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纤维艺术在环境中的语义研究

时间:2020-10-08 16:09:07 艺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对现代纤维艺术在环境中的语义研究

摘要:现代纤维艺术作为环境设计的重要构成语言,应突破二维或三维特定空间的局限,摆脱传统设计中的“静”的状态,参与表现“动”的意识,争取体现四维观念、五维观念,从品质上去加入时空环境的创造。因此,考察现代纤维艺术的语义,应从现代纤维艺术作品的形态、放置方式、交流方式及其功能等角度来分析。


关键词:纤维艺术 语义 建筑 环境

一、现代纤维艺术语义的切入点

安妮·阿尔伯斯(美国纤维艺术最早的倡导者之一) 说:“纺织品设计不应该是平面的。”
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意识发生了重大改变,人们努力从一些千篇一律、窒息人性的建筑形式中摆脱出来,追求具有个性发挥、富有情感的居室环境,希望兼容多种意识的空间环境设计,从各自特异的领域向多元发展,以展示自身特有的当代精神,而具有多意、抽象特殊性的纤维艺术正是参与当今环境设计的适宜媒介。这是因为:第一,从观念上讲,多种意义的界限不确定的设计,更能适应开放的多层次的空间环境。例如,公共空间的设计应具有宽泛的文化体验与共融的氛围。第二,从形式上说,传统的纤维品设计不能适应现今环境多变的装饰方式,不能给人们完整的视觉感受,以致影响环境的系统协调。而具有抽象性多意风格的'纤维艺术,能够正确地协调现代形式的建筑环境,影响人的感官、经验和思考,使人们理解并参与创造,达到人——作品——境——社会的协调与平衡。
现代纤维艺术作为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应积极参与时空环境的变动创造,使之体现出时间参与的意义。其次,横向经济联合艺术本身也应突破二维或三维特定空间的局限,摆脱传统设计中的“静”的状态而参与表现“动”的意识,争取体现四维观念、五维观念,从品质上加入时空环境的创造。把纤维艺术本身和城市生活联系起来,也就是把纤维艺术概念往公共艺术方向改变,城市需要引进开放、灵活、有生命力的艺术,而建筑、艺术、生活之间的界线也在逐渐模糊,这些都是现代艺术以及公共艺术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让现代艺术融入城市,使城市由此产生一种新的观念,让纤维艺术影响本地人的生活,影响到使用这些作品的人。
对于现代纤维艺术而言,其公共性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现代纤维艺术作为公共艺术的一个门类所具有的属性。因此,考察现代纤维艺术的语义,应从现代纤维艺术作品的形态、放置方式、交流方式及其功能等角度来分析。
1.悬挂
用悬挂的方式将纤维艺术置放于建筑空间中,形成各种形态特征和氛围,这种形态要求所使用的软雕塑材料具有良好的悬垂特性,且色泽、形态、材质的不同组合,在建筑中会产生相异的空间效果和空间层次。比如,美国软雕塑艺术家雷诺阿·察里斯的《秋·自然的垂落》,即表现在商业建筑共享空间中的悬挂式小品,为现代忙碌而紧张的人们,增添轻松的氛围和感受,同时增加建筑空间的层次、艺术化、趣味化,突出空间的个性特征。悬挂式结果表现的张力丰富且灵活,气势宏大、结构复杂,具有强烈的装饰效应。
2.环绕和支撑
利用纤维材料柔韧性的特点制成,形成环绕的三维构成空间,软雕塑的雕塑特性在这种结构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采用缠绕或包扎等方式制作。比如,保加利亚软雕塑艺术家马林·瓦尔班诺夫的《阿波利亚》,以两个半圆柱的形态伫立于空间中,就作品而言,给人一种情感的表达,在建筑中又成为重结构空间形式或雕塑空间内涵的重要手段。支撑式结构形式主要是针对软雕塑所使用的软性纤维材料,使用硬性金属丝或木架作支撑。其支撑物与作品主体在材质、形态、色彩上对比协调,它与环绕结构软雕塑的共通之处是弱化空间分割界。
3.地面堆积和动态
主要指以地面为载体,用堆积或平铺等陈设方式来表达地面——纤维材料——空间的关系,动态是利用风力等作用来表现纤维材料张力的“活动雕塑”,并成为一种时尚。这种新形态的出现,注重空间的动态造型,使作品与自然、环境充满变化和运动的生机。以上多种物质结构形式的纤维语言是用体积或体积所规划的空间来表达的,除了它自身具有的空间之外,还有一个空间范畴,那就是作品与欣赏者营造非现实空间,也就是作品与欣赏者发生情感共鸣时产生的“精神空间”或“精神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