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装饰的艺术风格论文

时间:2020-11-21 13:58:16 艺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建筑装饰的艺术风格论文

  一、砖石塔装饰特点

建筑装饰的艺术风格论文

  1.塔基座装饰。北宋塔基座主要由须弥座组成,高度一般在一层或者两层。在须弥座束腰位置设置壶门,并在其上用斗支撑一个平座,平座上设置有三层莲瓣,再向上即为塔身。北宋塔基座上有不少雕刻图案,这种雕刻主要出现在石材砌筑的基座建筑上。开封铁塔在位于基层倚柱上粘贴三层莲花砖,并形成了两层束腰壶门结构,其上的浮雕内容主要以佛像为主。在拐角位置安装有狮子造型的雕砖。西北面位置处的角狮造型挺胸勇猛,惟妙惟肖十分可爱。狮子上面出现两层立、平砖,向上又出现了一个束腰并在各角安装有侏儒柱,上枋之上设置倚柱和壁面花砖等,该位置即为第一层塔檐。

  2.塔刹装饰。塔刹为塔建筑中最高部分,被人们视为塔上最为崇高的位置,因此北宋时期人们对塔刹装饰非常重视。宋代塔刹材质主要有木质和金属两种类型,比如原阳玲珑塔塔刹就是金属制作而成。北宋时期的塔刹类型别具一格、多种多样,外形有桃形、宝瓶以及相轮造型等。宋朝前期塔刹主要以相轮为主,最具代表性的是瑞光塔,其塔刹主要由多种相轮组合而成。另外,苏州罗汉院中的双塔塔刹主要有宝瓶、相轮等组成,其高度接近塔总高度的四分之一,这种类型的塔刹非常少见,主要受到南北朝塔刹的影响。北宋晚期的塔刹主要是宝瓶塔刹,比如唐河的泗洲塔,不过宝瓶塔刹的外部线条由生硬逐步向柔和方向发展。

  二、单体木结构装饰

  我国古代木质结构建筑中,不管是民舍还是宫殿均由很多单独的建筑物组合而成,但是对于每个单体建筑物来讲主要由屋顶、屋身以及台基组成,不过在北宋时期将这三个部分称之为上分、中分、下分。下面主要围绕这三部分内容对北宋建筑装饰艺术进行分析。

  1.北宋屋顶装饰特点

  (1)屋面装饰特点。北宋大型建筑中以九脊殿为主,例如黄鹤楼和滕王阁均是采用九脊殿屋顶组合而成。九脊殿和四阿顶相比多了两个山花面和四条屋脊,欣赏起来形象更加丰富,而且还多出一些装饰位置,北宋屋顶装饰包含的内容比较多主要有正脊和鸱尾、垂脊和垂兽、走兽和嫔伽、瓦当和重唇板瓦、垂鱼和惹草等内容。

  (2)正脊和鸱尾。在礼制思想影响下,北宋建筑等级较为严格,其中正脊和鸱尾受建筑物等级划分影响比较明显。建造时必须依照建筑物的等级,通过调节瓦的层数来确定正脊高度,另外建筑物等级高低还会给鸱尾大小带来影响。对现存的北宋建筑调查并参考相关文献得出北宋建筑鸱尾形象有两大特点:一是和之前鸱尾相比造型更为丰富,欣赏价值有了很大的提升。北宋建筑鸱尾除了边沿刻画有鱼鳍外,身上布满了鱼鳞,而且其嘴、眼以及头部位置的雕刻更为精细。整体形状也有很大的区别,有高度较高且呈现矩形的,也有高度较低接近于方形的。二是鸱尾的形象由鱼逐步向龙转化。通过对《瑞鹤图》中宣德楼鸱尾的研究,很明显能够感觉到眼、须以及鱼鳞等造型和龙的造型非常接近。

  (3)垂脊和垂兽。北宋时期的建筑中垂脊由瓦垒砌而成,和正脊的主要区别在于高低和位置的差别。垂兽和唐代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垂兽由平板浮雕方式逐渐向立体龙头形象转变,其上唇向前伸,同时张开大口,不过后身仍然保持直板状态,形成了只突出头部形象而不露身躯的垂兽形象。

  (4)走兽和嫔伽。早在隋唐时期垂兽之前,走兽并没有出现,当时建筑建设过程中通常使用三角形戗砖支撑上部的垂脊,到了北宋时期才添加了走兽和嫔伽形象。走兽和嫔伽在很多北宋建筑上都有体现,比如开封铁塔每层塔沿挑角位置都布置有嫔伽形象,雕刻精细,造型非常优美。考古工作者在北宋永昭陵甚至发现了陶制的嫔伽形象,由此可见北宋建筑中嫔伽形象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5)瓦当和重唇板瓦。北宋建筑上使用的瓦以圆瓦当比较常见,并且在瓦当正面雕刻有菊花、宝相花等图案。例如在北宋皇陵中曾经出土一批瓦当和重唇板瓦,并且瓦当上雕刻有兽面纹、莲纹等。整体来看这些瓦当和之前时期的瓦当相比,装饰性更强,而且图案各种各样,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6)垂鱼和惹草。这两种形象主要用于装饰屋顶山面,北宋《营造法式》对这两种的使用尺寸和位置有明确的规定:“凡悬鱼,施之于屋山搏风版合尖之下;惹草,施之于屋山搏风版之下,搏水之外。”其中垂鱼能够使拼接更加牢固,而惹草能够达到遮朽的目的。其实这两种物件的作用是保护椽头,避免雨水腐蚀,只是古代建筑建造者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对其进行了处理。《营造法式》中“造悬鱼惹草之制”对垂鱼和惹草纹样做过描述“或用花瓣,或用云头造”。该描述和黄鹤楼建筑上的垂鱼和惹草形象基本符合。建筑物上的垂鱼和惹草能够很好地装饰山面,增加了山面的可观赏性。

  2.柱子和柱础装饰特点

  北宋建筑中的.柱子造型多种多样,主要有方形、八角形等,其中圆柱占据很大比重。圆柱材质以石料为主,且圆柱上雕刻有各种花纹。在北宋现存的遗物中,晋祠圣母殿前龙檐柱和登封初祖庵大殿石雕柱均是北宋建筑柱子的典型代表,其中晋祠圣母殿前龙檐柱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木盘龙柱。初祖庵大殿石柱雕饰和《营造法式》中的描述基本相同,尤其对雕刻的花纹、人物等内容和其记载的完全一致。从雕刻手法上来看,其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十二根内、外柱上雕刻的内容含有几十幅画面,植物和人物的安排非常巧妙,几乎没有雷同。例如,在莲花、荷花等花草中出现的化生童子形象各不相同,十分生动有趣。内、外柱使用的雕刻手法不同,在柱头和柱脚位置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内柱的八角轮廓,但是在柱身这八个棱面则融为一体,和雕刻画面起伏不定,只能大致分清正面和背面。其正面雕刻的是一个手持宝剑站立的大王,其头上雕刻有飞舞的降龙,脚下雕刻有云朵。背面雕刻有飞舞的双凤,采用的雕刻手法十分巧妙。宋代柱础大多使用仰覆莲和覆盆等形式,且柱础上大都雕刻有花草、动物图案,例如河南汜水等慈寺柱础上雕刻有多只玩耍的狮子等。不少柱础上雕刻有很多花纹,其中以莲花和牡丹花比较常见,例如,苏州罗汉大殿柱础上雕刻的有牡丹花纹等。另外,有时候即便使用同一种花纹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通过对北宋建筑的柱础研究,得出当时人们已经将柱础当作重要的装饰位置这一重要结论。

  3.北宋建筑台基装饰特点

  台基是古代建筑三分中的下分,一般使用砖石砌筑,当时使用台基主要为了增加建筑的气势,从而达到“高台榭,美宫室”的效果。为了实现和地面的自然过渡,需要建设成不同形式的台阶,其主要由阶基和须弥座组成。

  (1)阶基。通过对宋画建筑中的阶基研究发现,宋代的阶基一般以石条为框架,并在中间铺设虎皮石和条砖。《营造法式》记载有关阶基的制作有两种方法,一是将石块平砌,另一种是叠涩座,即将石块层层叠涩,在中间位置束腰,并在该位置设置隔身版柱,在版柱间设置突湖门。

  (2)须弥座。须弥座原本是佛像的底座,后来逐步应用于古代建筑中。北宋时期须弥座上已经出现了不少的雕饰花纹,而且在《营造法式》中对须弥座的建造已经有了明确的说明。宋画《维摩演教图》中文殊菩萨坐的石座是当时须弥座较为典型的代表。该座上、下枋雕着卷草纹,枭混部分采用仰覆莲瓣进行装饰,并用回纹边对束腰位置进行装饰,里面还雕刻有许多水浪纹,在石座的面上也雕刻很多饰物。另外,须弥座不仅用在北宋建筑台基部分,它还可以当作石棺的底座,例如开元寺地宫中的石棺须弥座装饰就是典型的代表。本文从北宋砖石建筑特点入手,从北宋建筑中砖石建筑和木结构建筑两个层面展开分析,并结合现存的北宋建筑和《营造法式》记录的相关内容认真探究了北宋建筑装饰艺术,为今后建筑艺术的运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建筑装饰的艺术风格论文】相关文章:

1.现代装饰传统建筑的论文

2.谈建筑装饰风格与建筑文化论文

3.艺术风格论文

4.非建筑语言属性装饰传统建筑论文

5.建筑工程外墙装饰探究论文

6.新型建筑装饰材料在现代建筑上的运用论文

7.如何加强建筑装饰与建筑设计的结合论文

8.装饰性元素的传统建筑论文

9.装饰形式内涵下的传统建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