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儿歌的音乐性与学龄前儿童的发展

时间:2023-03-19 03:09:37 艺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谈儿歌的音乐性与学龄前儿童的发展

摘要:儿歌以其鲜明的节奏、优美的韵律,形成了儿歌的音乐性。儿歌的音乐性,可以促进学龄前儿童多方面的发展。在培养学龄前儿童的音乐感知、陶冶性情、开启心智,以及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方面,能够起到其他文学艺术作品所起不到的作用。

关键词:儿歌 节奏 韵律 音乐性 学龄前儿童
  
  一
  
  儿歌,是人的一生中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是“专供低幼儿童吟唱的一种简短诗歌”。儿歌起源很早,它源自民间,是民间歌谣的一个分支。在古代,儿歌被称作童谣,也叫“孺子歌”“小儿语”,是长期流传于儿童间的一种用韵语创作的、无音乐相伴的口头短歌。直到“五四”以后,“儿歌”一词才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固定下来。我们现在看到的儿歌作品中,只有一小部分属于传统儿歌,它就是流传于民间的儿童歌谣;而其他大部分作品则是现代成人作者根据孩子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理解能力,专门为儿童创作的简洁的韵语。
  由于儿歌的主要读者对象是识字不多的学龄前儿童,所以,它是一种以听觉为主要感知特点的语言艺术。这一是因为儿歌在本质上是与吟诵相联系的,所以它就具有了一定的音乐性;二是由于儿歌只有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才便于孩子记忆和背诵,才能使孩子更早地接受音乐美的熏陶,所以,儿歌在创作的时候就非常注重音韵的谐美、动听。
  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冰心曾讲过一件趣事。有一次,她正给孩子诵读儿歌。当读到“金咕噜棒,银咕噜棒,爷爷打板——”时,就立刻停住了,但是孩子们却马上准确地接上“奶奶唱”三个字来。当冰心问他们如果改成“奶奶念”可不可以时,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不顺口”。冰心为此感到惊诧,为什么根本不懂音韵的孩子却能够如此准确地选用“唱”字呢?原来,孩子们从小就习惯了汉语发音,对于音韵的和谐有着一种直觉的向往,那么,从听觉的直感出发,他们觉得与“棒”字韵母相同的“唱”字读起来既顺口,又响亮,所以,他们便认为这个字是对的。而这种对于音韵和谐的直觉的向往,就是学龄前儿童音乐性的萌芽。
  
  二
  
  (一)儿歌的音乐性可以培养学龄前儿童对音乐的感知
  德国当代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的源泉。因此要想培养孩子的音乐能力,就必须先培养孩子的节奏感。而优秀的儿歌作品往往都是韵律和谐、节奏明快、充满了音乐性的优美的文字。所以,儿歌这种诉诸孩子听觉的文学样式,就是通过“好听”这个途径来实现儿歌对于儿童音乐能力的唤醒的。
  如陕西儿歌《排排坐》,就是一首节奏感非常鲜明的儿歌。
  排排坐, ×××︳
  吃果果, ×××︳
  你一个, ×××︳
  我一个, ×××︳
  妹妹睡了留一个。 ××××︳×××︳
  在这首儿歌中,有规律地出现了一定数量的音节,音节构成诗句,诗句因为停顿而形成了一定数量的节拍。一般说来,三字句停顿两次为两拍,五字句停顿三次为三拍,七字句停顿四次为四拍。由于不同节拍停顿的错落变化,念唱起来,儿歌就具有了鲜明的节奏。
  儿歌同时又是押韵的,押韵的目的是使音韵和谐,充满韵律,增强音乐性。
  刘饶民的儿歌《春雨》,则是一首韵律很优美的儿歌。
  滴答,滴答,××××︳
  下小雨啦……×××︳
  种子说:“下吧,下吧,×××︳××××︳
  我要发芽。” ××××︳
  梨树说:“下吧,下吧,×××︳××××︳
  我要开花。”××××︳
  
  麦苗说:“下吧,下吧,×××︳××××︳
  我要长大。”××××︳
  
  小朋友说:“下吧,下吧,××××︳××××︳
  我要种瓜。” ××××︳
  
  滴答,滴答,××××︳
  下小雨啦…… ×××︳
  这是一首连句押韵的儿歌。儿歌以拟声的修辞方法,双声叠韵的词语,反复的句式、丰富的修辞手法,使儿歌呈现出一唱三叹、回环往复音乐的美感,创造了富有音乐韵律的境界。孩子听起来悦耳动听,像听音乐;读起来琅琅上口,像唱歌。这里儿歌的音乐美如小溪般流畅,纯净而美丽。儿歌是诗,也是歌,它给未谙世事的孩子带来的熏陶,是非常美好的。说儿歌是“天籁”,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花散月前,无心起舞”是非常贴切的。儿歌这种强烈的节奏感与音乐的节奏感是多么的相似呀!
  别林斯基说:“音乐能以它那世界的谐音充实儿童的幼小心灵,培养起他们对已经脱去了偶然性的奥秘的预感。音乐能给幼小心灵插上灵巧的翅膀,使其能从低洼的山谷扶摇直上,达到灵魂向往的快乐国度……”(见《新年礼物》)。可见,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音乐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艺术教育手段。节奏和韵律是音乐的最基本要素,而儿歌就是这样一种充满了节奏和韵律感的、富于音乐性的文学样式。
  (二)儿歌的音乐性可以陶冶学龄前儿童的性情
  儿童对于儿歌的欣赏,无需过多的分析,主要表现在对于儿歌的整体感受上。无论是静静地聆听、配乐朗诵,还是自吟自唱、边玩边唱,都可以通过儿歌的音乐性来更好地识别、体验儿歌的情感基调,激活儿童的想象,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去欣赏和感受。
  这种欣赏和感受没有压力,没有负担,有的只是那动听的节奏、和谐的韵律、琅琅上口的语言;这种欣赏和感受让儿童入耳、入心,让儿童身心愉悦地接受美好的道德情感。
  如陈伯吹的摇篮曲《小宝宝要睡觉》:
  风不吹,浪不高/小小船儿轻轻摇/小宝宝啊要睡觉。
  风不吹,树不摇/小鸟不飞也不叫/小宝宝啊快睡觉。
  风不吹,云不飘/蓝色的天空静悄悄/小宝宝啊好好睡一觉。
  “吟唱摇篮曲的主要目的,在于给孩子一种亲切温柔的安全感,让襁褓中的孩子神经松弛,感受到特有的舒适,悄然入睡。吟唱摇篮曲时,大人总是深情地注视着孩子,轻轻地拍着孩子,或慢慢地摇着摇篮,口里呜呜地哼着歌儿,营造出一种祥和、温馨、静谧的氛围,把成人最美、最温暖的感情,倾注于柔和、美好、动听的旋律中,在情绪和气氛上对孩子构成一种暗示,从而诱导孩子入睡。”《小宝宝要睡觉》这首摇篮曲,是写给躺在摇篮中的孩子的。虽然他们还不可能理解歌词的含义,但摇篮曲却以它和谐的声调和轻快的旋律,却可以直接唤起孩子的美感,让他们从母亲温柔的低吟中,感受到爱和美,受到最早的美的熏陶。
 再如鲁兵的儿歌《好乖乖》:“老公公/八十岁/请您坐下来/给您背。”儿歌4行16个字,用通俗、简短、易记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告诉孩子如何尊老、爱老,什么时候运用“请”“您”这样的礼貌用语。短短儿歌,明白如话,但感情真挚,朴素自然。再如金志强的儿歌《鸟》:“小鸟小鸟/喳喳叫/绿了绿了/春天到。” 这首儿歌,只有4行14个字,却把春天的特征通过声、形、情、色形象地传递给了孩子,同时也给孩子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儿歌那和谐的声韵、琅琅上口的语句、丰富多彩的内容、易唱易记的形式、短小

谈儿歌的音乐性与学龄前儿童的发展

【谈儿歌的音乐性与学龄前儿童的发展】相关文章:

谈小学英语教育的发展趋势08-18

谈挖掘齐文化资源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05-30

从司法预防视角谈社区矫正制度的发展思路06-05

谈文化艺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论文04-21

谈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发展方略06-06

谈关于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发展之原因的探索论文04-14

谈企业管理在新经济形势下的发展趋势08-22

浅谈网络金融发展的发展及对策06-06

也谈《论语》的得名05-30

谈合唱的基本训练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