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活动中文化的渗透

时间:2020-09-21 14:59:06 音乐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音乐艺术活动中文化的渗透

  一、症结浅析———音乐艺术及音乐艺术教育的价值未得到确认

音乐艺术活动中文化的渗透

  许多人认为音乐艺术只是一种特殊技能或娱乐工具,个人的音乐素养与其一生的发展无关,人们更青睐那些能直接给社会、个人带来财富的专业与技能,实际上除愉悦身心外,音乐具有极强的教化功能。《晋书•乐志上》就记载,“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恻隐而仁爱;闻其徵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其“五音”对人性情、品德的陶冶功能显而易见。柏拉图则强调了音乐艺术教育的作用:“音乐有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此而丑化。”上述对音乐艺术及音乐艺术教育价值的真知灼见早已被实践所证实,事实证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普通高校的音乐艺术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二、正本清源———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艺术教育的认识

  包括对普通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本质、目的与任务等方面的认识。

  (一)普通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性质审美教育

  1、普通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对象———非音乐专业大学生《方案》规定普通高等学校音乐艺术教育的对象为非音乐专业大学生。这些学生音乐基础参差不齐,虽然有少数“特长生”,但大部分学生缺乏基本音乐艺术素养。如何针对他们确定教育目标?笔者认为应先认识什么是普通高校的音乐艺术教育。

  2、普通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性质———以音乐知识文化和音乐欣赏为基本内容的审美教育《世界振兴音乐教育宣言》将音乐艺术教育表述为:音乐艺术教育包括“音乐方面的教育”和“通过音乐进行教育”两方面含义。“音乐方面的教育”主要指“侧重于阐释音乐本体内构方面包括节奏、旋律、和声、音色、结构和曲式等表现元素,以及音乐各类演绎技术方面的教育行为与实践,这是音乐教育内涵中专业性教育的一个目标指向”,是“一个音乐理性知识与技能的科学获知过程”;而“通过音乐进行教育”则指“侧重于发掘音乐外延效用方面包括情感体验、精神愉悦、审美感悟等方面的教育行为与实践”。对于普通高等学校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其音乐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肯定不能等同于音乐专业的学生,不能侧重于“专业性教育的目标”。《方案》将公共艺术课“课程目标”规定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这与上述音乐艺术教育内涵中“以审美性教育目标为指向”的“通过音乐进行教育”相一致。然而,“在音乐教育的实践中,‘音乐方面的教育’和‘通过音乐进行教育’是一个相互渗透并相互作用的教学理念,是全部音乐教育形式中的两个各有侧重的教育指向,而不能看做是两种教育方式”。既然在教育实践中音乐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审美性教育不能割裂开来却又各有侧重,笔者以为,普通高校的音乐艺术教育,其本质应该是一种以音乐知识文化和音乐欣赏为基本内容的审美教育。

  (二)普通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特点

  不同于专业音乐教育及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面向的是中小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不成熟,知识结构也不很全面,他们对新事物缺乏理解与批判精神,对于知识仍是以接受与理解为主”。而大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更加丰富,知识结构、心理特点更加成熟、稳定,对人生、社会有自己的判断,对事物更具批判与创新精神。因此,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必定有自己的特点:

  1、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思维、情感等心理特征决定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内容要具有更深的文化内涵。

  2、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和能力,教学内容更具多元性,要使他们“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

  3、大学生的思考、判断能力决定高校音乐艺术教育要在音乐鉴赏中着重培养大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批判创新精神,而非停留在表面的情感体验层面,更非单一的情绪宣泄。

  4、大学生在知识内化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促使学科互相融合的能力更强,学习中更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和知识的融合。

  5、高校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基础比较中小学生来说更加参差不齐,学习中个体差异更为明显;而大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更渴望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渴望体现自我价值。

  (三)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目的、任务

  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对象主要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大部分喜爱音乐却又缺少与他们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水平相适应的音乐艺术基本素养,他们的音乐兴趣主要表现在对流行音乐的偏爱上。如有些大学生尽管会唱不少流行歌曲,但在音乐上却存在不少盲区,可以称之为“音盲”。“所谓‘音乐盲区’,顾名思义,就是音乐艺术方面的空白点。如果一个人在音乐上的空白点太多,对音乐的熟悉了解程度不能达到一定的标准,我们就称之为‘音盲’”。毋庸置疑,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承担着为他们“脱盲”的任务。“因此,笔者以为,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目标不仅应以《方案》为指导,同时可参照音乐脱盲标准来确定,即“具备基本的音乐审美感受能力、具备基本的音乐表现能力、了解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拥有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以及拥有一定的音乐学习动力”。对此,笔直的解读是:

  1、培养基本的音乐审美感受能力。普通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使大学生具有基本的音乐审美感受能力,使之在音乐艺术教育中充分享受音乐之美感,从而培养他们健康、丰富的感情世界。

  2、学习、训练基本的音乐表现能力。音乐表现能力的基本要求首先是能自然完整地进行歌唱,至于识谱能力、器乐演奏、音乐创作等方面则因人而异。

  3、了解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除要了解音乐自身的文化,如音乐发展历史,音乐理论知识等外,还要了解一些与音乐相关的文化,如文学、历史、美术、建筑等知识,能充分感受到音乐人文精神的内涵;同时要根据音乐多元性特点,“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在充分体现民族音乐的主体性地位的同时,坚持关注多元化的世界民族音乐。”

  4、拥有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提高音乐审美品位,形成正确的音乐价值观。大学生心理发展尚不稳定,喜欢追逐新异事物,他们中喜欢流行通俗音乐的居多,却缺乏欣赏高雅音乐、经典音乐的素养。为此,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必须提供学生欣赏积极、健康、高雅作品的机会,在音乐教育中引导学生分清作品的好次与良莠,着重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理解、批判能力,逐步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品位,形成正确的音乐价值观。

  5、培养音乐学习兴趣,拥有终身音乐学习动力。音乐艺术的价值和音乐艺术教育功能绝不仅仅只体现在校园内,为提高我国国民整体素质,普通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必须将自己的职责延伸、辐射到社会,使受教育者在享受成功快乐的同时,产生或加强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拥有终身学习音乐的动力。

【音乐艺术活动中文化的渗透】相关文章:

1.在音乐课中自主学习该如何渗透艺术论文

2.探究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与培养

3.审美教育在小学音乐中的渗透论文

4.中学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音乐知识论文

5.绿色设计理念在艺术设计的渗透论文

6.艺术硕士备考:舞蹈与音乐的艺术关系

7.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的审美教育论文

8.儿童学习音乐艺术的建议

9.论渗透传统艺术巧教小学美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