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与建筑艺术的关系

时间:2020-10-07 14:28:51 艺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论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与建筑艺术的关系

  摘要:本文通过对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的音乐分析,揭示音乐与建筑的彼此关联,探讨其在造型艺术及精神领域的相互关系,论证作为建筑设计师巴赫的理论依据。

论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与建筑艺术的关系

  关键词:巴赫;建筑艺术;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是一句无数哲人极力推崇的名言,歌德、雨果、贝多芬都曾把建筑称作“凝固的音乐”。我们从古希腊关于建筑起源的神话中也能看出两者间的联系。太阳神阿波罗的儿子奥尔菲斯是色雷斯的国王和游吟诗人,天生一副美妙的歌喉,也是第一位给各种木石之物起名字的神,他能凭借神力使草木土石具有生命。阿波罗授之以七弦竖琴,所奏之音美妙绝伦,可使山岳动容,为之起舞;流水敛神,为之伫听。那些被赋予生命的山石土木翩然起舞,依其韵律,堆砌起一个个美丽的建筑,而未了的音乐节奏和旋律却永远凝固在这些建筑之上,这就是关于建筑起源的传说。

  然而,传说的神话和故事,总是无从考证,况且这些说法显然违反了最基本的自然规律。但是,音乐与建筑之间确实存在的共同特征,却是有目共睹的。建筑是一种空间造型艺术,但它也有时间艺术的某些特点。空间序列的展开既通过空间的连续和重复,体现出单纯而明确的节奏,也通过高低、起伏、浓淡、疏密、虚实、进退、间隔等有规律的变化,体现出抑扬顿挫的律动,这些与音乐进行中的模进、扩展、渐强、高潮、重复、休止、复调、支声等有异曲同工之处,从而带给人一种激动人心的音乐美感。黑格尔曾经这样阐述音乐与建筑的关系:“音乐和建筑最相近,因为像建筑一样,音乐把它的创造放在比例和结构上”[1]。他还指出“像建筑一样,音乐本身就有一种符合理解的量的关系,也有声音及其汇合程序的严格的规律性作为它的基础。”[2]黑格尔对于建筑与音乐共性的阐释,基于他的“美是理念的感性呈现”这一美学思想,它包含着两种因素:

  一是理念,即内容、目的、意蕴、内在精神;

  二是表现,内容的外观、表现形式、外在表现。

  音乐与建筑通过不同的却又相互关联的外观和外在表现(比例与结构),表达与体现对象的意蕴与内在精神。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方式,以声音为物质媒介,作用于人的听觉;建筑则是以坚实的材料为媒介,以空间形象作用于人的视觉。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天然的鸿沟,然而,正如英国19世纪艺术理论家佩特认为的那样:“所有艺术通常渴望达于音乐的状态。”[3]建筑与音乐,其特性虽一个延展于空间,一个延续于时间,但都属于造型的艺术,通过时空的维度予以发展和变化。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Bach,Johann Sebastian1685-1750),就是这样一位音乐创作上的建筑师。许多学者在论及巴赫的音乐时,都会谈到他音乐中体现出的建筑留给人们的印象。波利斯·德·希略泽在《巴赫的美学》中指出,在听赋格曲的时候好像在远眺着一座建筑一样。在阿贝特的《平均律键盘曲集》中,作者也提及在作品中听到了“压倒性的建筑构造”,阿贝特认为,正是因为音乐中具有数学上的严谨,而且又有其统一性,才可以和建筑艺术的杰作相比较。古力特·威力巴德在《巴赫的时代与现代的巴赫》中,认为巴赫一直追求的是,在音乐中以一种建筑性的东西为目标,进而用纯粹的音乐上的表现力来创造音乐,这种音乐在节奏上、和弦上进一步结合,最后创造出了一个有规律的世界。[4]由此看出,巴赫音乐与建筑的类比关系存在于秩序、比例乃至数学的逻辑之中。

  巴赫在他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中,充分考虑了秩序、比例等要素,凝结了众多建筑造型与艺术风格,体现了他音乐中固有的建筑美。这部作品是他在1703年在安斯塔特任管风琴兼乐队长时期的创作。托卡塔与赋格首先是两种不同的音乐体裁形式。托卡塔(toccata),一词最早出现于15世纪德国作曲家的手稿之中,同一时间也是意大利狂想曲的一种形式,后广泛流传于欧洲各地。[5]这一体裁多为自由即兴式的键盘乐曲,速度轻快、节奏紧凑、富有技巧,带有明显的即兴风格。赋格(fugue)是复调音乐中的一种由单主题在各声部中逐一呈现,并给以自由展开,最后主题又予以再现的、结构严谨的大型曲式,它也是复调音乐中逻辑性很强的一种体裁。许多作曲家将“赋格”前面缀以同一调性而对比性强烈的其他体裁,构成不同的套曲形式。如“托卡塔与赋格”、“幻想曲与赋格”等。

  《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就是由托卡塔与赋格两种体裁嫁接融合的一种套曲形式。这部作品所构建出的造型艺术亦或说建筑风格既有哥特式建筑的精髓,也有巴洛克建筑的特点,甚至穿越历史,影响到当代,即便是从今天的建筑中,也能感受和领略到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音乐与建筑的翩然共舞、奇妙和谐。

  《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在总体结构上,是一个具有三部曲式特点的结构形式。既有宗教特色(赋格部分)又有享乐主义(托卡塔)。第一部分为托卡塔,第二部分是一首完整的赋格曲,第三部分又是自由即兴的托卡塔。由于第一部分的托卡塔,其旋律材料、和声织体与第三部分托卡塔不同,于是与中段的赋格段落一起构成了并列的结构关系。然而,第一部分的托卡塔与赋格之后的托卡塔在音乐风格和乐思上却是一致的。因此,该作品在整体音乐风格上协调统一,而两端托卡塔的部分在对比的同时,又遥相呼应。音乐作品上的这种结构风格体现在建筑领域,我们可以将之与英国伦敦圣保罗大教堂(图1)的结构形式相对照,两者在总体布局上保持了高度的统一。现存的圣保罗教堂修建于1675年至 1710年,是一个与巴赫同时代的建筑,也是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该教堂的主体结构风格与《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的主体结构相一致,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带有两座有明显哥特遗风的钟塔和由方形石柱支撑的拱形大厅构成,第二部分为建筑布局的高潮所在,由底下两层鼓形座承托的中央穹顶高高耸立,造型上与第一部分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就像是托卡塔主题与赋格主题的并列对置。第三部份省略了对称的钟塔部分,保留了方形石柱支撑的拱形大厅。这情形如同《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中第三部分的托卡塔,旋律和声上尽管与第一部分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其音乐风格、主题乐思却来自于作品的第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