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贝多芬创作概况及奏鸣曲创作特征

时间:2020-10-16 19:07:19 艺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谈贝多芬创作概况及奏鸣曲创作特征

摘要: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van Beethoven 1770—1827),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他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史中占有独一无二的位置,他把钢琴奏鸣曲这一形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提高了钢琴奏鸣曲的艺术表现力,它对于钢琴艺术的重要性被喻为“新约圣经”,是每位学琴者的必修课程,也是钢琴家的必演曲目。本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综合笔者演奏过其中的第十首的实践,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所作的专题研究。主要论述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概况。以贝多芬的创作背景为出发点,阐明了贝多芬人生观的确立,对其音乐创作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贝多芬通过自个人艰苦奋斗实现美好理想的音乐理念,是他钢琴奏鸣曲中独特艺术个性形成的思想基础。以及论述了贝多芬第十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征。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演奏研究



一、贝多芬创作概况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1827)德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他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一代宗师,被后人尊称为“乐圣”。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各类作品。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进行概括。
贝多芬的生活道路充满了坎坷崎岖,他所处的时代又极其复杂多变。但是,在当时先进的世界观的指导下,他一向面对现实,正视矛盾,相信任何艰难险阻都会得到克服,人类的前途最终是光明美好的。在他死后,人们发现他的记上,写着一句话:“通过斗争达到胜利”。贝多芬不仅用这种思想积极地对待自己的生活,用它来观察和认识社会的事物,而且,他的很多作品也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个思想。在他的音乐创作中,他十分强调矛盾和矛盾的冲突,要求音乐形象在矛盾斗争中得到统一。贝多芬是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疾、孤独和痛苦造就的人,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追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病痛折磨、遭遇悲惨、内心惶惑,然而,凭着他对人类的爱和信心,始终坚持自己艰苦的历史,惨淡经营着自己的作品。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贝多芬将近而立之年时就有了失聪的先兆,这位年轻的作曲家为此不祥之兆而感到惴惴不安,这是可想而知的。一时间他竟想到了自杀。
1802年到1815年间有时被称为是贝多芬创作生活的中期。在这期间,他的失聪症在不断加剧,从此便深居简出。他那日渐严重的失聪症使人们形成了他是一个厌世者的错误印象。他曾同好几个妙龄少女有过海誓山盟,但最终却似乎都在不幸中结束。他终生未娶。其中,贡献给钢琴音乐的32首奏鸣曲在他本人的创作乃至整个西方音乐史中都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在继承前辈优秀传统的同时,也吸收了当时进步的法国革命音乐中英雄的调性,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特点,找到了一条通向古典主义最后境界的道路,“把古典主义音乐从美的境界带人了崇高的情感境界,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英雄风格”。
通过对贝多芬作品亲炙所得的观念,可用傅雷对他的一段评价当可说明:“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练的超脱是轻桃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呼吸英雄的气息。另外,爱好音乐的人,能在欣赏时有一些启蒙式的指南。17世纪中叶,确定了所谓古典奏鸣曲的形式。贝多芬早在波恩时期,就接受了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影响。当时的波恩是德奥启蒙运动和进步文化的中心之一。“尽管那时他更多接受的是约瑟夫主义的开明专制思想,追求的是自上而下的社会改良,但毕竟是他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发展的一个起点”。
贝多芬对奏鸣曲的一大改革,便是推翻其刻板的规条,给以范围广大的自由和伸缩,使它施展雄辩的机能。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贝多芬的面目,似乎都受着这些历史战争的反映。在当时的作品里,到处都有它们的踪影,也许作者自己不曾察觉……’。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中,各乐章的次序也不是墨守成规的依照快一慢一决的结构来组织两个主题在基调方面的关系,同一乐章内各个不同的主题间的关系,都变得自由了,即是奏鸣曲的骨干—奏鸣曲的'第一部分也被修改,各个主题或各个小段落的连结句,到贝多芬手里则大为扩充,且有了生气,有了更大的和更独立的音乐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