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国传统图形中的意象美及在现代艺术中的传承

时间:2020-10-26 15:41:16 艺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试析中国传统图形中的意象美及在现代艺术中的传承

   论文关键词:意象 图形 传承 艺术
  论文摘要:信息时代的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影响、日益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碰撞和互融,使人们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中国传统美学博大精深,“意象”美贯穿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始终,对中国传统图形的影响更是明显。在对中国传统图形中的“意象”美及其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传承作一探讨。
  信息时代的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影响、日益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碰撞和互融,使人们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中国传统美学博大精深,其特点表现为对宇宙与生命的一种超强的感性体悟。意象美贯穿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始终,对中国传统图形的影响更是明显。中国传统图形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财富。延续到今日,对现代标志设计影响尤为重要。本文旨在对中国传统图形中的意象美及其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传承作一探讨。
    图形,在过去一般称之为图案、纹饰、纹样。《21世纪世界色彩百科全书》中对图形的概念是:“图案画”叫“考案画”、“意匠画”或“工夫画”,讲究装饰性的美感,也注意重复制作的便利。我国传统图形艺术源远流长,青铜时代的臀餐图形;春秋战国时期的蚁抖文、梅花篆;汉画装饰艺术、唐代的宝相花纹、中国各种民间视觉艺术以及中国历代书法图形符号等发展到今天己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中,以其多样而又统一的格调,显示出独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这些图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的沉淀、延伸、衍变,从而形成以汉族儒道传统文化为中心特征的传统艺术体系,这一体系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同时也体现出了华夏民族所特有的艺术精神。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其渊源可追朔到文字诞生之前,先民开始使用图形来传达思想与沟通感情,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与刻绘在崖壁上的岩石刻等等记载下了先民对自然的理解与期盼。但对现实生活中无法直观描摹的物象,先民们就运用比喻或象征的方法对其进行抽象,创造出形式多样的图形和文字符号,这就是我国古代“六书”中的“指事”与“会意”二法。许慎《说文解字》序云:“指事者,视而可见,察而见意。”又云:“会意者,比类合宜,以见指。”“易象”和“象周”是审美“意象”的两大雏型,“易象”是指八卦中两两相配而成的六十四卦象,“易象”把外在形状与内质相统一的“象”和古人内在的“意”联结在一起,给审美意象的创立以很大启迪。所谓“象周”,郭篙蠢注说:“象周者若无形,故眸而得之。即形求之不得,去形求之亦不得也。”(《庄子义》)宗白华先生对此进一步阐发:“象是境相,周是虚幻,艺术家创造虚幻的境相以象征宇宙人生的真际。”“易象”是外在的“象”与内在的“意”的一种外在连结,“象周”则是一种内在的融。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对意象有着丰富的论述。《老子》说:“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将“物”与“象”作了区别。《周易》提出“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观点,意思是以形象来表述那些难以意会和言传的思想情感,如韩康伯在《周易正目乃中所注:“托象以明义,因小以喻大”这里的“意”与“象”都各有自己的意义。《韩非子·解老》中说:“人希见其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意思是说,人很少见到活象,而常常是得到了死象的骨骼,依据死象骨骼的模样想象活象的样子,所有人们把意想的东西都叫做“象”。这里论用了“意”与”象”的关系。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说:“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这里突出了“意”这个概念,它既不同于概念的“言”,又不同于有限的物质形态的“象”,它是超越概念和有限物象的一种境界,是一种含“意”的象,刘姗的《文心雕龙·神思》中第一次将“意”与、‘象”连用,提出了“意象”这个美学范畴。把“意象”的内涵定界为:“神用象通,情变所孕。”意思是,艺术家在创作时应自觉地进行意象的创造,努力达成心与物、意与象的契合和交融。“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就是艺术家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外物形象和艺术家情意相结合的审美表象。
    意象美经过艺术想象的思维过程,形成了作者意识中的理想美,然后借各种形式创造出艺术作品。或者是一首诗,或者是一篇小说,或是一幅绘画,或一幅书法,其中必定内含着许多意象之美。意象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其一,意象是主体通过对客体的仔细观察而获取的;其二,意象同时表征物象的外在形状和内质;其三,意象的目的是用特定的“形”来表示主体对客体本质的看法。观看中国历代图形艺术作品,可以大致把其所蕴含的意象美分为内外两个部分,所谓内,是指图形符号背号的象征寓“意”,也即主体赋予外在图形符号的意象;所谓外,就是指图形自身所具有的外在形式。具体表现在图形的三方面精神特性:
  1“形”的完整性与装饰性
    “形”一般指图形所表现出来的物象外形与结构。中国传统图形的造型方式主要注重的是实形(或称为正形)的完整性与装饰性,关注形与形之间的呼应、礼让和穿插关系,在组构时多遵循求整、求对称均齐的骨式。如由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中国最原始、最基本的吉祥图形“太极纹,’;由两个娃娃的头、身、手、足巧妙连接而形成的上、下、左、右都能看到4个娃娃的“四喜人纹”;由五行、五方观念所形成的九宫格,米字格图形以及由鱼形特征构成其基本笔画的鱼形文字和以车形特征构成其基本笔画的车形文字等。

试析中国传统图形中的意象美及在现代艺术中的传承

  2深厚的象征寓“意”
    卡西尔指出,人的不同的符号活动创造了各种不同的人类文化形式。神话、语言、艺术、宗教、历史、科学等符号形式组成了整个文化世界,它们是人类精神客观化的不同途径。卡西尔认为,“人的世界并不是作为某种现成的东西而存在的,它需要建构,……我们所说的人类文化可以界定为我们人类经验的渐次性的客观化,可以界定为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情感、我们的愿望、我们的印象、我们的.直觉体知和我们的思想观念的客观化。”作为人类精神的客观化形式,这些符号不是对外在世界的单纯摹写,而具有一种构形的力量,它们不是被动地表示某种单纯的事实,而包含着独立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