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对艺术人才培养的启示论文

时间:2020-07-14 20:48:16 艺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教育思想对艺术人才培养的启示论文

  摘要:张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关学”教育和“理学”教育的奠基人,张载一生大部分时间精力都致力于著书立说、教书育人,他的人才教育体系、实践论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艺术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反观当下高校艺术人才培养,可以从张载的教育思想中找到艺术教育的理趣,为现阶段艺术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史论支撑。

教育思想对艺术人才培养的启示论文

  关键词:张载;教育思想;艺术人才培养

  张载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人及“关学”思想的创始人,不仅是北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还是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学说对宋明理学的建立及宋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教育家的张载,一生致力于重教兴学、孜孜著述,通过自身长期的教育实践,总结出一系列的教育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是对于当下的艺术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尊德性”与“道学问”的道德教育思想

  张载继承发展了孔孟的仁智统一原则,并逐渐演变为“尊德性”与“道学问”德智统一的德育原则。张载认为,人的不断完善体现在“自明诚”与“自诚明”相结合的修养过程中。学习知识是一个由内及外的过程,学者必须从道德修养入手,净化心灵、平静情绪,通过心灵的领悟来穷尽对知识的追求。张载还强调,“道学问”即“自明诚”———“自明诚者,先穷理以至于尽性也,谓先从学问理,以推达于天性也”[1]330。告诫所有学者要从客观知识、真理入手,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促进个人内在修养,提升道德水平,最终实现由外向内的自我完善。张载认为“道学问”与“尊德性”、“自明诚”与“自诚明”相互促进,道德修养离不开文化素质的提升,文化素质的提升又依赖于高尚的道德品质,如果两者脱节,只重视智力发展,道德品质缺失,即使聪慧过人也与豺狼禽兽无异。张载的德智统一观,继承和发展了孔孟之学,把教育的目标定位于使人“成德为圣”,即教育就是使人成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这是对教育伦理价值的终极揭示,符合教育观念深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反观当下的艺术人才培养,受功利化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往往更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法的传授,忽略了道德教育对于健全人格的影响。大多数艺术院校只关注专业教育,忽视心灵教化和人格培养,学校评判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的专业课成绩,道德教育常常被视为第二课堂甚至是大学辅导员的工作,没有纳入艺术人才培养的体系中,忽视道德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价值取向、道德意志的深远影响。长此以往,高校培养出的学生要么有才无德,要么缺才缺德,只会是技法熟练的“匠人”而非“大师”,德育教育的.缺失致使高校艺术教育出现了诸多问题。按照张载的德育教育观,在高校艺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价值,让教育价值回归人的全面发展的本真。因此,艺术人才培养必须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处理好“德”与“智”的辩证关系,处理好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坚持德育为先,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终极教育价值观。

  二、学“为人”、“贤人”、“圣人”的教育目的论

  张载根据“变化气质”、“善反本性”的思想,提出教育目的有三个层次,即学“为人”、“贤人”、“圣人”。学“为人”是教育的基本目的,张载提出,人应当通过教育学习,改变不善的气质之性,回归人的本然之性,使人成其为“人”。学者必须明白做人的道理,要有“仁人”之心,懂得爱人,善待别人。“贤人”、“君子”是教育的第二个层次,他认为“贤人”应该具有“成身成性”之功,要培养人具有“善以天下”、“不善以天下”的品格。“学必如圣人”是教育目的论的最高层次,即尽善尽美、无物无我、既知天道、又尽善性的完美境界。这一目标并非抽象化、理想化,而是我们所说的德才兼备、言行一致、利济民生、道济天下的现实中的“圣人”。在张载看来,“圣人”通过自身学习已经克服了“气质之性”中的恶,实现纯粹的自然本性中的善,“知天”就是充分发挥天的德性,懂得自然万物的变化规律,因此,“圣人”能将天地之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所有的德行完全是出于自己的本能,他一再强调能够“乐己行德”就能达到“天人合一”。冯友兰曾经将人的修养格局分为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他提出的“天地境界”与张载的“天人合一”具有一致性。冯友兰认为:“一个人因为所处境界不同,其举止态度表现于外者亦不同,即道学家所谓的气象。一个人所处境界不同,其心理状态亦不同,此不同心理状态即怀抱、胸襟或胸怀。”[2]因此,境界的提升就是胸怀或胸襟的扩大。按照张载的教育目的论,艺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德才兼备、尽善尽美的“圣人”,即真正的艺术大师。而艺术教育的最基本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只有在懂得做人道理的前提下才能达到学者、君子、圣人的状态。因此,要将“修养成性”的格局观贯穿于艺术人才培养的始终,提升艺术生的道德修养,树立“穷理知性”和“知理成性”的人生境界,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宽阔胸襟、境界非凡,拥有深厚人生感和艺术感的艺术巨人。

  三、“尚礼”、“重实”、“致用”的教育实践论

  张载首先强调学礼的重要性,将礼作为教育的中心内容,通过礼的学习熏陶,使学生持礼成性,守礼进德,最终达到成“圣人”的教育目的。他强调,学者要想有所成,必须践行“克己从礼”的自我教育,最终实现“不为外物所役”、“无物我之私”的高度自觉的精神境界。张载认为接下来学《易》,它记载了天地变化、万物运行的天道,反映了人事通变、天下治乱的人道,揭示了自然与社会变化发展的规律,他重视自然知识的掌握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培养“重实”、“致用”,善于理论思维的学者。张载认为还要学习《论》、《孟》、《诗》、《书》、《大学》、《中庸》等书,他认为这些书皆出圣门,一样都不可少读。这些经典古籍在实现培养“圣人”的目标中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张载培养“圣人”的教育目的,决定了他的教育内容以重实、致用为宗旨,重视自然科学,突出对现实社会的改造意义。在艺术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这种重实致用的思想同样具有深远意义。在艺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但要“穷理知性”,将知识彻底掌握消化,还要躬行实践,将自己的思想、灵感转化为生产力,教育学生能将知识与实践结合,做到知行合一。艺术是一门实践性更强的学科,要教育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实践—学习—再实践。同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还要不断加强艺术与科技的紧密结合。总之,张载的人才教育体系提出了较为全面的教育意见及主张,他通过自身的教育实践,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的教育理论,其教养结合、政教统一的教育观,多层次的教育目的论,敢于探索求新的为学精神,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等,都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尤其对于当下的艺术人才培养亦有借鉴、继承价值。因此,我们应秉承“古为今用”的原则,汲取其中有益的思想为当下的艺术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冯友兰。贞元六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4。

【教育思想对艺术人才培养的启示论文】相关文章:

1.儒家美学思想对环境艺术设计的价值启示论文

2.开放教育对远程教育的启示论文

3.教育思想在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的应用论文

4.浅谈林风眠美术教育思想对少儿美术教育的启示论文

5.文化教育学思想对幼儿园课程启示论文

6.在线教育对创新MBA教育的启示论文

7.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论文

8.文人思想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论文

9.探讨银行会计对教育的启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