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歌唱的意识和感觉的艺术教育论文

时间:2020-10-01 14:56:50 艺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谈歌唱的意识和感觉的艺术教育论文

  关键词:内感觉  外感觉  歌唱  意识

谈歌唱的意识和感觉的艺术教育论文

  心理学指出: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就产生了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这种反映叫做感觉。我们通常所说的声音概念就是建立在感觉之上的声音。正确的声音概念便是正确的感觉。正确的歌唱感觉是声音无数次、多方面、多层次的感觉的积累。是歌唱者艺术气质熟练技巧的体现。

  在声乐教学中,经常用感觉的方式启发学生,如在发声时要求保持"深呼吸、高位置",让学生体会"深呼吸"的状态;用"哼鸣""哼唱"的感觉体会"高位置"的方法。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指出:"方法是抽象的,感觉是具体的。学唱,光知道方法,自己做不到,那么方法还是老师的,你还没学到手。只有实实在在找到了具体、正确的感觉,才算把老师的方法学到了手,真正变成了自己的东西"。

  歌唱是声乐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实践活动,其它方面的学习成果都将在此得到集中体现。"歌唱者是否能了解自己声音在听众耳中的.听觉效果是怎样的"这一问题将始终摆在声乐教师的面前,因为它决定着个人声音是否能沿着正确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便于探讨,在此把歌者自身在歌唱中的心理、生理体验称为"内感觉" ,把听众所感受到的声音形象叫"外感觉" ,"内感觉"与"外感觉"往往是不同的。极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当人们第一次听到录音机播放自己的录音时多会惊讶地感到--我的声音怎么是这样的?著名歌唱家米·康潘纳利提到:"许多人对于自己的声音常常受自己耳朵的欺骗。"伊·威也康斯说过:"当我的喉咙(感觉)处于最良好的状态时,可唱片却反映了使人感到羞愧的声音。它听起来和我歌唱时所得到的印象相当不同。" 《歌者的感觉和听者的印象》一文的作者赫·凯沙雷提醒歌唱者:歌唱时自己听到的声音和听众听到的声音感觉是两回事。并指出在高音区,唱者的感觉和听者感觉是相反的。众多歌唱家们的经验也充分说明了"内感觉"与"外感觉"矛盾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种内外感觉差异的焦点在于人们把内耳的听觉效果理所当然地加在外部的声音接受者(即听者)身上,认为两者是一致的。其实这是错误的,既然感觉这样"不可信",我们是否应当抛弃它呢?回答是否定的。相反,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声乐教师最准确的描述歌唱和发声的手段、学生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往往就得从"感觉"入手。

  为了追求声区的统一,学生在练习中往往习惯性用中声区的唱法来唱高声区,从生理角度来讲是人的机能无法做到的,硬做只能导致嘶叫。怎样能解决呢?事实证明只有"变",就是通过"意识"有效调节发声器官才能达到一致,对于歌者来讲就是不主观臆断自己声音的外部听觉形象,不会"被自己的耳朵所欺骗"。从实际效果来看,进行渐变调节后的声音人们听起来往往是统一的。

  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如何利用好"意识"这个内外感觉协调器就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如果不能灵活掌握"意识"这一调控手段,在以"找感觉"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中教者与学者将会遇到很多困扰,特别反映在"找位置"上。教师为了使学生发出某一声音,要求学生把声音放在一定位置,学生也确实按照要求在努力,但发出的声音却不是大家所期望的。同时,关于"喊叫"的问题,"外感觉"的喊叫肯定是不允许的;但"内感觉"的叫喊不仅不一定错,有时还被用来作为教学方法。例如"高音要想向远处喊人",这个"喊"字的性质就完全不同了。有些人唱高音时感觉自己在唱,而别人却听起来声嘶力竭;究竟是服从唱者还是听者呢?显然是后者。这种缺少调控导致的发声失误在僵化、不辨内外地理解"感觉"中是屡见不鲜的。

  由此可见,不论何种意识调节法,关键不在于意识本身,而在于使用者是如何理解和运用它们的。教师的教学主导思想,他们的声音概念,加上学生学声乐前对声音的概念,会决定学习的成败。根据以上列出的种种现象,概括来说,基础声乐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作用就在于使学生学会客观地辨别自己声音的能力,寻求一种"内感觉"与"外感觉"的统一。更浅显的说法就是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形成对声部、音色、共鸣音响等的正确声音概念,从而确定声乐学习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潘乃宪. 声乐实用指导[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3

  [2] 沈湘. 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 上海:音乐出版社 . 2007.7

【谈歌唱的意识和感觉的艺术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1.歌唱呼吸的艺术论文

2.素描的第六感觉和潜意识

3.声乐教学的感觉艺术分析论文

4.歌唱的艺术处理

5.谈感恩教育的论文

6.道德体验教育,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和培植论文

7.谈现代艺术教育工艺美术复兴论文

8.谈艺术源于生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