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学与音乐教育的关系论文

时间:2022-06-01 18:43:53 音乐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心理学与音乐教育的关系论文(精选11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浅谈心理学与音乐教育的关系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浅谈心理学与音乐教育的关系论文(精选11篇)

  浅谈心理学与音乐教育的关系论文 篇1

  摘要:音乐心理属于人大脑中的一种特殊身体机能,将客观的音乐事实通过大脑主观反映出来。音乐心理学对于教育教学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本文首先对音乐心理学进行了概述,其次探讨了音乐心理学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再次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给出了针对性的儿童音乐教学改进策略,最后进行了全文总结。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儿童音乐教育;改进策略

  一、音乐心理学概述

  音乐心理现象是人们在音乐活动中较为熟悉的音乐现象,每个音乐活动参与者都能够获得亲身体验与经历。音乐心理本质及其发展不同于其他心理现象,音乐心理现象依托于人类心理学,属于人类心理不断发展过程中,到特殊阶段的产物,属于一种较为特殊的心理现象。音乐心理基于一般心理现象,在音乐意识产生、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化。音乐心理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在实际的音乐活动与教育中,在大脑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慢慢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音乐意识和心理过程。成长阶段不断的学习与接受的过程,也是音乐心理形成的过程。从婴幼儿时期到成年再到老年,经历了发生、发展与衰退的整个过程。

  二、音乐心理学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

  (一)儿童音乐接受能力的发展

  提升音乐听力是提升儿童音乐接受能力的基础与前提,相对来说是最为重要的部分。部分儿童不能把音唱准,大多数人会从唱的方面找原因,认为是五音不全,其实应该是儿童听觉方面的问题。生理研究表明,12岁之前人的听力能够在合理培养下提升。因此需要在儿童阶段重视对儿童的听力培养,奠定音乐能力发展的基础,儿童音乐听觉能力包括:音乐要素听辨能力、整体音乐形象听辨能力以及内心音乐听觉能力这三个部分。音乐要素听辨能力包括节奏、旋律、和声与音色等。听觉能力需要循序渐进、慢慢培养。对音乐要素的听辨是提升音乐能力的基础。整体音乐形象听辨能力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把握音乐情绪,领悟音乐内涵。这种听辨力需要基于音乐要素听辨能力而发展;二是曲式结构的听辨力。曲式结构是分析音乐层次、条理、章节的关键;三是音乐体裁听辨力。如舞曲、进行曲、交响诗等体裁的听辨。内心音乐听觉能力也叫做内心听觉想象能力,基于此获得音乐体验。儿童音乐教学,需要契合儿童音乐接受的心理特点展开,依托音乐音响,在音乐活动中提升儿童的音乐听力。

  (二)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审美能力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能让人体验美、感受美和创造美,且能愉悦身心。儿童音乐教学主要是培养儿童的音乐欣赏能力,及音响的感受与辨别能力,且深化儿童的情感体验,培养儿童注意力、记忆力和审美能力。

  三、基于儿童心理特点改进音乐教育策略

  (一)践行以人为本,促进儿童自主参与

  儿童音乐教学,应该凸显出儿童的主体地位。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将儿童作为教学的主体,基于儿童的认知水平、身心发展规律,以儿童发展为导向,实施多元化、针对性、开放式的儿童音乐教学模式,以此促进儿童自主参与、发散思维、互动合作,在儿童真正的自主学习实践中,强化学习能力,掌握音乐知识、技能与方法,提升音乐素养。

  (二)结合舞蹈元素,提升儿童学习兴趣

  音乐与舞蹈本是一体,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外在表现形式。若想要儿童更加深刻的学习、领悟音乐,更好的创造音乐,那么可以将音乐与舞蹈结合起来展开综合学习。儿童年龄小,活泼好动,可塑性强,将音乐教学与律动表演结合起来,激发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在创造性表演中,诠释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如此能够提升儿童的学习兴趣,也能强化儿童综合能力。

  (三)运用技术手段,创设丰富教学情境

  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给与教育工作很多便利。音乐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等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音乐的律动和魅力。如《春天在哪里》歌曲的教学,播放繁花似锦的春天幻灯片,及叽叽喳喳鸟语花香的音乐录音,让儿童感受鲜活的生命和真实的春天气息。如此,在置身其间中,儿童加深了对歌曲的感悟。

  (四)培养创造思维,强化儿童音乐素养

  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在感受、体验和创造音乐时,能够激活人的思维,让人在想象和联想中发现美和创造美。音乐心理学理念为,基于儿童的音乐心理发展特点,需要在儿童阶段重视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从这些方面出发:一是培养儿童的创造兴趣。兴趣是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的前提,兴趣不能凭空产生,需要依托一定的环境、内容而产生。由此需要基于儿童音乐心理特点,营造和谐的环境,组织趣味活动,给与儿童创造的时间与空间,让儿童在兴趣导向下,思维自由发散,获得创造成功的愉悦感。二是强化儿童创造性思维。需要将儿童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还需要重视对儿童直觉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思维的培养,运用开放式、活动式、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促进儿童个性发展,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三是创造性表现力的培养。儿童创造力培养以后,还需要儿童能够将其表现出来,如此才能体现出创造性的作用。音乐新课标中也重点提出了“表现”这一项内容,在音乐表现中凸显出儿童的创造性。包括这些内容:创造意识、独特个性、合作能力、知识基础、协调能力等。知识与技能是创造性表现能力提升的基础,如此需要引导儿童重视知识与技能学习,加大力度培养儿童创造性。

  四、结语

  结合文章叙述了解到,音乐心理是后天形成的,且可以培养。儿童音乐教学中,需要基于儿童音乐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采取科学、合理的音乐教育策略,通过融入多学科元素,践行以儿童为本,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重视对儿童创造性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以此在音乐教育中,真正实现感染人、培养人和塑造人的目标,实现音乐教育价值的最大化,为儿童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蒋伟伟.浅述音乐心理学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6).

  [2]侯丽.音乐心理学在音乐学研究中的作用[J].文艺生活,2015,(06).

  [3]周星雨.试析音乐心理学在音乐学研究中的作用[J].音乐时空,2015,(05).

  浅谈心理学与音乐教育的关系论文 篇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教育理念与经济发展同步革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高,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在高校教育过程中,音乐教育占据重要地位,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关系到学生审美能力、文化涵养乃至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实现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方面。本文从不同方面入手,阐述音乐教育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关键词:音乐教育;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随着人本教育理念日渐深入,高校教学目标有了质的变革,逐渐向学生专业和心理素养同步提升方面转变。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谈论的热门话题,是高校生存发展道路上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在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音乐教育起到关键性作用。高校要多层次强化音乐教育,巧妙融入学生专业课程教学中,在陶冶情操中有效缓解学生压力,实时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落实人本教育理念。

  一、音乐教育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明确自我意识,调节自身情绪

  随着社会环境日渐复杂化,高校学生日渐发现“理想我”“现实我”之间较大的差距,常会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主体我”“客体我”便会对立冲突,无法全面、客观评价自身优缺点,过分自信或者过分贬低自己,长此下去,极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在音乐教育作用下,高校围绕新时期人才培养理念,以专业学生为导向,开展不同形式的音乐实践活动,引领专业学生不断参与其中,在感知、品味音乐作品中进行相关实践,全方位深入了解自我,正确看待自身优缺点。在此过程中,音乐教育有利于学生深层次客观看待自身对人与事的看法、感受,包括自身能力以及素养,日渐形成稳定的自我意识,随时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正视自身优缺点过程中不断完善并提升自我。在稳定自我意识作用下,学生能够合理调整自身心理状态,对自身行为进行正确判断或者预测,对自己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更好地培养自身能力与素养,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音乐是人表达自身各类情感的有效渠道,人可以借助旋律、歌词等表达自身的愁苦、快乐。在音乐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自身情感寄托到聆听歌词、演奏乐曲等中,有效“表达、宣泄、控制”自身情绪。也就是说,音乐教育能够在语言、非语言两大形式作用下,对学生进行精神洗礼,有效提高各层次学生情绪控制能力,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会合理调整自我情绪,免受负面情绪影响。

  2.人际交往能力与智能水平提高

  在判断个体任务是否完成方面,人际交往能力是一大重要标准,也是个体进行一系列正常活动的必要前提,人际交往能力是当下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乐曲的产生大都不是由个人完成的,而音乐实践活动大都属于团队集体活动。在音乐实践中,个人需要不断和他人沟通、配合、协作等。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在和他人沟通、交流中学会处理与他人乃至集体的关系,不断融入集体中,掌握与人交流的重要技巧技能,和人进行多层次交流,避免出现孤僻、逃避等心理,可以在无形中有效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也为心理素质的提高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音乐教育可以向学生传递多方面的知识。例如,乐理、历史、人文地理,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深层次完善学生已构建的知识结构体系。音乐教育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教师在鉴赏音乐作品中巧用音乐乃至学科知识,有效培养音乐鉴赏能力,借助自身已有的知识乃至情感体验,进行合理“想象、联想、创造”,深层次理解音乐作品内涵,实时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音乐教育可以让学生在不断感知外界事物中,合理而迅速地调整肢体并呈现相关的反应动作,有效培养反应协调能力,也能不断发散并活跃学生思维,在多样化音乐情景氛围中智能水平得以顺利提高,在培养各种能力中拥有健康的心理,确保心理健康发展。

  3.培养良好个性,塑造健全人格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不可避免会遇到挫折、失败,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耐挫能力,能够正视挫折与困难。音乐课程内容以及实践都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音乐教育可以让学生对自身个性特征、心理特征有正确的认识,可以有效引导并激励各层次学生,不断规范自身行为,有效培养良好的个性。大学阶段是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黄金时期,这也是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的关键性内容。这两个层面的教育是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的关键性任务。心理健康教育属于道德教育组成要素之一,学生道德认识、道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都和心理学有着某种必然联系,音乐教育在其中起到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音乐教育可以不断丰富各层次学生内心情感,促使学生在多样化的音乐实践中能够积极、客观面对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在音乐熏陶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培养音乐素养中有效提高心理素质,更好地塑造人格,成为新时期所需的高水平专业人才,更好地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实现自我价值。

  二、促进高校音乐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路径

  1.更新音乐教育理念和目标,优化音乐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体系

  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高校要正确看待音乐教育,紧随时代发展步伐,更新音乐教育理念,将“以人为本”理念落到实处,明确音乐素质教育目标,促使音乐教育理念、目标二者相互作用,深化日常音乐教育各环节,更好地发挥音乐教育作用。在此过程中,高校要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角度入手,优化音乐课程教学体系,将学科知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巧妙融入音乐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同时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恰当处理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确保身心健康发展。高校要根据专业学生出现的各类心理健康问题,优化已构建的音乐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体系,有效进行音乐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以及实践教学,在高效的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落实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教育理念以及目标。

  2.理论与实践结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音乐教师需要根据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转变音乐教育方法,将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结合,借助多样化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准确把握音乐理论知识,在鉴赏、诠释音乐作品中内化音乐理论知识,在获取情感体验中学会调节自我情绪、正确认识自我、培养良好个性等。在此过程中,音乐教师要将分层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巧妙融入音乐教学各环节中,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动态呈现音乐理论知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并理解音乐作品以及相关的影视作品内涵,运用音乐理论知识,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音乐教育具体情况,借助音乐教育实践,定期开展不同形式的音乐实践活动,将音乐课堂内外完美融合,引领学生尝试参加音乐个人比赛、团体比赛,让学生在多样化音乐互动中培养良好的品质。音乐教师要根据各层次学生音乐实践情况,加强层次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以音乐教育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其在理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中,更好地了解自身心理健康状况,正视自身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各类音乐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不同方面实践中塑造健全人格,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发展。

  3.注重校园音乐教育建设,科学开展校园音乐活动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高校要根据音乐教育、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二者关系,结合新时期各类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注重校园音乐教育建设,将音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音乐教育氛围,在心理健康教育基础上更好地开展音乐实践,提升各方面能力与素养中塑造健全人格。高校要在校园音乐教育建设中开展不同形式的校园音乐活动,如文化节活动、艺术节活动等,引导专业各层次学生参与其中,在音乐演奏、舞蹈等中不断感受音乐独特魅力,在个人、集体音乐实践中形成更优秀的品质,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此过程中,高校要根据专业学生在音乐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优化校园音乐实践环节,便于学生在音乐艺术氛围中有效提升文化艺术素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教育体系中,高校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组成要素,对我国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不利于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和身心健康成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要准确把握音乐教育、学生心理健康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多样化可行的方法,优化音乐教育环节,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育人作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此,同步提升学生的音乐和心理素质,更好地实现全面发展,培养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满足社会行业领域对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箐,缪伟.音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现途径研究[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

  [2]高衡.刍议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

  [3]范尧,唐珊,周建雄,等.大学生音乐态度行为对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5

  [4]谭卉,刘峻峰.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研究(中旬-双),2015

  [5]焦丽梅.试论音乐疗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6]范尧,雷迅,唐珊,等.医学生音乐喜好与正性情绪、主观幸福感及生活满意度的关系[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8

  [7]王美玲.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8]张媛霞,孙建海.试谈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北方音乐,2014

  浅谈心理学与音乐教育的关系论文 篇3

  【摘要】在音乐学专业学生课外音乐的教育中,音乐心理学是不可或缺的。为了表明在未来的音乐教学中,教师有必要了解一些音乐心理学的知识的重要性,笔者结合了自己在实践中的教学经验,音乐心理学的逐渐普及对音乐教学事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课外音乐教育;重要性

  音乐的起源有着很悠久历史,据相关的资料显示,人类语言初具雏形的时候音乐就形成了。有《乐记》中说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在某种意义上,音乐承载了中华华夏五千年的文明。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音乐所带来的其他的功效被逐渐发掘出来,并不断被重视。在当今社会,音乐不单单是作为一项艺术,而更是被用来治疗心理疾病。所以就诞生了现在的音乐心理学。音乐心理学主要是运用心理学和结合其它相关联的学科(类似生物学、人类学、神经学科等)的教学方式,通过不断探究狭义和广义的音乐氛围中人们的感情、认知等心理活动的不断变化,来研究音乐和人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带来的影响,并且运用相关的知识来调控或者预测人们的音乐活动。

  一、音乐心理学与音乐美学,心理学的关系

  音乐心理学是心理学和音乐美学相互结合的科目,因此,要完善和发展音乐心理学,心理学和音乐美学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音乐心理学采取实验心理学的授课方式,与此同时结合音乐美学的理论基础,从而成为了音乐学中重要的一个部分。作者以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很清楚的领悟到,如果不掌握一定的音乐心理学知识,在对以后的实际社会工作或者对自己将来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音乐是一种精神的产物,但是从客观上说,音乐的合成材料声音是一种很普通的物理现象,对于人来说,接受声音的过程是一种生理上的自然反应,在人类不断的前进和自然科学不断完善的今天,我们的音乐审美水平也在不断地完善。在目前的师范类院校的音乐教学中,音乐学专业的高年级学生中,音乐教育学和音乐心理学是其专业的必修课,有过一定的专业水平的老师或者同学都了解,音乐的美育功能是由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和认识功能三个部分相结合形成的。这三种功能能否发挥其应该有的作用取决于人们对音乐的重视度和认识程度。在我们意识到音乐能够成为传递信息的信号的时候,它的结构和形式的内容就变成了一种媒介,帮助我们传递感情和信号。人们对于不同的音乐刺激有不同的反应,但是不可否认音乐所传递的信息对于人类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音乐心理学在课外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在课外音乐教育中,音乐心理学有着很广泛的运用。在本篇文章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阐述掌握音乐心理学对于缓解弱势群体的音乐教育的空白及重塑其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

  春季,笔者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在重庆多所中学校进行了短期音乐教学的支教工作。在逐渐深入的时间里,笔者与打工子弟们进行沟通交流,慢慢的了解他们的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内容,观察和分析他们学习音乐的过程。作为西部开发的中心、蓬勃发展后起的新兴直辖市,因建设发展需要的契机,近十年涌入了几近常住人口一倍的外务人员。笔者采取发放问卷调查的形式以及随机采访的方式来较为深入地认识了外来务工子女对音乐接受教育的现状。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不同年龄的孩子对音乐的接受能力不同,这与他们所受的教育的程度是密切相关的。在调查中,8~11岁的孩子已经初步具有欣赏音乐的能力,并能够通过模仿以及亲身体验,开始音乐的学习。在这些孩子之中,他们练习歌曲时有一定的意识,通过自己的想象,根据老师所描绘的那样,能都很快的领悟和理解音乐的基本内涵。而相对于他们的父辈而言,由于父辈的原因,使得这些孩子在家庭背景,社会环境以及经济条件与城市里的孩子有所差异,父辈也没有机会去接触这些很正统的音乐教育。但是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心智还未成熟,心理素质不过硬。家庭环境和社会背景的不同,个性的发展及其心理素质的发展也是良莠不齐的。作为一群特殊的群体,在外务工子女所处的环境造就了他们与城里孩子不一样的性格,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的挫折也注定与城市里的孩子不同。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曾经提到过打工子弟心理自卑的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贫富差距。在作者半年对的指教时间里,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音乐教育活动,总结出以下结论:音乐教育要配合音乐的心理治愈功能,两者综合进行会得到更好地教学效果。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在外务工子女的可塑性很好,如果辅以良好的指导,会更有发展的前景。从根本上来说,打工子女在心理上与城市的孩子相比,他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更加单纯与简单,但是骨子里有一股自卑感。这些问题需要得到解决就必须依靠政府教育部门,将音乐心理学的知识充分运用其中,这样可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三、音乐心理学的前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心理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当今全国范围内已掀起关注重视音乐心理教育学的热潮。对于在校的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尤其是师范生来说,音乐心理学的掌握已经不可或缺。中国的音乐心理学是在西方音乐的基础上发展和逐渐形成的。我们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其实音乐的本身没有传达情感的信息,它间接地表达感情,音乐的美是一种语言无法诉说的美,是一种精神领悟和肉体感知同时并取的美。音乐的美是客观性的,它的最基本要素是音调,它的灵魂就是优美的节奏,有了节奏律动,音乐才有了灵魂。将音乐心理贯穿于音乐教学中,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这是音乐心理学目前发展最有亮点的前景之一。所以,目前在本科生阶段开设和接触音乐心理学对于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音乐与其他的艺术形式不同,音乐更需要人类真实情感的交流和灵魂与灵魂的碰撞。如果充分认识到音乐心理学的重要性并好好地利用,对于推动社会人文文化的进步,以及实现自我人生的价值都有着关键的意义。我们都知道,教育为社会提供创新性人才,背负着历史性的重要使命,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心理学教育。

  参考文献

  [1]田丛丛;浅述音乐心理学在课外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J];潍坊学院学报

  [2]祁欣;音乐心理学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研究与应用[J];长春大学学报

  [3]马达: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4]许冰;埃德温·戈登;音乐教学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浅谈心理学与音乐教育的关系论文 篇4

  摘 要:音乐心理是人类对客观音乐现实的反映,音乐心理活动又能调节人的音乐行为。声乐既是表演的艺术,也是情感艺术,在声乐演唱中,调控好自身的心理因素,才能使歌曲的表达更准确,演唱的效果更完美。

  关键词:声乐演唱;音乐心理;情感;研究探析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学的研究。然而在声乐演唱当中,我们则可以有效的将心理学理论适当的加以其中运用,将演唱水平进一步加以全面提高。在复杂的表演心理活动当中,声乐演唱是一项综合的心里活动,而临场心理学则是极其重要,演唱人员需要全方面的进行有力控制和有效的得以掌握。【1】针对演唱人员的心理活动特点需要进一步的.给予了解,这样不仅可以将音乐的表现力进行全方位的增加提高,而且还能够将音乐的感染力进行有力的增强。演唱人员在声乐演唱当中必须要具备高超的演唱技巧,以及还需要过硬的心理素质,而且还需要演唱人员具有较强的心里调控过能力,这样在成为优秀演唱者的学习道路上,就显得更加容易。

  一、声乐演唱与心理学关系

  音乐心理是由音乐而产生的对人的心理活动影响的总和。人类心理的成长除了有其客观规律性,还需要音乐等各种文化因素的滋养。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音乐通过对人的感染,使人们的思想、感情、意识和谐统一,对个性心理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声乐演唱是人的呼吸器官、语言器官与表演器官等生理动作的巧妙结合。人们的任何行为都会受到心理意识的支配。在声乐学习中,教师的技能信息通过传入神经传送给大脑,大脑再通过传出神经给肌肉发布指令,将大脑的意志实施。演唱与发声的动作机能,就是通过生理事实而引发的心理反应,而心理反应又影响或指导着生理动作。因此,通过意识和意志才能实现动作。

  所以,我们不仅只是单一的重视演唱技巧以及技能,而且针对演唱人员的心理研究,也显得极其重要。

  二、音乐心理学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声乐演唱不管是在技巧方面,还是在表演上都具有着极其复杂的心里活动,演唱人员必须要具有极好的心里素质。在舞台上进行演唱的时候,台下听众表现出热烈的反应时候,演唱者在此时也深深的受到感染,那么在表演的过程当中就会出现意料之外的效果,这些都可以归结于灵感激情火花的迸发。所以,优秀的演唱人员,不仅需要具备高超的演唱技巧,而且还需要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以及强大的心理素质。

  三、培养良好的声乐演唱心理

  若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表演者,不仅仅是需要具有扎实的演唱功底以及娴熟的演唱技能,而且对于演唱者而言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演唱心里素质,这样对于音乐作品才能够更好的通过演唱技能进行完整的表达。但是在实际情况当中通常会演唱者会有怯场以及紧张的情绪,进而对于演唱水平发挥就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在实践的学习过程当中就必须要重视演唱人员的心理,进一步加以全面培养。

  想要将演唱者的心理素质更好的加以培养,就应当过多的参加实践活动,要敢于站在舞台上面面对观众,在演出的过程当中要坦然大方的面对台下的观众,将自己内心里面胆怯紧张的心理尽心有效的排除,在后期的学习成长过程当中努力的成为活泼开朗以及坚强自信的人。【3】演唱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自身演唱方面的实际能力进行选择歌曲,所以演唱人员一定不能够选择那些自己无法成功演唱的歌曲。在选择自己演唱的作品之后,演唱人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了解歌曲作品,全身心的投入到作品当中,在演唱过程中或者在实际生活中要善于发现自己声音的甜美,要将自己的风采充分的进行展示。

  在声乐的演唱过程当中,由于演唱者心里紧张,而且通常会有怯场的现象出现,由此就造成演唱人员出现声音跑调和音准失常,这样就导致演唱效果大失水准等。其实演唱人员在演唱的过程当中,出现失误都是难以有效的避免的,当遇到这些突发状况的时候,就需要演唱人员及时的进行自我状态调整,不能够出现慌张的心理,要表现的镇定自若将歌曲进行继续演唱,需要保证整个演唱过程流畅与完整,不能够在出现小失误的时候就停止演唱,这样将会引起整个演唱的失败,更加的无法进行弥补。声乐演唱人员在进行演唱之前,需要将自己的心态以及情绪进行有利的调整,更好的展现自己演唱的技巧,如此一来演唱者在舞台上进行声情并茂的演唱,这样才能够完美的达到音乐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 王晓玲. 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声乐学习与实践中的作用[J]. 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0(08)

  [2] 王颢,龚悦晗. 中得心源外师造化——浅谈声乐演唱者的综合素质[J]. 美与时代(下半月). 2008(05)

  [3] 张芦菲. 浅谈歌唱心理素质在声乐教学及表演中的作用[J].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4)

  浅谈心理学与音乐教育的关系论文 篇5

  摘要:目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学生的学习质量普遍提高,学校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越来越重视,过去被忽略了的“副科”教育,也重新被重视起来,特别是新课改以后,引入了很多教学手段和方法,例如在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在音乐教学中实现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更加强健的体魄投入到文化课的学习中。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音乐课堂;积极性

  过去,很多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导致学生不能全面发展。尤其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几乎没有交流,音乐课的教学大多数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课程安排,这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只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被动,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必须打破,否则只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打击,不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激情。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以后,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文化课的兴趣。

  一、音乐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对心理学的提升,是一种创新。在心理学领域,积极心理学是一场新兴的革命,是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主要从积极角度更加深刻地研究传统心理学所研究的东西。积极心理学采用更为科学的方法和原则来研究人们的幸福指数,引导人们对事物产生积极心理,研究人们积极的心理品质,从而使人类的发展和生活变得更加的和谐与健康。

  (二)音乐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意义

  音乐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可以使学生们意识到音乐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乐趣,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互动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通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的教学模式,开展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由过去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变为成长式教育,在音乐课中从积极的角度进行教学并且不断了解学生的想法,这不仅是一个教学创新的尝试,也一个给学生们提供了综合发挥、表现自我的平台。

  (三)音乐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

  1.加强和巩固专业基础知识在以往音乐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牢固,甚至有的学生学了就忘。现在,通过在音乐课堂中引入积极心理学,学生能够从积极的教学模式中学习音乐,从而加强和巩固了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

  2.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过去的音乐课程学习是比较单一的;现在,音乐课堂中引入积极心理学,使学生能够从积极的教学模式中学习音乐,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能够更为轻松有效地将所学的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从而得以全面发展。

  3.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音乐课总是给人一种枯燥乏味而且显得繁琐的感觉;但是,音乐课堂中引入积极心理学,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课程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充满兴趣,从而对音乐学习产生热爱之情。

  二、音乐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

  (一)通过运用积极心理学,学生的潜力得到开发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以积极的方式解决传统心理学所研究内容的学科。因此,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同样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改变过去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通过运用积极心理学,学生的潜力得到开发,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例如,通过合唱的方式能够带动其他不喜欢音乐的学生一起学习音乐,这就体现了学生们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合唱的方式开发学生的组织能力等,用这样积极的心理学方法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开发,同时保持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二)通过运用积极心理学,学生的互动意识得到培养

  过去,由于学生在学习音乐的时候,比较单一,就局限于鉴赏课本上的音乐,脱离了课本就对音乐学习无从下手,何况随手对一首音乐进行简单的鉴赏和分析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积极心理学,让学生将课程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课堂上模拟生活情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例如,生活中有些音乐是男女对唱型的,因此,在学习这类内容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A和学生B进行对唱,来达到通过积极心理学开展音乐教学的目的。又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积极组织兴趣小组,学生凭借爱好组成音乐小组、歌词小组、乐器小组等,以相互合作学习的模式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通过运用积极心理学,学生的课堂得以活跃

  过去的教学模式大多都是由教师主导整个课堂的,学生和教师之间没有什么交流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真正得到锻炼,甚至习惯了被动的学习模式以后就很难再学会独立思考了,也会因此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己动脑思考后与教师互动,从而在课堂上能够积极配合教师,踊跃回答问题。另外,积极心理学使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发言以外,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三、结语

  音乐课是一个没有界限的学科,它所包含的内容和涉及的领域是非常广泛的,因此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不能墨守成规。通过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引入积极心理学,学生们的潜力得以开发,其互动意识和积极性也都得到提高。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引入积极心理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己的空间和平台。

  参考文献

  [1]梁虹.从内化感知到外化呈现———音乐认知心理学视阈下的钢琴即兴伴奏教学[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7,36(2).

  [2]韦佳佳.心理学与音乐教学的融合探究——评《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J].中国教育学刊,2017(5).

  [3]史影.基于人本主义教学观的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内容与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4]余小俊.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模式的反思———由音乐心理学课引发的思索[J].中华少年,2016(25).

  浅谈心理学与音乐教育的关系论文 篇6

  摘要:在开展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揣摩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教学活动做出调整。在如今的钢琴教学工作中,教师非常注重对学生弹琴指法技术方面的指导和练习,却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把握得不够准确,导致传统教学活动中的“一言堂”等“填鸭式”教学方式出现在音乐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钢琴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效果,设置梯度教学,采用激趣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获得教学成绩的提高。本文根据钢琴教学活动中的具体特点展开讨论,提出几点有利于音乐心理学教学工作开展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音乐 钢琴

  音乐心理学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按照理论建设的具体方法,钻研提高音乐教学效果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坚持“先易后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先从教学活动中感受到学习钢琴音乐的节奏感和旋律美,从而激发自身对音乐的兴趣,更好地配合教师具体开展钢琴教学活动。

  一、重视钢琴教学活动中的音乐心理学应用的意义

  钢琴音乐能够表达出作者的个性特征,学生从钢琴乐理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培养独特的气质,通过认知风格的学习和自我概念的领悟,培养热爱钢琴艺术的艺术素养。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学生学习钢琴知识的心理变化过程出发,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从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角度出发,从认知过程入手,结合学生对钢琴乐理的感知、记忆和情景想象,确定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对学生个性心理特征进行精准把握的过程中,需要挖掘学生的最大学习潜能,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表扬。

  二、开展钢琴教学中音乐心理学运用的措施

  1.先易后难,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坚持“以人为本”,教师应该从钢琴教学活动中的基础知识教学开始,从钢琴表演中主和弦五音旋律位置开始,向学生详细介绍正和旋连接的方法,然后,对七和弦的概念进行简单介绍,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音乐基本原理和钢琴艺术的魅力。如果发现学生对钢琴知识学习中部分章节的领悟比较透彻,对于学生的这些特殊能力,教师应该积极发现,并且鼓励学生对自己擅长的学习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发挥自己的长处,以丰富自己的钢琴学习活动。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C、G自然大调之间的区别,了解和声小调主和弦五音旋律位置开始的正和弦连接的规律。

  2.音乐心理学帮助因材施教对于部分有学习天赋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深入指导,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十六分音符、十六分休止符在以四分音符为一排条件下的常见节奏进行介绍。在学生学习十六分音符时,根据十六分休止符在以八分音符为一拍的条件下形成的常见节奏,采用互联网教学手段,经常性地向学生播放具有代表性的指法弹奏方法介绍的音频文件。钢琴音乐课程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工作时,一定要重视挖掘学生自身的音乐潜能,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手段,开展音乐课程教育教学工作,比如,可以结合多媒体课程教学的手段,还可以尝试用比较流行的手机音乐APP进行教学,重视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多媒体音乐鉴赏课之前,教师应该重视课程设计方面的推进工作。在每一节音乐课开始之前,应该对本节课的基础音乐知识教学时间和名家名曲鉴赏的时间进行合理有效的安排。然后,将音乐鉴赏的实际操作和内容讲解控制在一定比例以内。从而保障整堂课既不显得过于枯燥,又不显得过于松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钢琴指法教学、认识乐谱和掌握旋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预期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教师应该通过认知构造重建与改组,强化学生钢琴基础操作方法的变式联系,努力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阐明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消除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抵触情绪,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理解。

  参考文献

  [1]童师柳.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师钢琴教学模式探讨[J].艺术百家,2008,24(2):200-203.

  [2]来水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课程建设研究[J].艺术百家,2011,27(3):260-262.

  [3]王晓坤.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高师音教专业钢琴教学改革[J].中国音乐学,2004,(3):101-102.

  浅谈心理学与音乐教育的关系论文 篇7

  【摘要】音乐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无论是在你痛苦、失落时,还是在你开心、激动时,音乐都是最好的陪伴。音乐影响着人们,也改变着人们。它不仅能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而且也改变着人们的性格、态度,甚至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进程。

  【关键词】音乐;审美欣赏;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是最具年轻、有活力的一族,是一个看似轻松却承担着巨大压力的群体。这些压力来自学业、生活、家庭、感情以及就业等方方面面。近年来,因大学生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现象逐步攀升,自杀、凶杀等不良事件屡见不鲜,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在不断的警示我们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告急,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不良心理现状

  1.1情绪控制、抗挫能力差。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活在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生活环境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上基本都是一帆风顺,几乎没有受一点委屈和苦难。这就使得他们缺乏独立自主、经受挫折及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1]。上大学后,有的学生要远离父母,独自学习和生活,没有了父母的庇护,一旦遇到什么困难,他们就开始产生负面情绪,加上就业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对前途十分迷茫,遇到挫折便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甚至情绪失控,做出过激行为。

  1.2人际交往能力差。上面提到目前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独处时间较多,步入大学后要面对新的同学和新的环境,他们难以适应。加上在与人交往中缺乏技巧,便产生交往恐惧,对人自私、冷漠。另外,由于大学大多是开放的校园,大学生身心基本偏向成熟,他们有的开始谈恋爱,但是往往会在恋爱、性方面出现心理与行为的偏差,一些学生难以把握住自己,一旦出现问题便走向极端。

  1.3自我认知能力差。所有大学生步入大学生活前都觉得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轻松惬意的,但现实与理想总有一定的差距[2]。进入大学后,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转变,加上受学业、社会经验、人际交往、感情及就业等方面压力的影响,导致有的大学生由于压力过大而承受力低下,便逃避现实,沉浸在自己的理想世界中,或依赖互联网等虚拟世界,通过玩乐、放纵麻痹自己的心灵,发泄对现实的不满,久而久之出现消沉、颓废、苦闷、抑郁等不良心态,甚至滋生自杀倾向等严重心理问题。

  二、音乐审美欣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1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的能力。音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在所有艺术形式中,音乐最能拨人心弦、最擅长抒发情感,并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音乐是人抒发情感、寄托情感的艺术语言。音乐家在创作音乐时,充分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他们将音乐美分为六类,分别是:优美、壮美、欢乐美、悲剧美、崇高美和喜剧美。学生通过音乐欣赏,能唤起内心深处的美好,并从中获得精神和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获得美的感受。

  2.2调节不良情绪。人有悲欢离合,也有喜怒哀乐。音乐也是如此,有的音乐轻快欢乐,有的音乐悲伤万分,有的音乐鼓舞人心,有的音乐催人泪下。不同的场景下创作出不同的音乐,不同的心理下也要聆听不同的音乐,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并调节人的不良情绪。大学生由于受各种因素及压力的影响,难免会有不良的情绪。当忧郁、烦闷时,可以聆听《彩云追月》、《金蛇狂舞》等清新、明快的乐曲;当自卑、情绪低落时,可以聆听军歌、进行曲等具有号召力和鼓动性的音乐,从而激发学生们的斗志,让他们找到自信,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2.3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大学时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受不良风气及不良诱惑的影响,当代很多大学生对感情观以及思想观存在一定的误区,不能理性的对待情感。通过音乐审美欣赏,学生们能在音乐家谱写的音符及乐曲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并产生共鸣,有效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

  三、结语

  大学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关系着他们的成长和祖国未来的发展。音乐不仅能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而且也改变着人们的性格、态度,甚至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进程。因此,教师在大学教学中要擅于应用音乐欣赏,从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

  参考文献

  [1]孔杰.音乐审美欣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J].音乐时空,2015,08:183.

  [2]朱燕聪.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J].音乐时空,2014,09:115-116.

  浅谈心理学与音乐教育的关系论文 篇8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音乐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作了明确表述。鉴于音乐的心理治疗功能和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现状,文章主要探讨学校音乐教育的又一重要作用——中学生音乐心理辅导。通过对当代中学生心理特点及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结合音乐治疗理论,积极开展中学生“音乐心理辅导”,并将其融入到学校教育中,达到增进中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

  关键词:音乐教育 音乐治疗 音乐心理辅导 身心健康

  进入新世纪,规模空前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展开了,其中也确立了《音乐教育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教育价值,并对音乐教育提出了总体要求。第一,从知识和技能方面看,要求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第二,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看,要求培养中学生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愿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音乐教育的这两大目标从宏观上确立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和课程建设的方向,从微观上明确了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学的指导思想,这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

  然而,学校教育中音乐的作用绝不仅仅局限于上述两点。我们还可以认真学习和研究心理咨询技术中的“音乐治疗”理论,借助于音乐治疗的特殊技巧,以“音乐心理辅导”的方式融入于学校教育当中,进一步结合心理学和音乐的相关知识,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从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中选取风格各异、以陶冶人的情感为主要特征的音乐作品,帮助学生缓解他们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压力和烦恼。

  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时期。就学习方面而言,中学生在这一时期所承担的压力是比较大的。从初中起始的题海遨游,中考阶段的一二三模考,高考前期的练兵备战,到某一个时间段里有可能出现的摸底考试、快慢分班等诸多容易产生心理压力的阶段和过程。其次,还有每个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和接踵而来的班级、年级排名所带来的压力。成绩优异的学生总是费尽力气地使自己的成绩保持在班级排名的前列,学习一般或较差一些的学生又会担心考试后自己的班级排名没有进步。久而久之,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产生了焦虑和忧郁的情绪,少数学生又会对考试产生莫名的恐惧感,而毕业班学生的类似情况则更为突出。一些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觉得自己身心疲惫的学生人数竟占到被调查人数的一半以上,而每晚能保证充足睡眠的学生少之又少,部分学生会有程度不同的失眠困扰。

  综上所述,中学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有焦虑、忧郁、身心疲惫和由于学习压力过大而产生的失眠。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方式,一般是通过与学生聊天谈心让他们放松心情,或让学生参加必要的体育活动等来缓解学习所带来的压力。但是,我们也不妨体验一下音乐——以音乐心理辅导的方式为学生减压,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查阅“音乐治疗”资料和相关理疗案例可以发现,一些我们熟悉或偶有聆听的音乐作品正在越来越多地显现着它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和价值——音乐治疗。

  学校开展以音乐理疗方式为媒介,以增进心理健康为目的的中学生音乐心理辅导是中学音乐教育的一个新领域。此举,对于缓解学生压力,抚慰学生情绪,完善学生性格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音乐心理辅导又可以使学校音乐教学课堂内容得以丰富、延伸,使音乐教育成果得到进一步扩大。因此,深入学习心理咨询技术中的“音乐治疗”理论,积极探讨和开展中学生“音乐心理辅导”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开展音乐心理辅导,教师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素质,包括:音乐学科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如果要很好地发挥音乐心理辅导的功能作用,教师还应具备以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积极和其他学校教学主管部门通过以下途径共同构建中学生音乐心理辅导教程。

  在学校音乐心理辅导实践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教师应遵循理论到实践,实践完善理论的原则,积极探索音乐心理辅导知识,着力提升音乐心理辅导技能和辅导实践水平,完善音乐心理辅导实践性教学条件的建设,防止将音乐心理辅导流于形式,成为有其名、无其实的口号性的一阵风。

  其次,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周末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指导学生创建形式多样的音乐艺术团队,定期开展以音乐为主题的班会或交流会等,引导学生就音乐与音乐的心理辅导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求得认同。以使更多的学生喜欢起音乐来,让他们真正理解并乐于体验音乐,体验音乐心理辅导,逐步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学校音乐心理辅导的基础和氛围。

  总之,“音乐治疗”这一方法在心理咨询中已经广泛运用,但运用于中学生的音乐心理辅导还比较少见。而把它和音乐教育结合起来,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就更少,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来讲,将这种方法应用于中学音乐教育之中是可行的,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高天。音乐治疗导论[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

  [4]张开军。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设计——新课程教学活动设计丛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

  [5]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浅谈心理学与音乐教育的关系论文 篇9

  内容摘要:心理能量是人格能量系统中的基础,能量的均衡与否直接影响到个体人格的心理健康。音乐欣赏教学的听觉性、联想和想象性、情感性特征对人格中心理能量的和谐运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认识音乐欣赏教学的这一独特功能,将有利于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人格心理的关注,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 心理能量 人格健康

  长期以来,音乐工作者们较为深入地探讨了音乐欣赏教学在美育、德育、智育等方面所具有的功能及价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音乐欣赏教学与人的心理方面的探讨,也随着社会各行业、各阶层的人们的音乐欣赏实践活动的日益增多而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社会音乐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出,人们已意识到了音乐欣赏与人的心理有密切的联系。如,在大型商场选择一定的背景音乐来适应顾客的心理,从而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等。音乐对人的心理的作用,在社会生活中已被大多数人所认识。而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各大中小学生面对的压力与日俱增的情况下,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也日益增多,其中人格问题尤为突出。因而,音乐欣赏教学应密切联系学生的心理实际更好地发挥它的教育价值和功能。探讨音乐欣赏教学对学生的人格心理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本文中,笔者尝试着对音乐欣赏教学与人格中的心理能量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一个动态的能量系统,这个系统的运动、变化、发展需要能量,这个能量不是外部加与的,而是来自人格系统的内部。驱使、操纵人格系统的能就叫做心理能。心理能量是人格的基础,是影响人格的整个动力系统能否均衡协调发展之所在。个体中的心理能量经常因内部或者外界的影响而受到压抑或者受到阻碍,此时,人格中的心理能量如果不通过能量发泄、能量移置等来使之通畅,个体的人格心理将会表现为不健全,严重的甚至会有精神失常等现象。

  首先,音乐欣赏教学以音响的形式作用于人格中的心理能量。教学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各种音响结构的音乐:从地域角度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所呈现的音响结构样式可谓多姿多彩;从历史角度看,以欧洲音乐的发展为例,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再到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等等表现音乐音响结构发展与变化的音响样式也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探究音乐音响产生的根源,与人的心理能量密切相关。奥地利著名的音乐学家库尔特认为,在人类的最深层是无意识状态,作为人类本能欲望的非理性意志,正是潜藏在这种深层的无意识中。这是一种潜在的、不稳定的处于运动状态的东西,它时刻要求发泄和寻找释放的途径,以达到内在的平衡。音乐实际上是人的这种内在的张力向音响的转化。由此可见,在人们探究音乐的本质时,有人认为音乐本身就是创作者心理能量为寻找发泄途径而以音响的形式外化的结果。

  音乐欣赏教学的形式以听赏为主要特征,这一特点使它对人格中心理能量的影响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从有关学生欣赏音乐的心理调查资料显示中,我们可见相当比例的学生对音乐能解除或减缓紧张、焦虑、压抑等不良人格心理现象产生有益的帮助这一点已经有了切身的体验。我们可以借用德国心理学家惠尔默泰为代表的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异质同构”来解释音乐的这一影响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的。格式塔心理学从它的体系形成时即提出一个原理,认为客观的物理现象与人的心理现象之间有一种“同形”关系;客观事物的结构过程同人对该物理事物的空间知觉或时间知觉的过程有某种对等性,也即相互对应的心与物之间的“同构”。从学者们的观点来看,音乐作品由于其自身的结构样式引起知觉者特定的心理反应,这二者虽然在质上不同,但作为完整的格式塔,在结构性质上有同一性。这种同一性体现在它们都是以“张力”的模式作为其存在方式的。在学生的人格结构中,心理的能量以不同张力而存在。欣赏音乐时,音乐的音响以张力的运动形式刺激学生的感官知觉系统,与学生内在的心理所具有的张力结构不断地契合,从而使学生的心理能量随之运动、变化,使受阻的心理能量得以畅通。

  从以上库尔特的音乐本质分析及格式塔理论的“异质同构”的观点可见,音乐的音响与人的心理能量的运动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从而,音乐的听觉性特征有利于人格中心理能量的和谐。

  其次,音乐欣赏教学提供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空间使之作用于人格中的心理能量。音乐的联想、想象能影响人格心理的能量吗?弗洛伊德在其医学实践中与布洛伊尔共同发明了一种精神病症治疗法,即“自由联想法”。通过对这种方法的了解,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音乐的想象对人格的心理能量的影响。弗洛伊德认为,存在在本我之中的心理能量受到压抑、阻碍,或者人格中的心理能量不平衡是造成精神病症的根由。他的自由联想法,就是精神分析者尽量鼓励精神病患者把陆续涌上心头的任何东西,不管它如何微不足道、不合逻辑、荒唐可笑,都如实地报告出来,思想须自由涌现,不必要有次序或者有理论的连贯。精神分析者把患者所有报告的材料加以分析和解释,找到病因并进行治疗。也许在我们看来,这种联想和想象只为我们提供了精神病症的根由,并不能说明它对心理能量的影响。但弗洛伊德还在其心理能量的发泄理论中提出了“移置和升华”的概念。本能为了达到减轻紧张这一目的所利用的对象或手段,最容易发生移置。在能量发泄的移置过程中,如果替代对象是文化领域的较高目标,这样的移置被称为升华。音乐作为一门形象的艺术,它给学生的想象是自由的,我们没有人能限制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不着边际的想象。通过音乐的欣赏,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是不可测的,压抑在本能中受阻的心理能量在美妙的音乐中不断移置,而这种移置是自由的、非强迫性的,它无需像其他移置那样付出更多的意志和努力。通过对音乐的联想和想象,学生或是陶醉在美感的享受中,或是激发学生道德上的崇高感等,因而,最容易使本能中压抑的能量移置。因为音乐始终给人的感觉是轻松和快乐的。更为重要的是,在欣赏过程中,学生在产生联想和想象后,将这种联想和想象的东西表达出来,教师加之以把握,并进行正确的引导,能有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因为在弗洛伊德看来,任何自由的联想和想象都并非是无缘无故的。音乐所提供的想象也会因欣赏者的个人成长环境、文化修养、人格心理等而表现出千差万别。教师也可从学生对音乐的联想和想象的表达中了解学生的心理,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课堂音乐欣赏教学和个人课外独自欣赏音乐所提供给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空间是有所区别的。具体而言,音乐教师对音乐作品的内容、风格等的选择具有针对性、代表性,并借助一定的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欣赏,联想和想象更具丰富性;加之,学生处在一个集体的欣赏环境中,欣赏时注意力更为集中,更具有目的性,因而,此时的联想和想象更为专注;在集体的环境下,他人之间对音乐的不同联想和想象具有参照性和对比性,能促进和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记忆。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必须经过想象这一心理环节,课堂音乐欣赏教学与课外个人独自欣赏音乐相比所具有的这一优势,为音乐欣赏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空间,同时也使学生的心理能量在联想和想象中得以移置,最终使受阻能量得以畅通,使受压抑的能量得以释放。

  再次,音乐欣赏教学的情感体验能作用于人格中的心理能量。在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是一种最普遍、最强烈的心理活动,因此,大多数人都认为音乐是最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经指出:“性质不同的乐调就会引起观众不同的心情和态度。——在倾听节奏和乐调时,我们的心情就随着它而变化。”论述表明,音乐艺术与人的情感活动密切相关。

  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音乐艺术无需经过理性的思考、判断。我们对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把握不是间接的而是直接的领会。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是直观的,是由于乐音的运动形态与感情的运动存在类比。人的情感体验是一种时间的运动过程,而音乐也恰恰是在时间中展开的艺术,感情体验在运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力度的强弱和节奏的张弛,而音乐也恰恰具有这方面的特征。此外,通过不同乐器所展现的声音色彩的变化,不同调式、调性的变化也能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变化。如:明亮的、忧郁的、热情的、大小调式的变化等。发生在学生心理中的所有的情感运动变化实际上是心理能量的运动变化过程,这种变化使学生中的心理能量不断在音乐的引导之中得以协调和畅通。

  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因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教学中所提供的情感体验因而更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尤其在大学阶段,因生理的成熟、知识的积累、精力的充沛等,学生的情感内心世界是非常丰富的。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往往能体验到音乐中较为细腻的、微妙的情感。要说明的是,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并非完全来自于音乐作品,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参与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具启发意义的直接的情感体验。和其他学科相比,音乐欣赏教学为师生提供了更为轻松的情感表现和情感体验的机会。它的这一特征,为学生人格中心理能量的均衡发展带来更为直接有效的影响。

  在弗洛伊德看来,心理能量在人格的要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音乐欣赏教学所独有的特征,从不同方向影响着学生的心理能量,使人格在各方面因能量的均衡协调而走向健康。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述评》张传开、章忠民,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新编大学美育》蒋国忠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9

  [3]《音乐美学教程》张前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4]《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于润洋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浅谈心理学与音乐教育的关系论文 篇10

  【摘要】舞蹈治疗以心理治疗方式,利用动作来加强个体情绪、身体和认知的整合。对于专业院校的学生来说,舞蹈或许是种技术技巧的学习与展现,而这里所说的舞蹈,重点是让学生在相同的环境下,根据不同的节奏与方式手舞足蹈,放松紧张的肌肉、关节以及心灵,使身心在各种高压下得到放松,从而达到有创造性的自我表达。

  关键词:舞蹈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创造性

  一、导致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五大因素

  (一)家庭因素:每个有问题的孩子都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家庭关系的不和谐、亲子关系的紧张以及家庭教育失当,都会导致孩子心理相对敏感、承受能力差等。

  (二)角色互换能力差:当教学模式从填鸭式的教学转变到自主学习时,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们带来精神层面上的压力,如困惑、怀疑等,成为心理疾病的诱因。

  (三)社交因素:在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大不同的环境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有很大的差异,他们在思考问题的广度、深度、性格、择友方面以及为人处事方面各不相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

  (四)环境压力:在大学里,学生需要独立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对于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和家庭的大学新生来说,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导致一定程度的自卑和自闭。另外,近些年来,因就业环境的不景气,给大学里众多高年级的学生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而来。

  (五)情感处理失衡: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恋爱的失败导致其心理发生扭曲,产生诸多消极思想,甚至有的人因无法走出阴影而走向极端,最终酿成悲剧。

  二、舞蹈治疗的方法

  (一)肢体动作:通过对来访者构建情感表达的细微特质性动作和手势的仔细观察和响应,与之建立信任及同感关系。

  (二)象征:以自发性和创造性韵律动作体验进行想象、幻想、回忆和设定的过程,通过动作的力量,被压制的恐惧情感可以得到释放,培养来访者的自愈能力,与来访者建立信任感和接受感。

  (三)治疗性动作关系:以语言及非语言的的参与和催化动作,帮助咨询师和来访者建立起良好的互动。

  (四)团体节奏性动作:通过有节奏、有组织的方式促进和支持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改善来访者的行为方式,提高交流能力。

  三、舞蹈治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舞蹈具有自娱性,而舞蹈治疗具有自愈性。舞蹈在源头上是人们工作生活和娱乐的一部分,而在舞蹈治疗中,舞动不是为表演,而是希望通过体验动作感受内心,做到自我接纳,整合自己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平衡状态,从而深层次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以达到自愈的目的。

  (二)舞蹈具有创造性,而舞蹈治疗具有自发性和自控性。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和表现,舞蹈治疗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心理治疗,是一个追求创造和实现美的过程,学生正是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一类人,而创造性和表现力的源泉就是自发的状态。通过舞蹈治疗引导个人建立行为上的自发、自控能力,在活动中可以尽情地享受美的概念。

  (三)舞蹈具有适应性,而舞蹈治疗具有自省性。为增进学生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提升自我存在感和价值感。通过体验式的舞蹈治疗程序,使学生逐渐适应舞蹈,引导者以语言及非语言的的参与和催化动作,来加强与学生的信任和共情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音乐道具等练习活动,营造安全和支持性的氛围,让学生透过舞蹈动作表达自我,在自我暴露和宣泄的基础上,达成自我的觉察和自省。

  (四)舞蹈具有互动性,舞蹈治疗具有团体性,而它们都具有社会性。互动是打开彼此心灵的最好方式之一,团体舞蹈治疗本身就是一个人与人互动的情景,引导者要创造一个安全、支持、接纳的环境,让学生充分信任团体并融入其中,当与他人一起舞蹈时,必须通过感觉、视觉和触觉与合作者进行情感的互动交流,动作才能达到和谐、统一。

  四、结语

  在大学生中间开展舞蹈治疗,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通过舞蹈治疗这种方式,实现大学生良好的身心构建,并推广到大众中去,对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弗兰·丽芙.舞蹈动作治疗——疗愈的艺术[M].北京:亿派国际出版公司,2014.

  [2]伏羲玉兰.舞蹈心理治疗的新进展[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3).

  [3]谢丹.论舞蹈治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文化学研究,2013(1).

  浅谈心理学与音乐教育的关系论文 篇11

  【摘要】所谓的音乐阶段当中的音乐特长生,指的就是在音乐方面表现非常突出,学有所长、具有一定音乐功底的学生。在完成有关音乐教学以及普及音乐教育的同时,必须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普及,进行专门的音乐训练工作,培养出专门的人才,不仅可以为农村音乐特长生培养提供可靠的保证,还可以更好地促进了我国音乐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农村音乐特长生;演唱心理素质;提高方法

  一、心理素质对于农村学生音乐发展的影响

  所谓的心理状态,指的就是在一定时间内人的心理活动中的特征,这些心理特征是和一定的心理过程及心理功能相互联系的,是属于人类与内外环境因素作用的综合反应。而且有关的心理学家用专门的知识告诉我们,没有客观现实,就没有相应的心理活动,因此整体音乐特长生的心理活动是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的,但是心里活动仍然还有着主观性的一面,具体表现在同一个客观现实当中,可能引起不同人不同的心理活动。由于每一个音乐特长生所经历的身世修养与及社会经历、性格培养特征都不相同,所以对于外界事物的感受和领悟也必然存在着不同的差异,而且部分情况下,音乐特长生的心理素质还将直接影响到专业水平的发挥。

  二、造成农村特长生在演唱过程当中存在爱紧张的心里因素分析

  (一)农村学生的技巧掌握不够纯熟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心里紧张是由于歌唱者对于演唱技巧掌握不成熟所造成的,如果具有的演唱技巧非常完美,那么很容易就会放松了警惕和压力,不会出现较大的心理问题。农村特长生通常都没有经过一些正规的训练,在进行演出的过程当中,通常是依靠天赋和欲望来进行有关演唱的,所以相应的能力问题还存在着十分的差距,演唱技巧也存在着各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进行相应的音乐会演出活动,那么很容易就会造成学生心理紧张的状态。

  (二)农村学生学习方法存在着很不恰当

  在学习方法上,如果学生选择不对,那么也很容易就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理紧张问题,最常见的就是农村学生只偏重于发声练习,而忽略了一些技巧的结合,仅仅注重在音乐的高音练习方面上,忽视了整个歌曲的完整性和和谐程度,很容易就会造成演唱者心中无数,心里负担过于沉重,具有着较大的心理压力问题。

  (三)客观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客观环境对于农村音乐特长生来说也具有很大的作用效果,尤其是老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态度,对于学生的歌唱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通常来说音乐教学都是一对一教学的,这种教学模式直接决定了课堂效果不仅仅看老师的讲解能力,更重要的是还关注到了学生在实际演唱中的表现以及师生的合作配合。如果整体教学过程当中,老师的态度太过于严厉,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也没有基于一定的纠正,也不经常关心学生的心里问题,那么很容易就会造成学生心理压力,演唱的过程当中很容易就会出现习惯性紧张,严重降低演唱效果。

  三、农村音乐特长生克服心理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法

  (一)不断的加强练习

  只有具有了非常强大的演唱能力之后,才可能更好地减少了心理紧张的问题,而且无论在什么时候,如果出现害怕演唱的情况,那么都将会严重的影响到了演唱的质量,破坏了演唱的效果。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非常形象,所以在平时特长生一定要勤加练习,不断的积累知识,掌握更高超的发音技巧。而且也只有通过不断地积累,才可以在舞台上具有更高的自信,减少心理问题产生的概率。

  (二)不断加强学生的意志行动

  坚强的意志属于排除一切恐惧心理问题的最有力的法宝,而且心理学家也指出人可以自觉地调节克服困难,从而达到某种心理目的。对于音乐演唱家的人来说,即使在音乐上已经具有很大成就的名家代表,那么也很容易就会出现紧张与不安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非常频繁,但是他们在最后当中还仍然可以获得成功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在演唱过程当中,他们有着较强的意志力,没有其他的一些杂念,所以说意志行动也发挥着排除一切和抑制一切的杂念,从而不断克服心理恐惧的问题。

  四、结语

  心理素质的锻炼与歌唱技巧的锻炼来说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即使具有非常良好的唱功技巧,但是如果心理素质比较差,那么在演唱的过程当中,必然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的就降低了自己音乐水平,逐渐地就会赏失了对于音乐的学习。所以作为歌唱者来说,正确的歌唱方法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艺术最佳的保证,只有具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会拥有更加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王文武.心理素质提高对声乐演唱的重要性[J].音乐生活,2016(03):128-129.

  [2]王丽娟.声乐演唱中的心理素质探析[J].黄河之声,2016(07):156-157.

【浅谈心理学与音乐教育的关系论文(精选11篇)】相关文章:

广播媒介与音乐教育关系论文04-07

浅谈法律与自由的关系论文04-18

浅谈文化与旅游关系探微论文08-06

浅谈哲学思想与设计的关系论文12-11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论文06-17

浅谈音乐教育探索与实践10-22

浅谈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论文06-16

浅谈会计与税法的关系03-18

浅谈水与生命的关系03-22

浅谈爱与教育的关系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