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现状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0-09-10 10:32:01 艺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中小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在中小城市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公共艺术已成为体现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小城市进步与文明的象征。本文通过分析中小城市公共艺术的现状,针对中小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从设计理念、差异设计和人文关怀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法来提升公共艺术设计的质量,以期为改进中小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提出更为具体的建议。

中小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现状与对策研究

  关键词:中小城市 公共艺术 设计方法研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小城市的建设也在逐步加强,公共艺术作为体现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己成为中小城市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城市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的重要体现。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审美需求的提升,公共艺术也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小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一 关于中小城市公共艺术

  城市公共艺术主要是以面向公众和满足公众需求为出发点,依托城市公共空间,运用空间、结构、造型、功能等设计形式对城市公共环境进行规划和设计的,具有一定文化性、地域性和形式美的艺术品,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艺术的范围也在相应拓宽,其在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呈现多样化,主要有壁画、城市雕塑、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信息传达设计以及带有一定功能的公共设施设计等。

  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在提升、审美领域在不断拓宽,人们对自己生存空间环境的需求越来越高,因而对公共艺术也不再仅仅满足于其装饰性的存在,这也使得公共艺术在社会发展中从最初以美化城市环境为目的发展到成为承载着社会生活、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等物质记忆和精神内蕴的存在形态。因而在现代城市的建设中,优秀的公共艺术应该展现出城市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涵,承载起城市的文脉与现代的对接,谱写出这个城市的精神追求和时代的进步,从而展示出这个城市的形象与品位。

  当前,中小城市正在进行如火如荼地建设,在构建中小城市文化特色中,公共艺术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提升其现代城市文明程度和城市整体环境的主要手段。公共艺术一方面用艺术的语言方式来表达城市的形象与内涵,另一方面叉在不断创新中美化了城市、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还起到了社会文化宣传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城市公共艺术整体的建设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许多城市公共艺术并没有给城市创造美,反而带来很多有损于城市形象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要想保障和推动中小城市公共艺术能够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对中小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投入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二 中小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现状

  1公共艺术作品缺少特色,跟风较严重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置于空间的文化,在城市建设中可以为整个城市增加生动的气息,因此,其设计应当与所处环境相搭配,要反映整个城市的精神风貌、体现本土文化特色和风土人情。目前许多中小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在题材、选材、艺术表现、造型等方面一味去模仿照抄大城市的作品,导致公共艺术作品出现雷同,这种干城一面的克隆现象,不仅无法使公共艺术作品反映本土文化特色,也会使公共艺术的发展陷入困局。这种低级复制的“城市文化产品”根本无法展示出真正的艺术魅力和城市的创造力,不利于社会发展,也有碍于树立社会文明风气。

  2公共艺术作品艺术水平低下,“艺术缺位”现象较严重

  随着公众的审美意识的提升以及审美领域的不断拓宽,公众对自己的生存的空间环境需要更高标准的要求,而且公众越来越多地对公共艺术的要求已经不满足于以往在自然石头上雕刻些字体或者是材料的堆积。

  当前中小城市公共艺术作品艺术水平低下,“艺术缺位”现象严重,如构思粗鄙.形式简陋、内容空洞、制作低劣等,许多城市的公共雕塑多出自雕塑工厂,文化含量比较低,没有文化支撑的公共艺术作品,艺术素质可以说是接近于零。而不锈钢材质的泛滥使用,显现出公共艺术作品艺术表现的单一性,这种单调的作品使公共艺术的恒久性意义丧失和格调内涵变低,也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简单化与表面化。

  3公共艺术作品脱离公共性,公共精神缺失较严重

  对公共性的诉求是公共艺术的核心观念,城市公共艺术在公共性上主要体现在与大众的距离。好的艺术作品可以与受众产生情感上的交流,它既是以艺术的形式给公众教育,又是一种心灵上的交流。而当前中小城市公共艺术过分夸张的设计导致“公共性”原有含义的丧失,公共艺术作品强调的是艺术家个人的意志,无法与受众进行心灵的互动和交流,致使公共艺术脱离公共性,造成公共精神的缺失。

  三 中小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方法

  1树立公共性的设计理念

  公共艺术从其产生开始就具有明确的公共性目的,即满足公共需求,反映公共精神和普遍意识,这也就决定了公共艺术有别于纯艺术和架上艺术,它承载着更多的社会功能和文化精神,带有更多的群体而非个体、社会而非个人的色彩,因而,公共艺术既要艺术家的个人独创,但更要符合公众意识,是独创性与共性的融合,这种共性更能直接反映社会需求、历史、现状,更能直接服务于社会的精神文明。当前,众多的公共艺术作品更多体现的是艺术家个人意志而忽视了受众的接受,才出现了《倾斜之弧》所面临的尴尬局面。因此,中小城市公共艺术在设计和创作中,必须要树立公共性的意识,要把公众中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形式、内容、手段作为公共艺术创作的前提和必耍条件。首先,要尽力体现公众的生存经验和他们所关注的文化问题,从而使作品的意义有可交流性与开放性;其次,要恰当使用公众性的话语方式或努力表达公众的视觉经验,进而体现出平等交流与公共关怀的价值观,这样还可为不同层面的解读预留充分的空间,并拉近作品与公众的心理距离,使作品更具亲和力。如,天安门前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历时9年的兴建过程中,建设单位曾经停工若干天,专门组织十万人到广场参观并提意见,最终被采纳的建议就包括将碑座上原拟定的真实历史人物形象统一虚化,不再突出个人英雄。又如霍夫曼的“大黄鸭”在进入公共空间后,瞬时走红,“大黄鸭”成为了一种符号,迎合了当下大众的心理,为公众所接受。霍夫曼也以放大公共艺术对公众的影响,使当代艺术进一步与公众产生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