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艺术设计教学中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0-10-08 16:11:18 艺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论艺术设计教学中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

摘要:文章通过对当前中国设计发展时代背景的分析,深入阐述了在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旨在强调民族文化对中国艺术设计的重要性,并引起设计教学工作者对民族文化意识的重视。

关键词:民族文化 中国元素 民族性 艺术设计教育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意识,那么就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价值。文化意识尽管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但是它又明显地受到世界文化的冲击和影响,特别是受到先进民族文化意识的渗透。对于一个开放且面向世界的民族而言,文化意识不仅是民族性的,而且是世界性的,它是整个世界的精神财富。
  在我国古代,前人对外来的异质文化就有着鲜明态度。儒家思想里主张文化的多元性,它的总体思路是“道并行而不悖”,认为人们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不是一种文化所能满足的。所以,不同的文化有各自的位置和作用。儒家文化中讲“和而不同”,就是尊重和认同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崇尚文化之间的和谐,反对搞单一的同质化,也反对事物之间的冲突、对抗。这样的思想反映在当今人类文化的发展中,就是要承认文化差异,尊重多种文化共同发展,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同时接纳其他外来的文化。只有“和而不同”才能促进人类文化的繁荣、发展,才能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这就是“和实生物”。这些思想对现代艺术设计教学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高度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国际环境,各种杂志、网络、电视节目将外来文化带到我们的生活中,这种文化上的冲击和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它的范围和深度正在迅速扩大,并且已经在艺术设计学科的学生设计作品中体现出来。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很少有机会深入系统地去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更是少有机会去深入研究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之间的关系。他们大多被动地去接受发达国家,如欧美国家的设计观念和视觉传达方式。艺术设计作为半个舶来品,带有西方审美观念的深深烙印。
  学生通过网络和印刷品了解到西方发达国家设计前沿的作品,并且模仿这些作品的表现形式,他们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也乐在其中。但是在这个模仿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失去自我,所谓的模仿也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盲目的移植、简单的照搬,将一些西方设计符号堆砌在一起,形式结构上高度相似,却没有精神层面的挖掘和发展,作品浮躁、肤浅。相反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的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西方的设计师已经开始在设计中加入中国元素,他们不一定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但是善于发现中国元素的形式美,并且加以合理地分解和重构,加工和再创造以后,设计出符合他们审美意识的作品。
  这些现象也说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民族文化意识培养是十分薄弱的。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将民族文化的精髓渗透到设计教学中,引导他们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段,融合中国元素和人文精神,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文化资源,使他们的作品具有灵魂、生命力和中国特色。这个培养的过程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引导学生熟悉和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形式和精神内涵,挖掘优秀的有继承价值的艺术素材,把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元素归纳和分类。这首先要求教师对中华民族文化有一个系统和全面的认识,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艺术设计教学中对于中国元素的归纳和分类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教师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带领学生认识和熟悉传统文化中的视觉元素,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提高他们对民族文化的审美意识,用独特的眼光重新看待这些文化精髓。比如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祥云图案、国画、敦煌壁画、写意画、太极图等。这些传统民族文化里有太多可以挖掘和利用的设计元素。要让设计有中国味,一定要利用这些中国特有的视觉构成元素,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设计作品要想走向世界,必须植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又吸收外来设计理念。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中国古老的文化根系里一定能够发掘出适合当代设计需要的内容,我们要共同将这些内容延伸出来,发展成符合当代审美要求的艺术设计,让作品具有时代感的同时拥有文化内涵。只有立足于民族、立足于传统,摆脱盲目的跟从,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才具有个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应该贯穿于整个艺术设计教学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