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汉画中早期道教神蹻的多重阐释

时间:2023-03-18 16:58:43 艺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谈汉画中早期道教神蹻的多重阐释

摘要:汉画像中有许多表现道教升仙长生思想的图像,而神蹻也是常伴升仙者左右的神性物。神蹻是道教思想直接影响的结果,是汉人不迂执于现实长生成仙的体现,传达出汉人对得道之“道”的理解和认识;神蹯也是汉人忧患意识的焦点性载体、得道主体现的象征和其社会性孤独感的变相表现和避难所。


关键词:神蹻;得道之道;忧患意识;得道主体现;孤独感


  目前学术界研究汉画像的专著及论文有很多,但对汉画像中早期道教神蹻的专门细致解读阐释却并不多,相应的专著或论文也很少。而神蹻是汉画像中存在的一个很重要的现象,“蹻”,也称“矫”,是古代道士们借以上天入地、交通鬼神的神物或脚力。早期道教中神蹻主要有龙、凤、虎、鹿、鹤、鱼、天马等。关于神蹻的功能,东晋葛洪《抱朴子》内十五说:“若能乘蹻者,可以周流天下,不拘山河。”而《道藏》对神踌的神性功能说的更谓详尽:“大凡学仙之道,用龙矫者,龙能上天入地,穿山入水,不出此术,鬼神莫能测,能助奉道之士混合杳冥通大道也。”“龙矫者,奉道之士,欲游洞天福地,一切邪魔精怪恶物不敢近,每去山川洞州府,到处白有神祗来朝现。”这里比较详细地说到神蹻的功能。在被称为汉代百科全书的汉画像中有许多神蹻题材,虬龙奔虎,鹿驰鹤飞,鱼影飞跃,展示出斑斓浪漫充满想象的美好世界.也很好地诠释了道教长生不老、得道升仙等美好教祈。
中国道教的产生、发展、形成是一个比较漫长、复杂的过程,是多源的、多渠道的和逐渐靠拢而成的。它和先秦及汉的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特别是其中具有上天入地、交通鬼神的“蹻”,更是从多方面渗透、叙说着自己和先秦及汉的历史脉搏的关系,透露出相应的思想、文化的踪迹。可以说汉画神蹻有道教思想的直接影响,但更体现出汉人对现实长生成仙的不迂执,传达出汉人对得道之“道”的理解和认识,也是汉末之人深重的忧患意识、生命转化观念甚至源于时代社会危机、借助现实无以稀释、排解的社会性孤独感等的体现。
  一、逆向性求道之道的体现
  汉画道教神蹻是受早期道教思想直接影响的结果。从东汉顺帝到东汉末年称作道教的始创阶段。这个阶段产生的民众道教结社以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为主,是早期道教。汉画早期道教神蹻、龙、凤、虎、鹿、鱼、天马等祥禽瑞兽,其被作为能助人升仙的脚力,在汉画中大量存在并不偶然。道教主要以道家黄老之学为理论支柱.融合进古老的巫史文化、鬼神信仰、民俗传统、各类方技术数,囊括儒、道、墨、医、阴阳、神仙诸家而成。度世救人、长生成仙是其核心追求。神仙崇拜更是道教信仰的核心,是道教不同于其他宗教教义的最显著之点秦汉之际.统治阶层便崇奉黄老道,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并为此展开了几次大的行动。据《汉书·郊祀志》记载:“秦始皇初并天下,甘心于神仙之道,遣徐福、韩终之属多童男童女人海求仙采药。”汉武帝亦是崇信方士李少君,并亲自祠灶炼丹作金,并派方士人海求仙。在听信公孙卿黄帝铸宝鼎、泰山封禅、骑龙升天的传说后,汉武帝更是“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耳”,并举行了隆重的封禅大典。汉末数次疾疫流行,死者狼藉,国人流言鬼魅杀人,学者也以戾气害人解释鬼神灾异之事为阴气、鬼气。而早期道教以治病消灾为现实教旨和布道手段,把长生升仙作为长远的目标和宗教理想,使早期道教不仅在统治阶层、贵族士大夫圈中成为潮流.而且在社会下层劳苦大众中也广泛传播。道教被广大民众广泛接受。并迅速在汉末大兴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道教信徒已具有很强的普遍性,道教也具有很强的普及性的特点。正因为早期道教既追求长生升仙,又不把它作为一种即可完成或最终在生时实现的目标,调和了宗教现世功利和美好理想间的关系,使得道教深入人心.也使得广大教民能够并且愿意通过墓室的理想化建造装饰等来表达对长生不死、得道升仙的坚信,而不是过于迂执于现实长生成仙。汉画神蹻受道教影响是直接的、必然的、不容置疑的,汉画神蹻正是直接采源于道教的题材和教义。如汉画驾兽升仙在早期是没有的,直到东汉才蔚为大观。
  汉画神蹻的广泛存在,实际上反映了道教信仰者、墓室主人及亲属等对得道成仙的一种理解和认识。道教主要来自于道家思想,是对道家思想宗教化的结果。也尊奉“道”,之所以成仙升天,而在于“得道”。“道”又是什么呢?“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道”具有源发性、派生性、控制性、神秘性的无法说清道明但又确实在起作用的,比如自然规律等那些东西就是“道”。想升仙要得到的也正是这个“道”。“道”如何得到?这恐怕是道教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可以说,“道”法施展的过程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而得道的过程却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是通过各种具体行为的实施、通过对具体自然万物的“合一”的过程自然而然达到的。或者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寻“道”的过程,就是依着逆万物而生的进程进行求索的过程,具体说来是从自然万物到三到二到一最后得道的过程。得道之后,便具备了“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神力,可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道教得道升仙的方法或捷径主要有三种:其一,隐逸山林静洁胜地,操琴习练,吸日月之精华。收百川之灵气,抱神以静。正如《太平经校注》卷十八至三十四“合阴阳顺道法”所言:“静以生光明,光明所以候神也”。其二乃借助龙、马、虎、鹿等神性动物作为运载工具而升仙。其三为通过服食丹药、灵芝、甘露等神药成仙。神静而致阴阳相合,龙、虎、鹿等皆在传说中具有神秘、长生、超常神力等特性,如《楚辞·哀时命》中“仙人骑白鹿而容与”即说明了鹿是伴随神仙左右的神物或具有升仙功能的神性;《烈女传》有云:“苏耽与众儿俱戏措,常骑鹿,鹿形如常鹿,遇险绝之处.皆能超越。”也记载了鹿具有超常能力。丹药、灵芝、甘露也具有自然、长生、纯净等特点,而这些特点都和人们所认为的“道”的某些属性相吻合或接近。这些方法或者捷径正体现出寻“道”的逆向性的特点。第一种方法因为全靠身心修行操作难度较大,不具普遍性。而服药长生升仙的有效性,也只是为众人道听途说。并没有得到哪个人的真正印证.再加上炼丹非一般人能够掌握,服药也非一般人都能吃得起的。“凡人成仙得道,有两种离世升仙的途径.一为,P.解(遗弃肉体而仙去),一为白日升天。”而且,据《太平经合校》记载“尸解之人,百万之人乃出一人耳”,“白日之人,百万之人,未有一人得者也”。白日之人百万而无一,“尸解”成了众多人看得见希望、可以追求的目标。驾兽升仙成为众多寻道而不得道之人的最后途径或多数人有相应能力期望的途径。画像石墓葬主要集中在贵族士大夫和商人阶层,便是明证。汉画像石多在墓葬中使用,画像石中仙人驾兽或驾兽飞升图像的大量出现也便不难理解了。所以汉画早期道教神蹻的广泛存在,实际上正体现出人们对得“道”的原理和途径的思考和认识,是对道教“得道之道”求索的结果,寄予了汉人死后得道的深切期望。

  二、忧患意识的焦点性载体
  汉画道教神蹻是时人忧患意识的体现。这种忧患感、危机感是多方面因素整合又渗透到汉画中的结果。一方面,自古以来以“集体无意识

【谈汉画中早期道教神蹻的多重阐释】相关文章:

文学作品中反讽的言语行为理论阐释论文05-09

多重共线性的程序选优法04-29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中国文化呈现04-19

谈合唱的基本训练08-10

也谈《论语》的得名05-30

嘉祥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研究05-28

国际商务中谈“守时”08-02

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08-28

谈医患官司的三把钥匙06-07

谈王铎的书法特色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