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的研究论文

时间:2020-10-13 15:04:11 音乐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关于音乐鉴赏的研究论文

  音乐鉴赏方面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音乐。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关于音乐鉴赏的研究论文,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关于音乐鉴赏的研究论文

  关于音乐鉴赏的研究论文一

  一 情绪及其发生的心理机制

  情绪(emotion)着重体现情感现象的过程和状态,因而其之中的情感特质,以及性格中的主导心境也都是情感现象在过程和状态中的表现特点,一般也用情绪表示。此外,在涉及到情感内容方面时,与生物性需要相联系的情感现象也成为情绪。所以情绪在情感现象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日常生活中,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接触到的也大多是情绪现象。例如:我在教学生唱歌时让学生保持一个心情愉快的状态,这个状态,确切地说就是情绪状态。

  情绪发生的机制问题,是情感心理学中的一个研究重点。从系统论观点看,迄今为止关于情绪发生机制的大量研究,是在生物—化学、解剖—生理、心理、社会—心理四个层次上展开的。其中早期的研究,又更多地集中在脑的解剖—生理层次上。从19世纪末美国的心理学家詹姆斯(W.James,1884)和丹麦心理学家朗格(C.G.Lange)提出情绪发生的外周说以来,出现一系列理论,使人们对情绪发生的机制的认识,又周围神经系统,深入到中枢系统的丘脑、下丘脑和边缘系统、脑干网状结构,直至大脑皮层。现代研究表明,情绪是在大脑的主导作用下,皮层和皮层下的神经过程协同活动的结果。从初步分析来看,人类的情绪的发生并非只有一种机制模式,而是可能存在多种模式。这里我们把它概括为两类,一类是“以境生情”,另一类是“以情生情”。所谓“以境生情”,即一个人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产生情绪的心理机制。心理学研究表明,客观事物本身并不直接决定一个人的情绪,同样的客体,在不同人身上会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甚至在同一个人身上,也会因为主体当时不同的心理状况,而有不同的反应。所谓“以情生情”,主要涉及两种情况:一是指主体在他人情绪的影响下产生的情绪的心理机制;另一种是主体在其自己表情的作用下产生情绪的心理机制。由于无论他人情绪还是自己的表情,最初还是在客观事物作用下发生的。但是“以境生情”模式的揭示,不仅加深人们对情绪发生现象的认识,而且为人们调解情绪开辟新的途径,这对实施声乐情感教学,调节学生情绪具有现实意义[1]。

  二 声乐教学中教师情绪的调控

  人的情绪往往体现为外部形体动作,比如面部表情动作或者身体、手势的动作,内心的体验通过外部形体动作,得以更加鲜明地被别人所感知。从说话的语调里、声音的高低里、面部的表情里,行动的速度、力度里,都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情绪。在长期的声乐教学实践活动中,情绪的因素未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未被确立在声乐教学中应有的地位。这不仅导致声乐教学中的种种失衡现象,使教学的功能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且影响现代教学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声乐教学中心理病没有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虽然有一少部分文章谈及此问题,但是较为表面化且缺乏对教学中情绪交流的系统性思考。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情绪的调控状况决定整个教学过程情绪的发展方向。在以往的声乐教学中教师较少注意自身情绪状况对学生的直接影响,也就忽视了自己应该在教学中保持怎样的情绪状态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我们早就提倡放松式教学、愉快教学。声乐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情绪更应该是快乐、饱满、充满激情的,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使师生在快乐积极的情绪状态下完成声乐教学认知信息的传递活动。根据情绪具有感染的功能这一特点,教师的情绪可直接感染和影响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不仅对学生的声乐认知活动具有促进的功能,而且还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相应的促进效能。当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水平得到较好的发挥,就会进一步强化教师的上述情绪,由此形成情绪的良好循环。另外,在声乐教学中,要注意平等施教。声乐教师要贯彻“教学相长”的精神,决不可“居高临下”,摆出一付说教的面孔。应努力倡导师生共同探讨、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平等教学气氛。许多优秀的声乐教师在虚心接受学生批评意见方面,更体现出平等施教的精神,使学生深有感触,极有利于师生情感的融洽。

  一个人的主导情绪是性格特征在情感方面的体验。更多受现实态度的影响,对声乐教师来说,主要受人生态度和声乐教学态度的影响,对人生持消极态度的教师必然报以消沉悲观的情绪走进课堂。对人生报以积极乐观态度的教师则会以饱满热情的态度完成声乐教学任务。只有教师对声乐教学和学生充满了热爱和热情,才能把积极的情绪融入到声乐教学中。[2]另外,教学中的偶然或者突发事件也会影响到教师情绪的波动,这就要求教师合理的进行情绪的转变和控制。把不利于声乐学习的情绪因素转变为有利的情绪因素。一名优秀的声乐教师必须要具备这样的情绪调节能力。

  三 声乐教学中对学生情绪的调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情绪的状况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劣。师生关系的融洽和教师情绪的感染都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绪。教学情景是师生从事教学活动时所处的情景状况。对学生来说适影响其情绪的外部刺激因素。对教师来说是操作教学的主要变量。所以通过教学情景来调节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对于教师来说无疑是主要的操作渠道。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精心备课,针对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教学歌曲的选择上可以根据学生的演唱水平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歌曲。《歌唱艺术》中培特罗. 托西提出“如果学生成绩不佳时,教师应当找方法通过竞赛来增加学生的自尊心。以推动他的学习,有时自尊心的力量比天才的力量还要大。”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声乐教师应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有目的地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例如不定期地举行声乐汇报和让他们积极去参加各种声乐比赛以增强他们的人生体验和自信心。

  在声乐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悟性和理解能力均有差异性,这就造成了学生对于教师抽象的概念的消化有快慢早晚的区别,理解、消化快的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理解、消化慢的学生与之比较情绪上无形中就会产生技不如人、自卑、低落的情绪,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积极耐心地开导、帮助他,哪怕是有小小的进步,都要适当善意地给与肯定与鼓励。诚然,学生得到尊重、鼓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反应,在声乐学习中仅有愉快的情绪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要对所学专业充满强烈的兴趣。赫伯特.凯萨利在《心的歌声》中明确提出“学生必须具有高度兴趣,那种热情精神之事这个就足以激励他向成功奋斗前进。”“兴趣”是学习和掌握一切知识和技能的源泉,这就要求教师勤于思考,在声乐的课堂里从各个方面引起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好奇心,让学生始终保持对所学声乐专业的兴趣。

  总之,要使学生获得恰当的预期是富有艺术性和较大难度的过程。一方面需要教师对学生全方位的了解,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精心钻研。实践证明,如果这方面的工作做的比较恰当的话,那么无论是优秀的学生和较差的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情绪。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与学生在共同参与声乐教学活动中相互合作,达到情感上的沟通、融洽,处于积极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之中。虽然这是人际互动方面的情感,却对声乐教学中伴随认知活动所产生的情感,以及认知活动本身,都会施于巨大影响。诚然,声乐教学活动毕竟是以传授认知信息为主的师生交流活动,情绪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在教学活动中只是起着顺化认知信息传递的作用,我们不能过于因强调情绪的作用而忽略或否定了认知信息传递在声乐教学中的主导性地位。20世纪初叶的今天进入了人类发展的一个新时代,我国的声乐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培养出一代新人来适应这一时代节奏和未来社会的需要。这就需要声乐教师充分地挖掘声乐教学的潜能,改变一切不合理的教学思想、模式和方法。笔者希望此篇短文能对现今的声乐理论研究有所启发和帮助,为切实提高当今的声乐艺术教学水平提供可操作性的`借鉴。

  关于音乐鉴赏的研究论文二

  音色,是指音的色彩。从主观认识角度理解,是由于声音变化使人产生如同色彩般丰富的联想而引起不同层次的对比感受。从客观角度理解,音色是由于起振物体和制动物体控制发音体的振动使其泛音产生不同组合而形成的听觉变化。演奏手法不同会形成华丽、朦胧、如歌、颗粒般不同听觉色彩效果。钢琴的音色变化与弹奏的控制力紧密相连,也就是说任何一种不同的控制力都会做出不同的音色;反之,每一种音色必定要运用某种合理有度的控制力来完成。当我们欣赏钢琴曲――舒曼的《梦幻曲》与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三首》时,所获得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幽雅静谧,使人迷茫遐思;后者激越铿锵,令人慷慨激昂。

  钢琴的音色能描绘意境,渲染情绪,揭示韵味,塑造形象,不同情绪的乐曲所要求的音色也是截然不同的,或幽雅静谧,使人迷茫遐思;或激越铿锵,令人慷慨激昂。如何获得理想的音色,不但要了解和把握作品的风格特点,深刻领略作品内涵,同时要掌握正确的弹奏方法……意到形到,神情并茂。比如,我们初次听到贝多芬《月光奏鸣曲》时,那缓缓流动的轻缓柔和的音色,令我们脑海升起静谧的月光和缓缓飘动的浮云,对恋人的思念及对美好的憧憬这所有的意象都是由流动宁静的音符带给我们。犹如在一个神秘的月色之夜,沉思或怀念。又如欣赏《春江花月夜》在跳跃清脆的音色中,我们由衷地感受到:“在那暮鼓送走夕阳,两岸青山叠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荡月,浆橹添声,山河如此多娇。”

  每位钢琴演奏者都以自己独特的感情体验,把握着乐音的式样之间的许多不同类型的关系,选择有音乐潜在性的声音类型,迎接着演奏音乐,而音乐在每个演奏者的感情世界中所激起的回响也迥然各异。音乐对于每个演奏者可能意味着完全不同的心弦和音。演奏者所感觉的就是发出来的声音本身,而这个声音就是演奏者弹奏动作经过钢琴而发出来的。不断提高技能水平和听觉能力,从而领会到钢琴演奏中音色美的真谛。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意境的钢琴音乐作品,甚至同一部作品在不同演奏家手中,即使速度、力度、技巧等因素相同,其表现的音色仍有所不同。音色可以说是诠释和表现作品的最终载体。但在钢琴演奏教学中,对钢琴作品音色的感受和把握常常是一个重要却又易被忽视的问题。若只是机械地演奏已经排列好的音符,这样的音乐则毫无生命可言,是无法走进听众内心更不可能打动灵魂的。

  理想的音色对于阐述一部作品是如此重要也许很多人都明白,但在演奏时,我们往往容易陷入视谱、节奏、速度、熟练、背谱等问题之中,而无暇去顾及声音的质量,这就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评价钢琴演奏水平的高低,不仅仅在于看其手指跑动的有多快、弹奏力度有多大、个人在台上的形象有多出众,而关键在于能否驾驭好音色。钢琴演奏音色的好坏,与很多因素有关,在这里我想谈两点:

  1.倾听

  首先,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钢琴演奏者必须具备敏锐的音乐听觉能力,才能胜任钢琴音乐的演奏要求。而自身的听辨鉴赏能力对音色的优劣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弹奏中,歌唱与听觉是相互联系的,演奏作品时。内心歌唱要有丰富的感情、动人的音色、自然的语调和语气、连贯流畅的旋律线条、悠长的气息及合理的吸吸。内心歌唱完美了,才能带动钢琴演奏,使其声情并茂。音乐演奏中只有溶进了内心情感,音乐才有生命活力,弹出来的音色才会有灵性。演奏才能达到感人心者之目的。没有歌唱、没有呼吸、没有表情的音乐是苍白无力的音乐。而耳朵聆听即是运用听觉对音色进行鉴析,以修正不足,从而获得正确的有情感的声音。弹奏单旋律时要听是否连贯清晰,弹奏和弦时,要听发出的和声是否响亮、整齐。如弹奏由陈培勋根据粤曲改编的钢琴曲《平湖秋月》,前奏三十二分符的音流柔和地出现,如微风拂过湖面,湖水轻起涟漪。在弹奏时除了强调旋律的歌唱性与触键的良好感觉外,还要用耳朵仔细聆听,否则很难弹出令人满意的效果来。此外,右手旋律的波音是用来描绘水波的。是否弹得像水波声,演奏者要连续不断地用听觉自我检查,以至发出任何生硬和粗暴的声音都会引起内心的反感。听觉的训练与激发内心歌唱是获得理想音色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

  其次,开发内心听觉。听声音与发出声音是一种循环反应,愈是用心听,愈能发出心里的声音.对乐音获得或宏或细或粗或精的不同感知层次。在钢琴演奏上,声音的准备并不只是身体上的,而是要演奏者如何去聆听、感觉和思考,倘若只用情绪牵引演奏者去感觉声音是不够的,还要知道如何在身体上去准备声音,在心理上去准备声音。任何一个演奏者都必须具有对声音“准备”有相当水准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钢琴上调整自己所需要达到的要求。日积月累的聆听计划是为了培养将要演奏的作品内在风格上的可靠音响形象,内心音乐理解相对于重复练习有更大的重要性。

  2.分析

  克劳迪奥阿劳说过:“每个作曲家所需的音质都不相同。艺术家对每个作曲家要求的音质要处理正确。……声音是为解释曲子服务的。

  ”良好的音色能够拨动人们的心弦,唤起潜藏于心中的某种情愫。多样的音色在体现钢琴音乐作品风格与特色方面,在展示不同音乐流派与不同钢琴艺术特征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了解作品的风格,必须了解中、外音乐史,了解音乐发展史中各个时期各种流派、以及各个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创作风格、创作思想的特点等等。

  在外国音乐发展史中,巴罗克时期钢琴音乐结构严谨、典雅清秀、音色要求晶莹透亮、明澈清纯。其代表人物巴赫的作品被誉为音乐史上旧约全书的48首《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前奏曲与赋格,要求主题突出。对其不同声部、不同手指弹奏的声音应做到既变化又统一。声部间你追我赶、错落有致,以形成不同旋律线条的流动与整体的和谐。古典主义时期钢琴音乐以莫扎特的20首钢琴奏鸣曲为例,要求声音颗粒均匀、干净明丽、象纯净的水晶、清澈的泉水。以表现其自然流畅、轻松典雅的气质特点。而弹奏贝多芬的作品――被誉为音乐史上新约全书的32首钢琴鸣曲时,音色应明亮辉煌、气势磅礴,他的作品具有交响化,有庞大的交响乐队效果。浪漫乐派钢琴音乐情真意切、起伏连绵,音色要求丰富多彩、层次精细。如肖邦的作品《夜曲》等要求声音柔和绵长、优美生动、以展示其细致入微、幽雅圣洁的艺术韵味。而李斯特的作品如《匈牙利狂想曲》则要求声音辉煌雄浑、坚实明亮,以渲染其恢宏的气势,倾泻其澎湃的激情。印象乐派钢琴音乐特点注重意境的描绘、丰富而迅速的色彩变幻和音色对比。如德彪西的作品《月光》要求声音迷离中不失圆润,轻淡中不失柔和,以呈现寂静的夜晚如银的明月,整首乐曲要弹得朦朦胧胧。若隐若现,仿佛进入到梦幻世界。现代乐派钢琴音乐大多数节奏多变、和声复杂、奏法独特,音色要求或尖锐生硬、或暗淡模糊。巴托克的作品《野蛮的快板》则将钢琴作为打击乐器使用,只有狂暴猛烈的敲击方可达到作品本身的风格与情绪的要求。

  中国钢琴音乐自解放初期以来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作曲家和钢琴作品,其中不少成功之作系由民族器乐曲改编而来。弹奏时模仿民族乐器的独特音色,表现中国音乐的民族神韵成为弹奏者必须着力注意的问题。弹奏储望华根据华彦钧的二胡曲改编的钢琴曲《二泉映月》,要想到二胡的连绵柔和、曲调的幽柔、凄怨、愤懑。如泣如诉;弹奏王建中根据民间唢呐曲改编的钢琴曲《百鸟朝凤》,则要想到唢呐的粗犷嘹亮、热烈欢快。弹奏运用民间音调改编或创作的钢琴曲,必须展示东方音乐的民族特色与地方风味。如我国早期的钢琴作品瞿维的《花鼓》,丁善德的儿童组曲中的《节日舞》,弹奏时要联想到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热烈场面;贺渌汀的《牧童短笛》,则应充分展示竹笛那明亮圆润、怡然自得的歌唱。

  因此,要获取理想的音色,还应正确理解和把握作品风格特点,深刻领略作品内涵,探索产生不同音色的关键性因素,这是获得理想音色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综上所述,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认真的倾听、深入的分析作品,是获得良好音色的前提,世界著名钢琴教育家享利古斯塔沃维奇涅高兹在他的名著《论钢琴表演艺术》中写道:“我毫不夸张,在我授课时,四分之三的劳动花在音色的探索上”。希望通过本文,给予钢琴学习和爱好者更多有益的借鉴。

【关于音乐鉴赏的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1.小学音乐鉴赏教学研究论文

2.关于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思考论文

3.音乐鉴赏论文(精选10篇)

4.关于日本动漫音乐的艺术魅力的研究论文

5.高中音乐教学以“音乐鉴赏”为主的分析论文

6.学音乐的审美教育研究论文

7.幼儿音乐教育研究论文

8.久石让的音乐研究的论文

9.电影改编的文学性鉴赏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