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音乐情感式教学实践论文

时间:2020-11-02 11:43:13 音乐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小学低段音乐情感式教学实践论文

  摘要: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是审美教育,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它通过审美活动,丰富人的审美情感体验,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因此,教师们在教学中,要对学生有情感的投入,坚持情感式教学理念,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能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里,怀着愉悦的心情,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本人从情感式教学的基础、核心、保障三方面就在小学低段年级音乐教学实践中应如何实施情感式教学作一些思考和实践。

小学低段音乐情感式教学实践论文

  关键词:情感式自主创新

  我们不难发现,长期以来在音乐课堂上,师生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非常奇特的关系:教师本应该是学生的保护者,不料却成了学生的冤家头;本应该是音乐美的传递者,却成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摧残者;本应该是情感态度的促进者,却成了学生情感成长的遏制者。新课程强烈地呼唤着一种民主、平等、合作式的师生关系。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只有本着这样的心态,才能更好地去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去进行教学,才能在通向美的境界中与学生携手共进。

  对于那些处在低段年级的学生们,比起中、高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相对要显得稚嫩、单纯,他们对于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鼓励。比如:一、二年级的同学在课堂上唱完一首歌的时候,就会产生“我唱得不错,老师一定会表扬我的”的想法,总是期待得到赞扬和评价。这是处在这样一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情感性心理需要。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在对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时都应该做到认真地分析、并能即使给予合理的评价和合适的表扬,同时老师还应向学生指出需要注意的方面及今后努力的方向。这样,学生才能自觉地拆除心理上的防线,充分地展现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

  在音乐实践中,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者,起着主导作用。学生的自主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是否能得到良好的培养与发挥,关键在于作为教师的我们能否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结合自己的实践,提出以下几点所做所想和大家一起来探讨。

  一、促进学生个性独立——情感式教学的基础

  儿童的学习过程,不应该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否则,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和学生仍然会被“继承-接受-规范-约束”这把传统教育的枷锁所束缚,那么,新课程中所说的创新又从何谈起呢?由于小学生,特别是低段年级的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还很欠缺,以至于他们的创造并不那么的出采。针对这样的情形,教师应尽量减少对孩子们行为、思维的无谓限制,给他们自由表现的机会,对他们独特的见解给予充分的肯定,使其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获得创造的安全保障。音乐是一门动态的艺术,需要学生个性的张扬。要是简单的用“照我说的做没错”这样的理念去进行教学,只会使原本具有新气息的教学实践又不自觉地变成了‘穿新鞋,走老路’,要是这样的话,学生的学习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作为新课程中所提出的终生学习来说,无疑是一条不归路。

  1、引导、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学生独立自主

  什么叫启发?古人说过:“道而拂牵,强而拂仰,并而拂达”。意思就是在告诉教师们要正确地引导学生,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要总是强调“这样是不对的,应该那样”,假如教师能换种评价的方式——“你觉得这样对吗?”“你认为呢?”。这既不正面否定学生,打击学生自信,又能鞭策鼓励学生;不推学生走,又能达到指点引导学生,让学生自觉地去思考自己提出的想法,从而自发地去探求新的、正确的结论的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家都能感觉到,总会由于种种原因使得课堂冷场,使学生陷入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

  比如,学生在初遇三拍子歌曲的时候,老师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感受、理解三拍子的强弱规律,一般都会借助一些乐器演示来达到目的。一次,我就特地带了一个鼓到教室,打算借助鼓声来表现三拍子。本想着学生们看到后一定会对我的安排感兴趣的,可是事实出乎我的意料,很多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没有被很好的调动起来。正当我对此一筹莫展之际,一位学生大胆地座位上站了来:“老师,我能用‘打嗝’的方法来表示三拍子的强弱规律。”说完,他便有板有眼地表演了起来,顿时把所有的学生都逗乐了。在他的启发下,学生们都似乎找到了灵感。有的说“我能用跺脚来表现”,有的说,我能用“拍凳子来表现……”听着孩子们想出来的一个个“金点子”,我感到很欣慰,我对他们说“今天,老师要感谢每一位小朋友,从你们身上我学会了很多,谢谢!”话音刚落,学生们竟激动的鼓起掌来。

  2、赞成学生“不标准”答案,发展学生求异思维

  音乐不寻求统一的答案,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可以把白纸上的黑点看成是小石子、小虫子、小蝌蚪等等,这些都是想象的萌芽,大人都不得不叹服他们的自由思维。因此,在感受音乐时,我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把答案“引“到我的轨道上来,而是多以“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思路还可以再广一些!”等方式启发学生更丰富的联想。即使要板书参考资料中所谓的“标准答案”,我也不忘加上一句“这只是很多答案中较为合理的一种。”比如在指导学生欣赏《龟兔赛跑》,学生在聆听乐曲第一部分时(音乐比较优美、宁静),课堂上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场面:学生们有的说“这段音乐让我想到了在幽静的森林里射进了第一束阳光,小鸟在歌唱”;有的说“这音乐让我好象看到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在早晨醒过来了,他们伸伸懒腰,小跑几步,心情舒畅极了”;也有的说“我好象听到了小朋友们的笑声”~~~~~~在这样的情形下,我的‘标准答案’以显然没有了容身之所。

  在音乐课堂上,我从来不反对学生表示他们不喜欢教材中的某首(些)歌曲,或认为某首(些)乐曲不好的想法。因为就我个人认为,教材中的一些内容由于教材本身的需要,确实太过于知识性、民族性,太过于强调某种”教育意义,因而不能投学生所“好”。遇到这样的情况,我首先会做的事就是请他们陈述一下自己的不喜欢这些内容的理由(事实上,这个过程既让学生从某种角度评价了作品,也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这给我能对他们进行“对症下药”提供的条件,)然后在通过欣赏、讨论、挖掘、发现作品中的美的东西,激发学生兴趣,从而达到让学生喜爱的目的。

  3、以情感人,达成师生审美共鸣

  师生之间只有建立平等、互尊的和谐关系,才能使双方在良好的氛围中产生共鸣,交流感情。在教学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创设能吸引全体学生参与活动的成果,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探索,不断体会探索中的乐趣,提高审美能力。

  在新课程教材中有一些没有歌词(内容)提示的欣赏作品。这样的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可能是一种情绪、意境的反映;可能是一种情绪的对比和冲突。然而,想要理解这样的音乐,对于缺乏音乐知识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件很不容易的事。这就需要老师们进行适当的引导、鼓励评价了。

  二、培养学生自主想象——情感式教学的核心

  1、营造和谐课堂气氛,孕育创造的萌芽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觉得“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展。儿童创造性学习是儿童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安全”、“自由”的氛围,促使他们尽情地表现自己的创造力。在课堂上,老师、千万不能高高在上,时常摆出一副“唯我独尊”的架子,使学生的精神紧张,思维受束。久而久之,学生的约束感逐渐增强,创造力逐渐减退。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记住,建立民主化的师生关系,是改善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压抑、恐惧心理状态的妙药。学生只有在轻松愉快、和睦宽容的.氛围中,在“高度”自由的想象与创新环境中,才能充分投入,积极思考,勇于创新。

  比如我在唱歌教学中,对于一些歌词简单、工整、富有动作性的歌曲,如《龟兔赛跑》、《动物说话》等,我会引导孩子们展开一定的想象里,结合他们的生活经历,为歌曲编一些合适的动作。有时我也会走到孩子中去,和他们围坐在一起。要是你对自己的舞蹈基本功够信心,你还可以一起和孩子们带上各种各样的头饰,边唱着他们编的歌词边跳着他们编的动作。在这样的氛围下,孩子们编出来的东西往往是钱姿百态的,整堂课下来,孩子们学得轻松、开心,我哪也乐在其中。

  2、坚持激励性原则,培养创造的胆量

  现代心理研究表明,孩子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创造、探索的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在客观时间的互动下形成,应带有大人无法想象的无拘无束的奇异迁移性。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一般人在5岁时可具有90%的创造力,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保护,在7岁时就只有10%的创造力了,而8岁以后的创造力更是下降到2%。现象告诉我们,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被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有束缚,从而逐渐消退了他独立想象和创造的能力。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告戒我们:教育更多的应该是保护,应该是鼓励,应该是细心呵护,帮助孩子茁壮成长。

  可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很多孩子有创新的意识,却不能有很好的进行创新。这是因为我们的学生普遍都缺乏创新的胆识,作为教师,我们应当信息到对学生加以引导。其实这胆识孩子们本来还是有的,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胆识已经在家长和老师的“紧箍咒”中逐渐消失了。

  小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看见新奇的东西总爱随意的东拼西凑,哪怕是家长花大价钱新买的玩具就是照拆不误啊。要是遇到这样的场面,恐怕很少有大人会为之拍手叫好吧,反倒是时常看到家长让孩子尝点皮肉之苦是有的(这样的事也发生在学校里)。孩子们进了音乐教室就喜欢摆弄教室里的一些教学设备(钢琴等),他们可以从自己胡乱“制造”出来的“音乐”中获得乐趣。在国外,老师可能会用赞赏的眼神鼓励学生的‘胡作非为’,可在我们这,这种举动一旦被老师发现的话,挨顿臭骂是少不了的。为此,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创造的冲动也就随着老师的臭骂声消失待尽了。由此对学生造成的伤害还是浅层的。有极少数教师会以粗暴的态度讥讽、斥责那些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不用意见的学生,从而彻底地摘了学生的“胆”,无情的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看看下面的这个例子,你就会明白了。

  一次,我们和几位同学在一起聊教育业务上的事,其中有个同学给我们讲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在一节音乐公开课上,老师问学生:××××××的节奏模仿了什么动物在奔跑时的声音?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马~~~~”然而其中的一个不和谐声音引起了老师的警觉:“刚才是谁在说‘牛’?”老师大有兴师问罪的意思。这时,一个学生怯生生地站起来说:“是我。”老师气不打一处来:“我看你倒像头牛,不动脑子!”顿时引地教室里满堂哄笑。在笑声中,我那和坐在后排听课的同学隐约听到那学生在低声嘟哝:“笑什么啊,只有马会跑啊?牛急了不也会跑嘛。”听到这,我不禁笑了,我倒不是笑学生,而是笑那位老师。我想问问她有没有听过《西班牙斗牛士》的旋律。

  音乐是一种语言,但它又不是一般意义范围内所指的语言。它所描述的形象通常模糊的,正是这种模糊性,才使音乐给了人们想象的巨大空间。假如我们的老师一定要以自己的理解去统一学生对某种音乐形象的认识,这无疑是打击了学生的自信。我想,上述事例子中的那位学生,以后就算你叫他“胡说八道”他都不敢了。

  看到这,我们应该不难明白,学生的“胆”其实是老师给的。当你要求学生集体讨论某个问题,学生正襟危坐时,默不作声时,你不要去埋怨学生;当学生在探索与创新的过程中遇到困难退却时,你也不要去埋怨学生。我们有责任为他们营造一个‘敢想、敢说、敢做’的氛围。每当孩子们遇到什么困难时,老师应当给予积极的帮助与鼓励,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才能成为勇敢的“雏鹰”。

  三、加强教学计划性、预见性——情感式教学的保障

  要加强课堂教学的计划性和预见性,关键在于备好课,它是发挥教师主动性的重要保证,音乐课的教学不同于文化课的教学,它具有叫大的思维发展空间,伸缩性大,内容的灵活性与课堂的娱乐性、计划性、预见性较难。传统的备课可能只简单地写写上课的基本过程。但当上课后就往往会忽视学生的需要,忽视效果。有效的备课应该强调“备学生”,要求体现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因此我认为,音乐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多花点精力备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预见性:从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兴趣、需要、思维、学习习惯的实际情况出发,预见学生接受教材时的情感与态度,以及不同层次学生可能产生的困难或疑问,以及教师适当的解答。(2)按学生的不同层次,为学生设计不同坡度的内容。(3)注重个性发展。只有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到了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有人说:“人们做不了的事,往往不是由于其缺乏力量和金钱,而是由于缺乏想象和观念。”做其他的事是这样,教学也是如此。只要能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我想孩子们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小学低段音乐情感式教学实践论文】相关文章:

1.小学音乐体验式教学探讨论文

2.浅谈小学低段音乐审美趣味培养

3.游戏点亮低段拼音教学论文

4.中学音乐教学的情感因素论文

5.高校实践教学音乐的论文

6.钢琴教学中音乐情感的培养论文

7.情感表达实践下声乐教学论文

8.音乐浸满式欣赏教学的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