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德尔松《春之歌》在高师键盘和声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0-10-14 18:38:55 音乐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门德尔松《春之歌》在高师键盘和声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键盘和声引入高师和声课堂是和声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和声听觉并实现一专多能的教学目标,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直接弹奏训练,还要有效利用实际作品分析教学,本文以门德尔松《春之歌》为例,详细论述了作品的和声运用特点。

门德尔松《春之歌》在高师键盘和声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键盘和声;《春之歌》;门德尔松

  目前我国高师和声教学主要以西方大小调功能体系的传统和声学理论作为基础,主要是西方晚期浪漫主义之前的和声语言和规则。键盘和声是和声教学内容改革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与学生的实践运用最为紧密。由于受到专业设置的限制,学生对键盘和声的学习不可能像专业院校那样开设独立的课程,只能渗透在和声课堂中,而传统的和声课主要是以理论传授、书面练习为主,缺乏键盘和声练习,这样和声教学就忽视了培养学生和声知识的应用能力,与学生实践结合不紧,不能体现高师教学“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键盘和声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直接弹奏编配的四部和声或是为旋律或者歌曲做伴奏编配练习,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作曲家的实际作品,了解和声在具体钢琴作品中的运用情况,下面笔者以门德尔松《无词歌》中的《春之歌》为例,详细剖析作品的和声运用规律和特点。

  一、《春之歌》的创作背景

  《无词歌》共有49首,可分为八集,“无词歌”是门德尔松在贝多芬、舒伯特、舒曼、肖邦、李斯特等的钢琴小品创作影响下独创的一种钢琴体裁。《无词歌》这部曲集是按照歌曲体裁和形式特点写作的小型器乐曲,真正把钢琴视为歌唱的“喉咙”,表现了作曲家无拘无束、自然而然地表露内心的体验与感受。曲集中的内容多半取材于自然、民歌、大自然以及社会风情等,这些内容决定了《无词歌》的表现形式。曲集中的每首曲子无论采用何种曲式结构,篇幅都不大,结构短小,曲调优美如歌,富于诗意,故以“无词歌”名之。

  《春之歌》是《无词歌》第五集的第六首作品(Op.62,no.6),又名《A大调无词歌》。这首作品完成于1841年旅居伦敦时由门德尔松的好友葛林所提名。《春之歌》是《无词歌》四十八首之中最脍炙人口的名曲,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它流畅动听的旋律别致而通俗的风格深受人们的熟悉和喜爱。《春之歌》是一首以大自然为素材的音乐作品,乐曲如春天里和煦的阳光、绚丽多彩。全曲始终涌动着分解和弦式的小琶音音型,如涓涓溪水、潺潺而过,有规律的和弦脉动,加强了乐曲的流动性,从而活跃了情绪。其间又隐隐透出一丝淡淡的甜蜜哀愁,被一群群环绕身边的装饰音点缀,使人产生一种心旷神怡的愉悦,更烘托出春天的美好意境和蓬勃生机。《春之歌》这首作品流传性非常的广泛,被改编成了管弦乐、轻音乐等不同形式,同时也被改写成小提琴或其他乐器的独奏曲,美国舞蹈家邓肯以此曲即兴表演舞蹈,令人惊叹!

  《春之歌》这首作品虽然是一首钢琴曲,但是抒情的钢琴旋律提供给了人们更广阔的遐想空间。《春之歌》这首作品借用钢琴独特的性能,使得在歌曲中难以表达的心理变化得以深刻的表现,作曲家意欲阐发的情感从旋律中也得到抒发,揭示出更为宽泛、深邃的思想内涵。整首作品在音乐情感上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发展变化,在丰富多彩的伴奏音型衬托下,奏出即优美而又赋予歌唱性的主旋律。

  二、《春之歌》的曲式结构特色

  《春之歌》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规模不大,采用了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接近于音乐作品的结构特点,结构非常的清晰。在这种曲式结构中作者表现了丰富的创造和无穷的变化。这首作品在曲式结构创作上更加的新颖独特,从而以丰富的艺术手段表达出了更加动人的歌唱效果和深刻的'思想内容。

  (一)整体结构特色

  《春之歌》共有90个小节,A大调的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为A―A'--A,节奏为2/4拍,优雅的小快板,具有带伴奏的独唱曲风格。乐曲没有引子,一开始就呈现出主题旋律,整首作品在音乐情感上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发展变化。

  具体结构图如下:

  从结构图示中我们可以得出:

  《春之歌》这首作品为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全曲有呈示部、中部、连接部、再现部、尾声五个部分组成。中部为展开性中部,全曲以同一材料进行变化发展。再现部为动力再现,在规模上较呈示部有所扩大,采用了扩充的形式。在调式、调性上采用了属关系转调,且一直遵循A―E―A的调式、调性变化发展。此作品的结构非常的精炼、统一,各个部分的结构非常的明朗化,并且各部分之间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三、《春之歌》的和声运用特点

  (1)重属、副属和声的运用

  《春之歌》这首乐曲除了运用调式内基本的和声之外,还使用了大量的重属、副属和声,在和声色彩上表现地更加的丰富,这也体现了这首作品在和声上的一个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呈示部

  呈示部共有两个乐句,开始从主调A大调进入,在第一乐句结束时第七小节到第八小节使用了DD34―K46―D的半终止形式,结束了第一乐句。在呈示部第二乐句将要结束的时候,在第十二小节到第十五小节,同时使用了副属、重属和声,表现为D7/SⅡ―DD7―K46―D7―T的一个完全终止,最终完满终止整个呈示部。

  2、中部

  中部的和声仍然持续在A大调,在中部的第二个发展阶,采用了向引属调,不予解决,直接到重属和声,最后解决到属和声。

  (2)高潮中的和声特色

  中部的第三个发展阶段,是这个乐曲的一个高潮点。在乐句开始处调性由主调A大调转向属调E大调,并且从第三十小节连续三次使用了D7―T的主属和声交替的形式,最后完满终止整个乐段,整个中部具有开放终止的感觉。

  (3)连接部的和声特色

  连接部共有十四个小节,连接部中的和声承接了中间部的E大调的和声特点,在第四十二小节回到了主调A大调。在整个连接中多次运用了离调模进的手法,使音乐具有推动力,在第三十五到第三十七小节、第三十九到第四十一小节都使用了#f―G的短暂性离调,在第四十二小节回到主调A大调。

  《春之歌》中的织体主要由分散和弦所形成的装饰音组成,它是旋律音和伴奏织体的和声音,在固定的节奏上交替进行分散和弦固定音型化的装饰。《春之歌》在和声运用方面不是非常的复杂,仍然采用的是大小调体系成熟时期的功能性和声。作品中除了运用一般自然音体系的正副三和弦、七和弦、九和弦外,还运用了伴音体系中的一些和弦,如副属七和弦、重属和弦等,使和声色彩表达更加的浓厚、深情。

  参考文献:

  [1]徐雅婷.门德尔松和他的《春之歌》[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02).

  [2]高佳佳.门德尔松《无词歌》曲式结构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04).

  [3]易亮.门德尔松《无词歌》的艺术特征与教学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11).

  [4]张建华,张春林.音乐教育专业和声教学改革构想[J].中国音乐教育,2006(12).

  [5]杨马转.和声教学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2(02).

【门德尔松《春之歌》在高师键盘和声教学中的运用】相关文章:

1.模拟教学法在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

2.艺术歌曲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3.游戏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4.情景教学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5.无声语言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6.陕北秧歌在舞蹈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7.节奏训练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8.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9.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