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性亏空:郁达夫出世心态的文化审理

时间:2018-01-15 我要投稿
夫具有出世心態,已是學術界的共識。但追尋其出世心態的文化根源,還顯得相當薄弱。而此一問題並非不重要,它關涉到中國現代文化的價值構成、個人的價值生活與靈魂安頓,也關涉到中國文化現代性的價值根基問題。

  郁夫的出世心態,主要是以文本的象徵性符碼表現出來的,大致呈現為三種形態。
  1、歸隱意緒。學者宗聚軒指出,早在日本留學時期,郁夫就產生了遁世歸隱的念頭[1](參文獻1,下同)。在名古屋讀書期間,郁夫就已「看破世界」,萌生棄世之想,以為滄海桑田,「百物皆虛」,唯有「荒野寒林,猶堪友吾」([2],第九卷,頁313)。因此,「覺為人無趣味之可言,每有棄此紅塵,逃歸山谷,作一野人想」([2],第九卷,頁316)。甚至還想「學魯濱遜」獨居荒島,「不與世人往來」[2](第九卷,頁312─313)。在同時期的詩歌裏,郁夫反覆吟唱:「飄零湖海元龍志,只合青門學種田」([3],頁31),「亦知金屋謀非易,擬向漁樵托此生」[3](頁62)。歸國後,郁夫為了生存和精神的居,北上南下,常年漂泊,歸隱之心,漸趨強烈,返歸故里「去作隱士」成為其揮之不去的夢魘:「我怎麼也要設法回浙江去實行我的鄉居的宿願。」[4](頁80)「廣州事情」發生後,郁夫心情惡劣,入世進一步受阻後的內心傷痕,把他的「棄世之心練得堅實了」[2](頁119)。與王映霞結婚後,隱居生活是其理想的生活形態;出世歸隱,與世無爭,安閑自適是其向往的人生境界。他在贈給王映霞的詩中寫道:「朝來風色暗高樓,偕隱名山誓白頭,好事只愁天妒我,為君先買五湖舟」[2](第9卷,92);「一帶溪山曲又彎,秦亭回望更清閑,沿途都是靈官殿,合共君來隱此間」[2](第9卷,頁201)。正如著名學者夏自清指出的那樣,與王映霞結婚以後的郁夫,隱居生活「佔著主要地位」[5](下卷,頁555)。30年代初期,他舉家遷居杭州,修築「風雨茅廬」似是此段生活的象徵。此後的一度時間,他或者遊山玩水,「屐痕處處」,或者醉心於「閑書」,「既象是一個飄逸的隱者,又象是一個懶散的名士。」[6](頁188)直到抗戰爆發,郁夫這一帶有隱居意味的生活才得以改觀。
  細察郁夫的歸隱意緒,竹林七賢、陶淵明、嚴子陵和范蠡等是他仰慕和效法的隱士。他為沒能生逢魏晉,不能傾聽阮籍的哭聲,「沒有資格加入竹林七賢」[4](頁105)而深為遺憾。他也常以五柳先生自況:「紛紛人世,我愛陶潛天下士;舊夢如煙,潦倒西湖一釣船。」[3](頁279)但最為他傾慕的還是同處吳越文化中的隱士嚴子陵和范蠡。嚴子陵名嚴光,東漢高士,相傳年輕時與劉秀同窗共讀,後協助劉秀中興東漢。劉秀即位,聘他為官,他婉言謝絕,獨自來到富春江畔,築廬而居,垂釣耕種,過起隱居生活。嚴子陵功成身退、淡泊功名、歸隱出世的人態度和生活方式,令郁夫欽佩有加,大有追隨其遺風之志:「我欲乘風歸去也,嚴灘重理釣魚竿。」[3](頁32)「曾與嚴光留密約,魚多應共醉花陰。」[3](頁178)有趣的是,還在留日期間,郁夫就以「春江釣徒」為筆名發表舊體詩,30年代初期,又親去嚴子陵釣台憑吊,寫下了那篇著名的散文──《釣台的春晝》,以了卻「二十年來」心裏的掛欠。范蠡乃春秋末期越國大夫,輔助越王勾踐滅吳復國後,也棄官遠走,改名易姓,泛舟五湖,隱居山水。對此,郁夫也傾慕不已:「何當放棹江湖去,蘆荻花間結庵。」[3](頁129)
  2、逃禪意向。青年學者哈迎飛說:「縱觀郁夫的一生,其逃禪意向不僅由來已久,而且經久不衰」[7](頁191),是為的論。郁夫自謂「蔭生」,實為「隱僧」也。他的近禪、逃禪與祖母的念經吃素和他留日期間系統閱讀佛家經典分不開。早在1916年,他就「頗願犧牲一生,為宗教立一線功」。他「以普渡眾生為中心」,有暇輒埋首經卷,連暑期也不回家,意「欲參禪」,以便「將來齋戒懺悔,披袈裟,讀佛經,醫貧人耳。」[2](第9卷,頁315─316)品味他寫下的那些圓潤通脫、才氣逼人的舊體詩,更能感受其逃禪意向的濃烈與執著:「拈花欲把禪心定,敢再輕狂學少年」[3](頁33);「明朝欲待遊仙去,自草蕉書約老僧」[3](頁34);「明朝欲向空山遁,為恐東皇笑我痴」[3](頁72)。當然,他也覺悟到「逃禪易」與「棄世難」的矛盾:「地來上谷逃禪易,人近中年棄世難。」[3](頁106)因而「逃禪」對於他始終是一種「意向」。只是到了30年代中期,他與林語堂等人,應東南五省周覽會之請,遍遊浙西、皖東名勝,縱情山水時,才「聊以寄嘯傲於虛空」[4](頁186),拜謁禪寺,叩問法師,委實體會了一番參禪拜佛的滋味。他在鐘鼓梵唱中,不時產生「一種畏怖、寂滅、皈依、出世的感覺」[4](頁446),有時儼然遁入幻境:「飄飄然遺世而獨立,羽化而登仙」,竟至「絕塵超世、縹渺凌雲」[4](頁567)的地步。真正逃禪成功的,是郁夫30年代小說中的人物──「瓢兒和尚」,他原在軍隊,官至旅長,大約因為情殤,看破紅塵,來到荒山古寺,出家靜修。弗洛伊德說,文學是作家的白日夢;薩特說,文學是作家現實境遇的象徵性解決;郁夫沿用法朗士的話說,文學都是作家的自敘傳。如果這些說法成立的話,那麼,說「瓢兒和尚」的「逃禪」事件就是郁夫自己逃禪意向的象徵性寫照,也不是不可以。
超越性亏空:郁达夫出世心态的文化审理相关推荐
  • 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的发展趋势论文
  • 艺术管理的几何管理方式论文
  • 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的关系论文
  • 园林艺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论文
最新推荐
  • 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的发展趋势论文
  • 熏灸肌理对艺术创作的审美作用论文
  • 深化素质教育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途径
  • 试抢中国年画的艺术韵味论文
  • 新城市社会学下我国当代艺术社区的逻辑探
热门推荐
  • 《海上钢琴师》的斗琴赏析
  • “哼鸣”容易被人忽视的练声秘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