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音乐教育对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效果论文

时间:2020-06-17 19:48:25 音乐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探究音乐教育对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效果论文

  摘要:目的:探究音乐教育对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效果。方法:通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和对学生访谈的方式筛选研究对象, 并通过音乐教育进行干预。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小群体干预, 即观阁小学15名五六年级的小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干预, 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和自我调适。在干预结束后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进行第二次测量。结果: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前测与后测在8个分量表上均有显著差异。结论:音乐教育干预可以有效提升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探究音乐教育对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效果论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 农村; 留守学生; 干预; 效果研究;

  一、引言

  近些年来, 各类人群心理健康问题不断显露, 相当一部分可以溯源至年幼时的留守经历, 这使得人们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倍加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问题, 亲情缺失、沟通困难、监护弱化、教育失衡、儿童健康安全较难保证等诸多问题都是诱发他们心理问题的因素。留守学生就是这一特殊群体中的特殊群体, 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尽管心理健康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也被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但是专业的心理干预仍显苍白无力, 如何最大限度地整合学科教育资源, 促进学科教育中的心理教育功能发挥, 各地各校也开展广泛的研究和尝试, 音乐教育就是其中比较理想和可行的途径之一。本文就尝试对心理健康异常的农村留守学生, 进行音乐教育干预, 通过调查分析, 并与高分参考标准比较, 探析维护心理健康方法, 以期拓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1]。

  二、方法

  (一) 研究对象

  通过对广安市前锋区三所中小学4—9年级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 筛选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学生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得分在56分以上) , 并通过征求访谈, 征求学校、教师和学生同意, 选取观阁小学五六年级共15人作为音乐教育干预对象进行研究[2]。

  (二) 研究方法

  1。 文献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及相关书籍的查阅, 了解已有的相关研究情况, 掌握相关理论依据。

  2。 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及进度安排, 对有关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访谈, 收集资料一手, 并进行加工整理。

  3。 实验法

  对选取的被试进行音乐教育干预的实验研究。

  4。 统计分析方法

  对前后两次测验的统计结果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推导结论。

  (三) 测评工具

  本研究主要使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对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量, 该测验是根据日本学者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修订而成, 包括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组成。内容量表是按照焦虑反应的表现方式和场合来分类的, 包括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

  效度量表用来检验测验结果是否可信。该测验的折半信度为0。91, 结构效度>0。516, 信效度指标良好。是目前国内用得比较广泛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四) 音乐干预措施

  1。 方法

  小群体干预。

  2。 手段

  音乐干预采取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在被试每周进行1次音乐课的基础上, 增加课外音乐活动2次, 每次45分钟左右, 时间为一学期。课外音乐活动主要依托校内的乡村学校少年宫进行, 在探索少年宫音乐项目及活动安排上, 我们将研究组的专业教师、学生自身兴趣爱好、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音乐指导教师的特长等有机结合, 选取音乐欣赏、节奏练习、组建乐团、学生演唱、课堂音乐游戏、课外音乐实践活动等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 同时注重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和喜好合理安排, 因材施教, 帮助他们减轻压力、体验关爱、增强交流、磨练意志、提升信心、获得自我效能感。音乐干预涉及课堂内外, 需要研究组、学校、学生、指导教师等多方积极及时的协调配合, 动态设置目标和创设活动。

  一个学期的音乐教育干预结束后, 再对学生进行测试, 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情况[3]。

  三、结果

  (一) 音乐教育干预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表1 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高分参考标准比较 (干预前)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示p<0。001

  表2 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高分参考标准比较 (干预后)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示p<0。001

  表3 心理健康异常学生音乐教育干预前后测差分比较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示p<0。001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被试的前测心理健康状况与高分标准比较, 在4个分量表上显著高于高分参考标准, 分别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和恐怖倾向, 其中学习焦虑、孤独倾向和恐怖倾向上的差异极显著。

  (二) 音乐干预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被试的后测心理健康状况与高分参考标准比较显示, 学习焦虑因子, 由之前显著高于高分参考标准变为没有显著差异, 但仍然高于标准。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症状、冲动倾向等七个因子及总分上均显著低于高分参考标准, 整体干预效果明显。

  (三) 心理健康异常学生音乐教育干预前后比较

  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 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前测与后测之间有显著差异, 体现在八个因子及总分上, 且均为极显著。

  四、讨论

  对于认知和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的小学生而言, 环境影响十分重要, 尤其是具有主导作用的学校教育。就心理发展特点而言, 小学生的心理具有开放性、可塑性和协调性等特点, 不会伪装、易受环境影响并且积极的行为习惯可以促进积极心理形成。处理心理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不应局限于专业的心理干预, 更应该积极拓宽教育渠道, 音体美教育等都可以成为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或方式[4]。本研究通过尝试小群体音乐教育干预, 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研究表明, 通过干预, 心理异常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及冲动倾向等因子上均有较为明显的改善 (P<0。05) , 但是学习焦虑因子, 干预后仍然存在严重的焦虑状况, 可能与音乐教育涉及的项目活动未能直接助益学习, 甚至个别学生监护人过程中有异议、甚至反对态度, 认为耽搁了时间, 影响了学习。大量研究表明, 音乐教育具有较强的心理保健功能, 通过开设音乐教育课程、创设音乐欣赏环境、组织开展音乐实践活动等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 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各种压力, 引导发泄消极情绪, 促进人际情感交流, 打破自我封闭状态, 提高交往能力、促进人际和谐, 增强意志品质, 提升自我效能等。从研究结果看, 音乐教育干预对提高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较好的效果。这不仅得益于干预过程中的音乐元素, 也与其他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农村留守学生较低层次的缺失性需要如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没有得到基本的满足, 由此会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不适。干预过程中指导老师的关注关爱和耐心指导, 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 良好环境的'创设, 个人能力的展示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需要的缺失。但即将进入青春期的五六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变化较快, 具有不稳定性。因此, 本研究对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评定只能说明是干预时期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同时也未能排除适应、成长等自然发展因素及取悦研究者保护自尊等因素的影响。要想准确把握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还需要持续不断地关注和研究。但是, 从开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角度来看, 多举并措纵深推进素质教育, 主动寻找音乐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 综合多方因素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以此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减少问题行为发生,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是十分有益的。经过对观阁小学15名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农村留守学生为期一个学期的音乐教育干预, 取得了预期效果, 干预对象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 说明音乐教育干预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是有效的, 可以作为学校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韩骥。音乐教育与小学生心理健康[J]。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17 (08) :154—155。

  [2]陈威龙, 陈天刚。音乐教育干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效果研究[J]。智库时代, 2017 (05) :188—190。

  [3]高卫丽。音乐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 2017。

  [4]陈威龙。音乐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J]。黑龙江科学, 2017, 8 (01) :46—47。

【探究音乐教育对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效果论文】相关文章:

1.农村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效果论文

2.志愿者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

3.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探究论文

4.农村留守学生教育策略研究的论文

5.师范音乐教育对农村素质教育的影响论文

6.对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探究论文

7.音乐教育对学生未来工作的影响论文

8.儿科临床用药安全护理干预效果分析论文

9.留守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临床干预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