,养生的任务就在于运用各种方法,保持五脏精气,尤其是肾气的充实,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延缓衰老的过程。

  2法于阴阳,顺应四时

  《素问四气调神》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阴阳是宇宙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和法则。“法于阴阳”,依照阴阳变化养生这是纲领,只有阴阳平衡,方能“阴平阳密,精神乃治”。但其贵在阳密,阳气卫外,或偏亢或逆乱,或郁积或消烁,均可发病。故“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养生应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的神志,起居有常。提出春时之气宜“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使肝志内生”;夏时之气宜“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气得泄”,心志平和,气得以疏泄;秋时之气宜“早卧早起,……使秋气平,……使肺气清”;冬时之气宜“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人体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二气的协调,而且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界阴阳是相互通应的,也要达到协调统一。人体内的阳气运行,随着昼夜阴阳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养生法于阴阳、顺应四时,还要顺应一日之内体内阳气的运行规律,调节机体活动及作息时间。如《素问生气通天》云:“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者,形乃困薄。”此外,善于养生之人,需外应天地阴阳,内守天元真气,并注意防御外邪。

  3形与神俱,终其天年

  形神统一是指人的形体和精神密切相关,不可分离。形体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形体的统帅,无形则神无以附,无神则形不可活。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因此形神必须保持协调统一,这是维持健康长寿的基本保证。《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数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还详细论述了在四时炼养形体的同时要注意精神的调养,如春季万物生发,要广步于庭以养形,披发缓行以使志生而养神;夏季蕃秀,夜卧早起养形,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以养神;秋季容平与鸡俱兴养形,收敛神气使志安宁养神;冬季闭藏,早卧晚起养形,必待日光使志伏匿养神。《灵枢本脏》曰:“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因此《内经》提倡:“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调畅情志,保持精神愉悦对于维持人体健康预防疾病有重要的意义。健康的含义再不仅仅是身体上无痛苦,更重要的是保持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因此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心情愉快对于健康尤显重要。

  4内存正气,避邪有时

  防止疾病的发生是养生的前提。疾病的发生主要与人体的正气和外界的邪气两方面的因素有关。《内经》认为预防疾病的关键在于人体正气的强弱,故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的关键是增强和保养人体正气,增强抵抗邪气的能力。因此增强正气是养生的一个重要原则。正气是相对邪气而言,正气的范围很广,包括了人体脏腑的功能、情志的活动、气血的运行、经络的功能等,因此增强和保养正气的方法从内要调节饮食,锻炼形体,调摄精神,还是从外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而达到“辟邪不至,长生久视”的目的。

  节制房事,保精护肾。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衰老主要取决于肾气的强弱,也就突出了肾在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素问上古天真论》曰“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支持满。”指出了节欲保精预防衰老的重要养生方法。所以养生的关键问题就在于保精护肾,而保精护肾的关键在于节欲。

  饮食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素问上古天真论》曰“食欲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总是以“适度”为原则的。生命活动中任何环节的过度或不及,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以酒为乐,以妄为常……,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饮食上的饥饱失常、饮食不洁、饮食偏嗜、劳逸中的过劳、过逸,都是引发疾病的重要因素。所以,在饮食上应当遵循“谨和无味”的法则,在劳逸方面要做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同时避免各种外伤的侵害,以此而达到“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的目的。

  和于术数,动则不衰。《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和”即适当运用之意;“术数”即指导引、按跷、吐纳等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一些方法。通过些方法,可达培补正气之目的。古人是非常重视运动保健的,“动则不衰”是我们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这点同现代医学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现代医学认为“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提高新陈代谢,使各器官充满活力,推迟向衰老变化的过程,对心血管系统,更是极为有益,使人健全体魄、防病防老、延长寿命。

  《黄帝内经》建立了医学养生学体系,主张人要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以全面摄养形与神。养形要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节欲保精;养神则要“恬淡虚无”,“和喜怒”,“无为惧惧,无为欣欣”,排除不良的精神刺激,保持精神情绪的稳定。

【谈《内经》营卫之气与睡眠】相关文章:

谈关于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发展之原因的探索论文04-14

谈执行监督制度04-11

谈王铎的书法特色06-15

论《左传》之性质及其与《国语》之关系08-16

国内经济型连锁酒店现状、问题及发展建议论文03-23

谈卢梭教育理想中的“矛盾”04-24

谈设计对附加价值的意义03-08

谈内科护士应具备的素质08-16

谈舞蹈创作中的环节问题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