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元素艺术教育论文

时间:2020-10-03 11:02:23 艺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和谐元素艺术教育论文范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认识到了艺术形态中“和”的本质:《庄子天下篇》里说“乐以道和”;《荀子儒效篇》里说:“乐言是其和也”;孔子关于“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学说,则从艺术的“激发情志、体验情理、协和情感、宣泄情绪”等人的感知和接受角度,准确总结了人对艺术形态的正面依赖即艺术形态对人的和谐作用。“和谐”作为关系范畴,它在指事物的协调、温和、平衡、融洽的理想状态的同时,又指人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整合异质中所呈现的内外在和谐统一的动态过程。社会要健康、稳定及快速发展,和谐是基础,而和谐的关键在于和谐发展的人。艺术教育,便是通过艺术形态本身及艺术教育过程所折射、释放的和谐信息,在使教育对象获得艺术专业知识或素质的同时,提高其内外在诸因素协调及平衡的能力,以达到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目的。

和谐元素艺术教育论文范文

  一、艺术教育与和谐人格

  人格,是指个体在适应他人、自然、社会环境与事物时所显现出不同于他人的性格,是行为的方向标。人的和谐首先是人格的和谐,只有具备和谐人格的人,潜能才有望自由、充分的发展,创造力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能量社会化。而艺术教育对人格的优化、激进即和谐作用早已在实践中被证实。33岁的麦克阿瑟奖金获得者罗伯特鲁特伯恩斯坦曾经研究了150位科学家的传记,他发现几乎所有的大科学家、发明巨匠,都同时是诗人、提琴手、作家或者业余画家。由此他认为:“在教育过程中,任何放任自流的教育、凭受教育者从个人爱好出发的教育或者不包括艺术在内的教育,都不是完美的教育。艺术教育犹如给心灵加上了眼睛,给理想增添了翅膀,否则,学生们只能置身于混沌的世界而一筹莫展”。由于生命存在的有限性,人类会对终极产生不安和焦虑;由于社会激烈竞争状态的存续,又会导致人类情感、道德的懈怠和软化,它们都是造成人格危机的温床,都是人类人格危机蔓延的加动力。对此,佛洛伊德认为,美是欲望之升华,艺术不仅是人们脱离现实的压抑和束缚的避风港,而且为人本能欲望的满足与宣泄提供了一条合理升华的途径。因为艺术是人本质对象化的主要方式,是对人高尚的生命及精神的再现和弘扬,当人本质的艺术美进入艺术审美视野时,艺术审美所引发的积极情感就是对人的现实本性即和谐、理想人格的体验和肯定。西方美育之父席勒则把人的生命状态分为三种:自然人、审美人和道德人,在他看来,道德的人不能产生于自然状态,只能由审美的人中胜出,即要成为一个道德的人,首先必须成为审美的人。中国近代教育史中记载,蔡元培先生就曾经将美育纳入国家教育方针中,他当时极力提倡“以美育代宗教”来实现道德教育及人格培养的目的。戏剧理论家狄德罗更有一句名言:“只有在戏剧的池座里,好人与坏人的眼泪交融在一起”。美育的核心内容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就是通过艺术形象本身及创造性、理想化、多元化的教育过程,在对人情感的引导及净化、道德品质的粘补及修正和心理平衡能力的积累及提高的同时,促进受教育者健康即和谐人格的养成。人格是内在力量的持久组织,它能帮助一个人决定任何情形下的反映,并同行为保持一致,由此,我们可以把“持久性”和“一致性”看作是人格的基本特征。艺术教育过程和艺术本身对人情感的震撼不仅体现在当时的审美愉悦中,更重要的是它会伴随审美者的感受记忆融入道德成分里,逐渐在审美者的感性情欲中消融、历练,在潜移默化中积蓄成人的审美心理因素,进而在形成真善美的价值取向的同时,最终达到左右人的精神气质及规范人格的目的。从一位波兰钢琴家回忆录改编的电影《钢琴师》中我们看到,那位犹太钢琴家虽面临二战时期种族灭绝的考验,但他却泰然自若的坚持用手指虚拟演奏,心境在无声的音乐中定格并坚守,心中的音乐帮助他战胜了困境和死亡。而“形象”、超然并和着灵性的钢琴音乐,也同时唤醒了那位冷酷的'德国军官沉睡、麻木的人性。在犹太艺术家和凶残的德国军官之间,发生着音乐与屠刀的搏斗、天使与野兽的较量,最终,是钢琴和音乐的力量战胜了绝望、复苏了人性。德国哲学大师谢林说:“只有艺术和审美的创造,才是唯一战胜生命焦虑的力量和对生命的最终慰藉”,而这种力量和慰藉所产生的结果,会经常超出人们的想象和意料。由此,从人格的持久性和一致性特征出发,艺术素质一旦深入人心即内化,它将对人性即人格起着普遍及恒久的支持作用。善是美的前提,美是真和善的具体表现。事实证明,艺术教育即审美过程中所体验和积蓄的艺术本质化的情感,的确是激发人们心灵深处自觉追求真善美及历练人格的理想营养源,因此,在艺术中追求人格的道德境界和在道德中追求人格的艺术境界,应是通达人格美育即人格和谐的重要途径。

  二、艺术教育与和谐交流

  人类主要依赖人际交流沟通、存续和发展,社会心理学家把人际交流分为“双向交流”和“信息传递”两种形式。后者的单向性和非对称性,只能使接受者作为客体被动接受主体发出的信息。而前者的平等性,则开发和调动了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意识,使双方在相互碰撞下,达到交换思想、沟通情感、开拓思维即和谐交流之目的。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或者心灵与艺术之间,由于他们既具备双向交流的基本条件———双方,又进行着彼此主观能动意识的碰撞,所以,应是社会心理学家眼中的“双向交流”。但他们不是普通的程式化、被动式的人际交往,而是在艺术形态的激发和感召下,心灵与心灵之间、心灵与艺术之间相互碰撞后的下意识自觉沟通。这种各自主观能动意识有感而发的、无功利的和真实的沟通,在艺术“为美”本质的浇灌和给予中,必然产生人心向善的结果即人我和谐的交流。艺术教育的主体形式是“课程教授”与“创作展示”,它们的核心是艺术传播与艺术接受。“课程教授”中的教授者、接受者(学生)之间与“创作展示”中的艺术家、接受者(观众)之间,前者是将艺术作为授课内容教授给他人,后者则是通过艺术创作展示助人接受。虽然二者的传播和接受形式不同,但都是人际交流形式中典型的“双向交流”,它们的传播宗旨皆是传道解惑。就艺术形态本身而言,它的自然、和谐及本质的美,往往使交流者之间即心灵与艺术之间、心灵与心灵之间,永远处在主观彼此下意识的感应、欣赏及愉悦的积极状态中,这自然形成了心灵与艺术之间、心灵与心灵之间忘我、平等、主动的和谐交流,这种潜在的、下意识的审美交流特性,对人的深层心灵沟通起着积极的不可替代之作用。法国作家缪塞在谈创作体验时说:“当作家在书写的时候,是心在说话、在呻吟、在融化,是心在舒展、在流露、在呼吸”。海明威也曾形象地将艺术创作中的审美体验和审美交流比做人与作品在“恋爱”,说“犹如你已经向你所爱的人倾诉爱情一样”。蔡元培先生则说:“食物之入我口者,不能兼果他人之腹;衣服之在我身者,不能兼供他人之温;以其非普遍性也,美则不然”。他认为,以人对美的普遍认同感和美自身的超功利性,下意识的审美结论尽可超越利害,融合人我。当人们随着艺术的教授、展示过程的引导而进入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时,艺术家、艺术形象、艺术接受者之间便下意识架起了心灵沟通与内在自我交流的桥梁,由此,便自然产生了在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传播者与传播者之间及接受者与接受者之间自然的感情传递和呼应,他们在艺术与心灵的共鸣与下意识的主动交流中,各自实现着对文化及精神实质的判断和理解,即在内心深处本能的实现着“和而不同”的、自觉的和谐交流。在艺术教育活动中,除了艺术传播者和艺术接受者之间的双向交流外,他们各自还处于多方的即彼此兼具的艺术审美交流中。以艺术传播者为例,他们的创作过程,是建立在经历了对人类灵魂的探索和对群体内在律动的窥视之上的,正如诗人荣格所言:“每一位诗人都为千万人道出了心声,为其时代意识观念的变化说出了预言……”。也就是说,诗人只有在接受了(多方)“千万人的心声”和“时代意识观念的变化”的信息,并且与他们沟通和交流,才能赢得优秀艺术作品,就此,艺术传播者已同是艺术接受者。又以艺术接受者为例,在艺术诸因素对其意识及感官、视觉的冲击下,艺术接受者们一会儿置身于作品的人物、情节及环境中,一会儿又徘徊在现实生活里。对此,艺术心理学家维尔茨基是这样描述的:“读者从两个方面观察悲剧:一方面,他通过哈姆雷特的眼睛察看一切;另一方面,他用自己的眼睛察看哈姆雷特,所以,每个观众既是哈姆雷特,又是他的观察者……”。有人把观众即艺术接受者上述的“里出外进”现象称为艺术的表演性,即如台下的艺术接受者,一直都下意识的在观众与舞台形象(表演者和剧中人物)———艺术传播者之间摇摆、重叠。就艺术传播者和艺术接受者而言,除了彼此双向交流外,这种多方的即彼此兼具的深层沟通和审美交流,往往是二者到达理想艺术境界的重要条件。这种超越语言信息传递的、以同一场景与同一情感体验生成的高级心理对话与沟通,在艺术传播者与艺术接受者同在社会、历史、人生、艺术家、作品等之间充分游走至感悟中,在艺术形态本身的超功利境界中,在心灵与艺术之间“为美”因素的碰撞中,定以各自的自觉交流形式赢得人类所追求、需要的美及和谐。从心理学角度看,当人们进入艺术境界时,伴随审美体验的提升,来自外界的干扰逐渐隐退,审美主体随之进入趋向平衡的审美心理场,此时,心理的各种负重、压抑、焦虑得到化解和消释,取而代之的是艺术审美进入高潮的主要标志———情感的净化,而情感的净化则是对人情绪宣泄的极大超越,这种超越可以使人平衡精神、疏导思虑、提升境界,进而实现在个体心理和谐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及群体的和谐交流。

  三、结论

  艺术教育就是确立艺术文化主题意识的教育,它将历史沉积下来的艺术文化传统,通过教育手段的引导及训练,在受教育者深层心理结构中形成肯定的心理倾向或思维方式,这其中不乏形成肯定的和谐人格倾向与和谐交流方式,对此,经过上述分析,结果已得到了证明。“和实生物”,要建立和谐社会,就要有和谐发展的人。就要需要和谐人格为“生物”之动力,就需要和谐交流为“生物”之手段。因此,开展并加强艺术教育,实现个人潜能、创造力最大限度的发挥即人的和谐发展,是教育事业对社会、国家的建设性贡献。

【和谐元素艺术教育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1.艺术教育发展改善思考论文范文

2.民族元素艺术设计论文

3.和谐社会构建与设计艺术伦理教育研究论文

4.探讨视觉元素用于电影艺术的论文

5.音乐艺术之听觉与视觉元素论文

6.民间元素环境艺术设计探讨

7.赏识教育论文范文

8.公共艺术中传统民族元素的运用论文

9.本土动画中传统艺术元素的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