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的创作风格探讨

时间:2020-09-13 15:47:20 音乐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的创作风格探讨

  《第七小提琴奏鸣曲》反映了贝多芬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展示了浪漫主义乐派的创作特征,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创作风格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借鉴。

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的创作风格探讨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世界音乐史上的巨人,他一生致力于音乐创作,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音乐作品。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思想感悟,也充满了对世界和平的畅想以及对于爱情和生活的感悟。在贝多芬的音乐创作中,有超过了80%的作品都是通过小提琴奏鸣曲的形式进行了演奏,其中最为经典的作品是第五“春天”,第七,第九“克鲁采”以及第十等。这些音乐作品的问世,不仅仅为当时的音乐界提供了丰富的演奏内容,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音像资料和学习的典范。在贝多芬的众多作品中,尤其以《第七小提琴奏鸣曲》的研究比较少,只是在贝多芬的人生哲理、处事思想和创作感悟中见到,诸如,《贝多芬音乐与人生》《贝多芬钢琴作品的正确演释》及《贝多芬传》等。对音乐家作品的了解更需要对音乐家音乐创作的背景进行分析和了解。因为音乐的创作来源于生活,通过对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的人生经历的感悟,可以更为深刻的了解《第七小提琴奏鸣曲》这一音乐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作者的深刻思想境界。而我也通过对这一作品的演奏过程中,领悟到作品所具有的生活气息,领悟到了一些演奏技巧和音乐风格上的特点。本文在进行作品的创作背景分析的角度上,对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的创作风格进行了探讨。

  一、第七小提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1800年贝多芬维也纳的一次公开举行的音乐会上,演奏了《第一交响曲》等音乐作品。同年,贝多芬在教Giulietta·Guicciard弹钢琴时,与其相恋。由于社会地位的不同,Giulietta·Guicciard没有选择贝多芬,而是选择了加伦贝格伯爵。失恋给贝多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使得音乐家陷入到了深深的孤独中去。随着而来的是贝多芬疾病而带来了耳聋,这种精神上的痛苦和疾病所带来的身体上的痛苦的双重折磨使得贝多芬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正是在这种巨大的`痛苦下,贝多芬完成了人生中最为辉煌的巨著之一《第七小提琴奏鸣曲》。作品体现了贝多芬顽强的意志力,也给贝多芬的音乐创造带来了巨大的灵感。此时的贝多芬有旺盛的创作精力,创作的大量优秀的作品,贝多芬小提琴作品的创作也是在这一时期逐渐走向顶峰。但也正是此时,他的耳疾也越来越严重了。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打击,此时的贝多芬不愿与人交往,而他此时苦闷的心情,在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可以说,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富含了音乐家丰富的情感生活和过人的精神世界。

  二、贝多芬第七小提琴奏鸣曲的作品特点

  1.力度

  《第七小提琴奏鸣曲》是依据古典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进行力度变化,实现乐曲中力度的对比。《第七小提琴奏鸣曲》每一乐章都以钢琴曲开始,随着旋律的发展而进行力度变化。整曲的力度变化范围扩展到ff和pp,丰富了乐曲的变化。在《第七小提琴奏鸣曲》第三乐章谐谑曲中,贝多芬通过sf实现重音表达,这种表述方法带来的音乐方面的变化是在不同的节拍位置上可以进行不同的处理,音乐演奏过程中可以充分的促使欣赏者感受到意外。依据整个乐句的强弱来控制力度的变化,但要区分其与f的演奏效果。力度控制既可以准确地体现情绪的变化,又可以分清乐曲的线条和层次,更好地把握乐句的发展和变化。

  2.内容与形式的完美融合

  虽然《第七小提琴奏鸣曲》符合古典乐派的风格,但这种符合并不是完全依存于这种风格方面的创作。这种风格的表现形式不拘泥于传统形式,而是按照音乐发展进行曲式类型的搭配,诸如,贝多芬将幻想曲式融入到第二乐章中的展开部。贝多芬为了突出《第七小提琴奏鸣曲》的风格特点,加强乐曲的思想感情,赋予了曲子开头的速度术语。这样不仅表达了贝多芬内心的苦闷,也丰富了乐曲的感情色彩。

  3.戏剧性的对比因素

  在《第七小提琴奏鸣曲》的第二乐章中,整个音乐作品的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之间形成明显的对比,也就是在整个音乐风格方面既体现在调性和音调上,又体现子在音乐性格上。音乐材料不仅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还起到前后呼应的作用。乐曲的主题材料出现在开头、再现部和尾部处,发挥呼应、扩展和连接的作用,实现了作品的对立和统一。

  4.丰富的和声语言

  虽然《第七小提琴奏鸣曲》是在传统大小调和声的基础上创作的,但融入变化和弦来加强作品的情感效果。在《第七小提琴奏鸣曲》作品中,经常出现下属、重属、和重属导七的转位的和弦,以及附属和那不勒斯六和弦,更加准确地表达了贝多芬的细腻、丰富和深邃的感情。

  5.和声手法的创新

  在《第七小提琴奏鸣曲》和声需要发展阶段,贝多芬采用离调和转调手法,加强和声在乐曲的动力和紧张度。通过织体和位置的不断变化以及和弦音的使用,增强乐曲音响的充实感。同时,在《第七小提琴奏鸣曲》调性对比、织体对比中,和声材料出现色彩的明暗、力度的强弱和旋律线条的高低等方面的对比,增强了乐曲表现力,提高了乐曲的戏剧性效果。

  三、对贝多芬《第七小提琴奏鸣曲》的创作风格的理解

  1800年以后,贝多芬在音乐创作风格上更为独立,这个也和音乐家个人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贝多芬在创作思想上也逐步摆脱了对于海顿,莫扎特的风格影响,并逐步显现出其在音乐创作中素偶具有的天赋。在这一时期,贝多芬完成了大量的音乐作品的创作。其中就有《第七小提琴奏鸣曲》,还有著名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第三交响曲》至《第八交响曲》的6首交响曲等,这个阶段无论是音乐风格的成熟度还是音乐家作品的创造力来看都是十分丰富的,也逐步奠定了音乐家在音乐史上的积极地位。

  创作《第七小提琴奏鸣曲》时,正是贝多芬慢慢从疾病,感情困扰,经济带给他的巨大打击里慢慢坚强,振作起来的时候。正如他自己所表述的那样:“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不会压倒我。啊!活着有多么美好,我愿意生活一千次。”

  所以奏鸣曲里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些情感,在整个音乐创作风格角度来看,乐曲里有怒吼,有忧郁,有回忆,也有对生活的憧憬,这种多重的音乐风格构成了整个作品的跌宕起伏的音乐效果。而作为演奏者,我也力图把这些情绪都能够表现出来,而这也是最难的地方。贝多芬的作品被公认为在音乐上处理上最难的,他的作品往往看起来容易,可当你走入其中的时候,才能体会到每一个音符都很难演奏好。很多情感上,力度上难以进行准确把握,这是我在演奏这首奏鸣曲时最深刻的体会。

  贝多芬《第七小提琴奏鸣曲》除了主、下属、属三大基本功能和弦外,广泛利用了大小调体系的其他和弦。贝多芬在继承亨德尔和巴赫的和声手法的基础上,更自由地使用不协和音和半音,并且运用半音和等音转调等技法,使《第七小提琴奏鸣曲》的调性范围大为扩展,充分发挥了调性布局在曲式构成和表达思想情感方面的作用。这在第二和第四乐章里尤为突出,在演奏第二乐章的时候,运弓和对音准的把握是重中之重。因为他运用了很多半音,等音的技法。而四乐章则体现了贝多芬在曲式,调性上的奇思妙想,也充分体现了他自成一派的独特创作性。

  《第七小提琴奏鸣曲》的基本原则是:对比主题最初分别在不同调性上陈述(呈示部);继而是变化发展,主题分裂,和声调性转移(展开部);最后是对比主题统一在主调上再现(再现部)。《第七小提琴奏鸣曲》由4个乐章组成,各乐章在表情、速度、调性和曲式等方面具有对比呼应的关系。在这四个乐章中,每一次主题的出现都呈现不同的情感变化,表现形式也不同。可是在每个乐章的最后总能与开头有微妙的互动关系。这些丰富的变化,各种作曲技巧的运用都得《第七小提琴奏鸣曲》从三首奏鸣曲中脱颖而出。说明贝多芬在这一时期的作品开始往巅峰发展。在法国大革命风暴的洗礼的影响下,贝多芬在《第七小提琴奏鸣曲》中突出特征是“通过斗争,达到胜利”的英雄般的毅力和热情。

  同时,《第七小提琴奏鸣曲》反映了贝多芬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展示了浪漫主义乐派的创作特征。《第七小提琴奏鸣曲》中乐思开阔,浮想联翩,又逻辑严密,形式严谨,而且作品内容充实,往往悲剧性和喜剧性交织,严肃与诙谐配合。《第七小提琴奏鸣曲》在创作技巧上精益求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又用平易通俗的音乐语言表述。因此,贝多芬的《第七小提琴奏鸣曲》赢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

  参考文献:

  [1]韩利等.《贝多芬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春天>的多视觉审视》[J].新闻界2010.(05)

  [2].陈越红.《贝多芬音乐创作的哲理分析》[J].中国音乐学1998(04).

  [3].韩春.《浅析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的特点》[J].青年文学家2011(04).

  [4]晏伟.《从贝多芬的第五首小提琴协奏去看其早期的演奏风格》[J].北方音乐,2011(08).

  [5].姚亚平着.西方音乐通史教程[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

【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的创作风格探讨】相关文章:

1.讨论赋格对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创作风格的影响的论文

2.论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艺术特色论文

3.贝多芬奏鸣曲式展开部中的音乐发展论文

4.现代舞的创作风格与方法

5.如何加强蒙古族舞蹈的创作风格

6.陆机诗歌创作的三种语言风格

7.王蒙的艺术创作风格特点研究分析论文

8.声乐艺术的二度创作探讨性论文

9.绣球龙灯的风格特点及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