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专业通识教育论文

时间:2021-04-12 09:21:03 艺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艺术设计专业通识教育论文范文

  一、目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艺术设计专业通识教育论文范文

  和国外的高等教育一样,国内高校也是通过设置通识课程实现全人教育的理想。通识教育提倡以整合的知识锻造健全的人格,不是简单地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或教授专业之外的一些学科知识,而是强调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通识教育充分体现了全人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实现全人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高等教育意识到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通识教育在各高校的发展很不均衡,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通识课程多为“两课+外语+计算机+体育”模块的公共必修课或素质教育类的公共选修课程,能真正拓展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素养的通识课程很少,现有通识课程成为修满学分的一个途径,未得到学生应有的重视。同时通识课程偏向应用性、工具性,忽视人文性、思辨性,教学形式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很好地体现通识教育的精神。通识课程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待优化。第二,全人教育理念的实现,并不能单纯依靠通识课程教学,而是需要通过每位教师以身作则,把理念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与此同时,通识课程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对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目前,我国一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通识课程教学没有从事通识课程研究和授课的专业教师团队,缺乏卓越的师资队伍。第三,素质教育的选修课程设置,各高校根据其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和学科特色各有差异,但基本以自然科学、人文社科、艺术、经济与社会、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为其内部构成。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而言,一方面学生的自然科学基础薄弱,人文素养有待加强;另一方面通识课程的内容结构缺乏逻辑联系,授课教师缺乏艺术美学的相关素养,使得通识教育效果很难让人满意。

  二、艺术设计专业通识教育的改革

  全人教育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广阔而博大的世界观。核心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就是从更宽广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教育者应根据当前艺术设计专业生源的实际素质状况,调整现有通识课程框架,实施系统化、精品化的通识教育,以培养更具人格素养的艺术设计人才。

  1.强化通识课程的人本化、综合化,建设核心通识课程

  相对专业课程而言,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应具有永恒价值,由专业范畴转向社会范畴,由知识技能的传递转向人格情感的培养。可以说,通识教育承担着培养对学生来说是受益终身的素质的责任。因此,我们需要提炼几项核心素质作为通识教育的主要目标。从课程体系上说,需要建立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现代意义上提出全人教育第一人的隆米勒指出,教育应该“更着重人的情感、创造力、想象力、同情心、好奇心以及人对终极存在的体悟等内在情感体验与人格的全面培养,从而达到人的精神性与知识、技能的统一”。他将全人的发展方向概括为智能、情感、身体、社会、审美、精神六个范畴,强调通识教育课程中人文、社会、自然等的互动、整合。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人才的培养,需要学生对大千世界的自然科学以及政治、经济、伦理和生活知识等都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体会,需要其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基于这一理念,结合我国的国情,可围绕人文历史、文学与艺术、道德伦理、自然科学、社会与经济五个模块进行设计和建设。

  (1)人文历史课程模块

  这一模块一方面增进学生对人类文明历史的全新审视和理解,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文明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艺术与社会历史、人文思想的密不可分。其中应该包括西方文明史和中国文明史两个方面的.内容,学生还要有重点地选取对人类文明有重大影响的经典进行精读和讨论。

  (2)文学与艺术课程模块

  这一模块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感知力和对艺术表现的批判性理解力,领域涉及文学、音乐等。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而言,由于在专业必修和选修课中已经有了大量的艺术类课程,因此这一课程模块需要避免重复开课,应开设综合性、跨专业的艺术素养课程。鉴于文学与艺术设计的紧密联系性,该课程模块的比例可加大,为学生提供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分析方法等内容的课程,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

  (3)道德伦理课程模块

  增加学生对中外哲学家有关伦理、道德、公平、正义、民主等内容的阅读和讨论,使学生了解重要的思想传统,了解道德问题的复杂性,塑造公民意识。通过课程的教学,学生可拓展对于政治与道德哲学的认知理解,探究固有观念的是与非,具备分析复杂多变的现代问题的能力。

  (4)自然科学课程模块

  科技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实质性的。基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理工科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这一课程模块需要进行细分,选择合适的主题内容并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单独授课。如,开设科学的精神与方法、环境与生命、宇宙的性质、黑洞等课程,对重大发现与重要理论的历史演化过程、杰出贡献人物、对社会的影响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的、辩证的论述,其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科技发展的特有规律及人文内涵,并培养其思辨能力,把科学作为观察人类与世界的一种方法,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培养更为宽广的世界观和思维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5)社会与经济课程模块

  在美国,“服务社会”成为诸多大学理念的重要成分,而这也恰恰是我国一些大学生所缺乏的基本意识。社会与经济课程模块的开设目的就是让学生清楚而正确地认识社会,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同时就生活中的物价问题、房产问题、经济周期和生活中的投资等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对经济学基础知识的讲解,传播蕴含在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

  2.实现通识课程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1)由单一的大班授课转变为小班授课为主、大班授课为辅的形式

  教学方式是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的通识教育课程以大班授课为主,课堂教学缺少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人数过多导致无法实现对学生基本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引导,这使得通识课程沦为另一种形式的理论或概论课程。大学之所以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学是师生之间面对面交往的场所,知识的获取不仅仅依赖于书籍,教师的行为举止、品德修养乃至学识水平要依靠面对面的传授和感染。因此,通识课程教学要提高小班授课的比例,以增加师生的接触频率和交流深度。

  (2)实现课程设计的科学化、多元化

  当前我国高校开设了五花八门的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一些课程内容庞杂、形式重于内容、体系缺乏科学逻辑性。全人教育十分注重知识领域之间关系的构建,反对一门科目对应一个知识领域的课程设计,课程安排应该跨学科建立起广泛的联系网。因此通识课的内容、设计是需要慎重对待的,需要通识课程的教学团队共同讨论、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与更具逻辑性和体系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师的专长,通识课程内容可以按照一个主题或围绕一个学科领域这两条线进行组织。按主题内容进行课程设计,即设定一个教学主题,通过一门课程或系列课程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讲述和探讨。其优点在于跨学科性和综合性,并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按学科领域进行课程设计,即通过系列课程的学习了解一个领域的内容,从教学内容上看虽然与传统教学类似,但其优点在于精与深。这类课程要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以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出发点,以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

  (3)实现通识课程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隆米勒认为:“全人教育是所有学生和教师共同学习和成长的发现、表达和掌握多层面经验的旅程。”在通识课程教学中必须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和多元化的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非控制者。高校教师要扮演这样的角色需要根据课程特点,结合学生特质,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做到因材施教。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个性鲜明、创造欲望强、情感丰富、感性思维多于理性思维,但同时存在逻辑思维较差、文学功底薄弱和集体观念弱等特征。教师在通识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前阅读+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师生答疑”的教学形式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以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全人教育所倡导的平等、自由的精神交往。这一教学过程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在开课前的假期就为学生提供阅读的书目,开课后教师进行一定程度的讲解并提出紧扣参考书目的核心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和提问,最后教师和其他小组学生就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此外,针对人文历史、文学与艺术等课程模块,还可以提供经典著作书目供学生课外阅读,要求学生深度阅读并于课后提交小论文。如,美国芝加哥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要求学生每个学期至少要精读20本书,很多课程要求提交1500字左右的论文。这种“课外阅读+写作”的教学形式,可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与独立研究能力。

【艺术设计专业通识教育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高等教育中英语专业学生通识教育的论文10-22

通识教育分类教学方法研究10-31

浅谈全人目标下的通识教育11-10

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育改革10-18

网络工程计算机通识教育探索08-14

高校美术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论文08-22

公共艺术专业通识课程教学建设研究论文09-24

通识教育背景下的高职美术教育探讨论文07-27

通识教育实践以经济学为例论文07-17

分析哲学通识教育的现状挑战和出路论文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