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作曲家在即兴音乐创作中的心理动向

时间:2020-11-13 19:56:20 音乐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试论作曲家在即兴音乐创作中的心理动向

  【摘要】即兴音乐创作作为一种相对于文本音乐创作更为灵活和自由的音乐创作形式而独立存在。在这种特殊的创作形式中,作曲家没有足够的时间按照文本创作的动机发展模式逻辑地、理性地并高度依赖传统作曲技法来写作,而是一种感性占据主要地位的创作模式。然而,无论这种一维性的创作中“感性”与“偶然”占据何等重要的位置,作曲家的创作与演奏习惯仍作为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与这些“感性”和“偶然”一同贯穿于整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  
  【关键词】即兴创作;音子;习惯;链式发展  
    
  在详细论述文章主体思想之前,有两个音乐学专有名词需要作出详细解释。一个是“即兴创作”,另一个是“音子”。  
  即兴创作是相对于“文本创作”而命名的一个音乐学名词。但在事实上,往往不同的音乐家对即兴创作这一概念的默认范筹不尽相同。早在二十世纪末的一段时期内,部分音乐美学家就已提出应赋于“即兴创作”这一名词更明晰的解释。他们认为应将“即兴创作”分为广义与狭义两个概念,并指出各自的含义,即:狭义的即兴创作是指作曲家完全脱离笔下创作形式而介以某种乐器为媒体所即时演奏的音乐作品。广义的即兴创作除包含所有的狭义即兴创作之外,还包括作曲家案头写作中因一时灵感而随手记录的片段性音响素材。但我认为这种观点也不科学,我只将那些脱离案头写作而只用乐器所临时奏响的“即时、即逝”的音乐作品归纳到即兴创作的范围内。只所以我不把文本创作中由于作曲家“灵感突现”而记录下来的音乐素材作为即兴创作的一部分,是因为虽然这种“灵感突现”所带来的音响材料带有一定的“即兴性”,但它作为文本创作的一部分,仅仅体现创作过程中作曲家所必要的灵感,而并不具备真正的“即兴”本质意义。  
  “音子”是我的一个原创叙辞,这是由我相对于“文本创作”中所常用的“动机”、“乐思”等音乐学术语反向推衍而来,这一名词的独创并非仅因本人的臆想而无端创造,而是根据化学中“原子”和植物学中“种子”两个名词而得来的灵感,熟稔这一词语的内涵对于理解本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既然是原创叙辞,就自然很难用一两句话对其作出相对全面的诠释,非常笼统地说,可将“音子”一词定义如下:作曲家在即兴创作行为过程中所偶然演奏出的一个或几个具有展开意义的音符。这很象文本创作过程中所说的“动机”,但在这里我认为将“动机”用在即兴音乐创作中甚为不妥。因为“动机”一词明显意味着主体目的性和客观必然性,而恰恰相反的是,这些由音乐家信手“演奏”出来的几个“精灵”之作在展开过程中总是具有较强的客体随机性和主观偶然性。所以我认为,为了更好地阐明本文之观点,用一个原创叙辞来归纳这一现象是十分必要的。  
  一  
  理解了上述两个音乐学专有名词,再去理解我所要阐明的观点并不难,但为了更好地透视作曲家在即兴创作过程中的心理动向,这还要与文本创作对比论述来加以论证。  
  仅从外在形式上看,文本创作的现象是:创作结果形成于创作过程之后,即兴创作的现象为:创作结果贯穿于创作过程之中。但从内在本质上说这两种不同的创作形式包含着多重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对立的意义。例如文本创作体现着一定的“理性”、“逻辑性”和“严谨性”,并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对作曲技法有着很强的依赖作用。相反,即兴创作则体现着明显的“感性”、“一维性”和“不确定性”,而在创作过程中更多依赖作曲家的“灵感”和器乐演奏技术。  
  然而除上述两个对立的因素之外,我们长期以来似乎忽视了一个更好的角度来洞悉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创作方式的对比意义,这个角度便是作曲家的“抽象心理作用”。对于这种抽象心理作用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文本创作中往往作曲家采用动机式发展,而这时出现的极具发展意义的简短音响素材——动机,恰恰是作曲家最宠爱的种子,也是作曲家所认为的最“合理”的音响材料,而在随后的创作中,随着音乐发展手法模式的运用,曲式结构安排的制约,和声的习惯性适用以及织体的理性编配,“合理性”动机渐渐淹没在那些与作曲家“本意”的渐行渐远的创作技法中。但对于作曲家来说,这不是一种刻意的服从,而是那种隐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创作习惯最终形式一种心理暗示由始至终贯穿于整个创作过程中。最终,作曲家的“本意”与“初衷”往往与创作的结果有失偏颇。而在即兴创作中,整个创作过程都与演奏过程统一起来并同时开始、同时结束,作曲家定然在这种疾速的创作模式里少了一份刻意的传统技法“自我限制”,而多一份由心而发的“直觉情欲”在促使他们一路“狂飙”。但我们必须诚认,无论演奏家技术何等精湛,在整个演奏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奏出几个“不合原意”的音来,而倘若演奏家对这些“不合原意”的音乐素材置之不理,任凭其“无理”的来而又“无理”的去,这显然不符合听觉美学之常理。因此,他们时常恰恰在这些自认为不合理因素上大做文章,使这些“不合理性因素”结合作曲家自己的高超演奏技法与演奏习惯使之转而成为“合理性素材”。这便体现了演奏家在即兴音乐创作过程中所深谙的一个心理倾向——让偶然“音子”在必然“习惯”中作链式发展。  
  值得在此说明的是“链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