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言建设现况与策略简析论文

时间:2020-06-22 13:55:40 英语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英语语言建设现况与策略简析论文

  有声语言创作中,因所依据的文字材料体裁、风格的不同,会分别从不同角度,凸显出中国英语的某种特征。比如新闻、纪实报道等文字材料,因其即时性与客观性,会在有声语言创作中凸显中国英语的开放性、国际性的特征。在这一方面,中国电视台、中国广播电台的英语节目为中国英语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成功范式,从主持人纯正的英语发音,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开放、包容、富有正义感与责任心的大国形象。而文学作品,尤其是代表着中国人文精神的中华传统经典作品,无论是从词汇、句法、语篇还是风格、题材都蕴涵着丰富的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集中体现了中国英语的本土性、身份性的特征。因此,在有声语言创作中需借助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音声化技巧,凸显出中国英语的民族性特质。这就要求朗读者在有声语言创作过程中,熟悉与作品主题相关的中国文化、人文精神;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作品的写作背景与写作风格;深入理解与感受文字内涵和作品的精神实质;不但要把文字作品原原本本地表达出来,还要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态度感情、审美认知、独特体味融入作品之中,通过有声语言创作,使文字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比听者自己去看这作品,能够获得更多的东西。如果朗读者只停留在作品字面意思的浅显理解,不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有声语言的创作就变成了辨音识字的简单的声音流动,这不但会使文字作品的内涵失落众多信息,甚至还会造成词义的转向,主体的偏离。

英语语言建设现况与策略简析论文

  1中国文化经典作品的英语有声语言建设现状调查

  鉴于中国文化经典作品的有声语言建设是伴随着中国英语现象应运而生的新事物,语料数量相对有限,笔者自2012年3月就中国传统经典作品中的英语有声语言建设展开调查,分别从时下较有影响力的4套英语有声系列读物和一个国内英语网站中采集到涉及不同体裁的中国英语有声材料共80篇,其中散文类9篇、诗词类10篇、论说文60篇、故事类1篇。3.2调查结果分析

  1.1在中国文化经典作品英语有声语言建设中,中国朗读者严重缺席

  在被调查的80篇不同题材的代表中国传统经典作品的朗读作品中,只有三篇是中国籍朗读者,且为同一人,其余皆为目的语国家的不同朗读者,中国朗读者严重缺席。有的有声材料甚至还特意标注“地道美语朗读”,来表明其语音的地道、纯正。中国英语是中国国力日益增强和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地位确立的必然产物,适应多元文化并存时代的交际需要。而目前的中国英语有声语言建设仍是在英语作为外语或第二外语的教学理念与背景下展开的,片面强调对目的语的导入和顺应,本族语文化被动适应目的语文化,这样“本族语者在外语教学中的权威性与身份性受到质疑(Kramsch,1998:80-81)”,而在英语语音建设中尤其突出,刻意模仿所谓“地道的”西方人的发音成为英语语音教学与实践的最高目标。传统的英语有声语言建设的确可以充分彰显中国英语的开放性、国际性特征,时下的英语有声节目和有声教材都为我们树立了成功的范例。而在中国英语的本土性与身份性特质建设中,不能没有中国学者的参与。部分朗读作品虽然在发音的地道与准确方面无可挑剔,但听后却让人有味同嚼蜡的感觉,这与一些外籍朗读者不熟悉中国文化,不理解作品内涵及作家写作风格有直接的关系。这部分的朗读缺憾需要中外朗读者的共同努力来完成。

  1.2朗读质量参差不齐,中国英语的民族性特征未能充分体现

  部分朗读作品,或囿于对中国文化和朗读文本的理解不够,或缘于对有声语言创作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的认识不足,质量上乘的并不多。多数朗读作品只限于语音,句子层面的读音准确与流畅这一朗读浅层阶段,未能充分结合文本体裁与主题、作者写作风格和写作背景,借助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音声化技巧贴切地表现文本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内涵,彰显出文字作品的风格美、意境美,中国英语特有的的民族美、韵律美未能充分体现。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语言平实简洁,却在字里行间渗透着对于慈父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分为三部分,主题词“背影”在文中共出现四次,使得凝重的节奏回环往复,文章的结构层次清晰明了。虽同为每句的重音词,但因出现的位置对于主题揭示的作用也不尽相同,重音、语气也略有差异,在朗读中需给以充分表现。开篇一句中的“背影”,点题,语气平实,舒缓,语势下行,确立了全篇哀婉的基调;第二部分出现的两次“背影”,是具体情境中的真实背影,是儿子眼见慈父为自己默默地辛苦付出,压抑着自己激动的心情,说出的“背影”,气提声凝,此部分的.第一个“背影”,语气比第二个更为浓重;文章结尾处出现的“背影”,与文章开头前后呼应,但这次是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慈父的背影,气虚声柔,余音如缕,情长绵绵。但英文朗读作品通篇语气平实、语势单一、停连重音的处理只限于语句层面,缺乏对文章节奏、基调的准确把握。四个“thesightoffather’sback”语气雷同,缺乏变化。这样的例子还很多,限于文章篇幅有限,不便一一展开。朗读是一项语言综合实践活动,它集语音、词汇、语义、语用、语篇、文体等语言知识,又与文化、思维和情感等紧密联系。可以说一篇优秀的朗读作品是融合了各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并将其付诸于实践的集大成之作。有声语言创作活动除需要朗读者具有严格的识字、组词、造句、谋篇方面的分析综合能力、理解感受能力、积极思维能力、感情引发能力、语言驾驭能力之外,还需要声音运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象交流能力、把握状态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同时对作品体裁、文章风格方面的鉴赏审美能力、独特感受能力、艺术创新能力等,更是高水平的朗读所不可缺少的(张颂,35)。

  2朗读文本选材零散,缺乏系统性和代表性

  文学作品是语言形式和文化内容的完美结合。中国传统经典文学作品集中展现了中国优秀人文精神和中国英语的表达形式,是中国英语本土性和身份性建设的样本材料。而目前的有声语言创作,选材集中在论说文等篇幅较短的材料上,题材较为单一,且缺乏系统性,有些材料从内容、体裁、风格等方面都缺乏代表性。

  3对于中国英语有声语言建设的几点建议

  3.1培养会通中西的朗读人才

  中国英语是当下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文字语言建设已初具规模。由于在英语语音教学中受以目的语为目标的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中国英语有声语言建设中仍存在着理论多,实践少,中国朗读者主体缺席的问题。中国英语有声语言的本土性与身份性建设不能没有中国学者的积极参与。正如杨牧之先生在《汉英对照大中华文库》序言中曾指出“:有许多资深、友善的汉学家在译介中国古代的哲学著作,在把中华民族文化介绍给全世界的工作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或囿于理解有误,或缘于对中国文字认识的局限,质量上乘的并不多,常常是隔靴搔痒。说不到点子上”。在中国英语有声语言建设中,这个问题也较为突出。在中国英语有声语言建设中,不仅需要朗读者熟悉中国文化,理解文本所蕴含的中国人文精神,熟练掌握英语语言形式和其发音特点(如省音、连读等特点),还需掌握基本的有声语言创作方法和音声化技巧。在朗读创作中广泛借鉴中外优秀朗读作品,用英语的形式传达出中国的人文精神。

  3.2借助多种传播媒介,开展双语朗读

  中国英语是顺应多元文化这一时代背景的必然产物,同时具有世界性、开放性和本土性、身份性的双重特征。在中国传统经典作品的英语有声语言建设中,以双语互补的朗读形式,同时辅之以插图、配乐、视频等试听手段,将平面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更加立体、多维的有声语言,可以充分揭示文字作品的文化内涵,有效弥补在传译过程中部分原文文化特征被遮蔽,丢失的遗憾,彰显中国英语的本土性、身份性的特征。

  3.3开展双语朗读教学,传承中国文化

  中国英语有声语言建设是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有效媒介,同时也是传承中国文化,缓解跨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有效手段。中华民族历来有诵读的优良传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由得心应口,到得心应手,朗读之功当不可灭。朗读作为中国学生普遍使用的学习策略,在汉、英语言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中外经典文学作为蓝本的汉语朗读佳作层出不穷。这些都为中国英语有声语言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的素材。以双语的形式开展对中国传统经典作品的朗读教学活动,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本族文化的认知,又可以学生通过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言表达本族文化的需求,使学生通过汉、英两种不同语系的朗读实践中,从语音、语法、语篇等不同层面了解两种文化在语言表达方面所呈现的不同思维方式、价值观。这既是中国英语朗读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也是高校跨文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4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有声语言是人文精神的音声化。中国英语是多元文化背景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有效媒介,传承与对外传播中国文化与优秀人文精神是中国英语建设的旨归。中国英语有声语言建设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是中外文化融通的结晶,在彰显其国际性的同时,更需兼顾其本土性的建设。语言教学工作者们一方面需要博采众长,不断丰富、完善中国英语有声语言建设相关理论;同时更需身体力行,积极投身于中国英语有声语言建设的实践中,用英语的形式传达出中国的人文关怀,读出中国好声音。

【英语语言建设现况与策略简析论文】相关文章:

1.提高学生英语口译自信力的策略简析论文

2.对外汉语与汉语言文学对比简析论文

3.汉语言文学培养现况及策略论文

4.简析阿米巴经营与企业管理创新策略

5.简析网络入侵与防御技术的论文

6.简析合唱指挥的肢体语言艺术论文

7.简析慕课背景下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论文

8.简析面试技巧与礼仪

9.汉语言文学教学现况与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