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设计课程中的丰富性和回归性

时间:2020-10-07 09:28:43 艺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艺术设计课程中的丰富性和回归性

摘要:后现代课程观中的丰富性和回归性为当今艺术设计的课程教育提供了多元而开放的空间,它超越了目前依然占主导地位的现代工具理性课程观。积极汲取这些优秀的理论成果,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创造性、高水准的艺术设计师。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 后现代课程观 丰富性 回归性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艺术设计专业似乎“一夜春风花满枝”,成了多年来的大热门,各类高校争先恐后地上马设置和扩招,大有成为制造艺术设计师的“世界工厂”之势。然而我们只要稍加审视便会发现:作为其成败的关键核心——课程的教育方式却依然没有走出由工具理性所支配的课程体系,显得较为滞后。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摆脱该体系的束缚呢?从现阶段来看,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小威廉姆E·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无疑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和启迪。他的核心观点就是“四R”,即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其中丰富性和回归性对于艺术设计课程来说尤显重要。下面笔者就围绕这两点针对当今的艺术设计教育略作探讨,以期抛砖引玉之效。
  
  一、丰富性
  
  在后现代课程观中,“丰富性”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它强调课程应具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无效性、模糊性、不平衡性、耗散性与生动的经验”,以达到既可激发课程的创造性又不会使之失去形式或形态的“适量”。由于艺术设计专业是属于应用型学科,其目的性极强,所以大多数的教育工作者在课程之前往往就设定了严谨的目标和要求,甚至规定了标准模式。一旦这种教育方式得以确立也就使课程失去了创造性。虽然从表面上看课程的形式完好无损,但内部则显得机械和单一。因此,加强课程的丰富性是改善当前艺术设计教育状况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该专业教学的特性,课程的丰富性可以从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这两方面来具体分析。
  (1)开放的.教学内容是构成课程丰富性的基础条件。由于国内教育长期处在工具理性思维的支配之下,课程已沦为一种封闭性的科学教条,被彻底工具化了。首先,从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教材上看,各专业方向彼此有着严格的区分。这种区分固然能使其符合各个专业方向的特性,却难免会把学生挤到狭窄的纵向道路之中去,不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发挥。根据后现代课程的观点,对于课程的理论内容,我们都应在满足自身专业的要求下,尽可能地拓宽本专业的横向广度,产生适量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让学生在纵向和横向的多角度中思考与探索,使横向内容辅助纵向核心的发展,以全面理解课程的要点,从而能在广阔的空间中不断进步。例如对于基础素描课,平面设计专业目前最新的观点就是追求画面的形式美和装饰感,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兼顾到对明暗、结构和线性素描的理解,让生动的线条、变换的空间和虚实的明暗产生于学生的作品之中, 以更好地表现出装饰之魅力。其次,从目前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上看,布置统一的作业要求依然占其主导地位。这种一刀切的手法固然有利于作业的最后评估,却无法弥补和提高学生的不足之处。同一种作业,在不同的要求下,学生得到的锻炼效果差别十分巨大。例如在做五个方块间的构成组合练习中,可有以下几种要求:①表现“大小长短”等形式,②体现“危险、安静”等内容,③表达“甜酸苦辣”等词汇。第一种要求有利于培养造型的能力,但无法起到给抽象元素表达感情的作用;第二种要求则有利于情感的表达,却由于其内容在生活中可视而容易陷入到对具象的简单模仿中去;第三种要求能增强对感性的认识,可画面往往会因过于主观而迷失方向。由此可见,教师只有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列出多种不同目标的要求,让学生在这其中多角度地尝试与探索,充分展现才能或显露其缺陷,教师才能深入、全面地了解每个人的特点,引导他们在发挥最佳优势的同时弥补不足之处。理论和作业是艺术设计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要素,我们须同时入手,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作用才能得以真正体现,从而构成课程丰富性的基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