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习语的翻译

时间:2020-08-09 20:59:30 英语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习语的翻译

摘 要: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从英汉习语的文化的表现, 提出了英汉习语文化意义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 文化差异; 习语; 文化含义; 翻译
Abstract : Idiom is a specific and structurally fixed expression in a certain language. It is formed while the language is being used. It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ays to show a nations’culture. Translation is intimately related to cultur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the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 which is reflected in idioms. It also brings up the principles and ways to translate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Key words : cultural difference ; idiom; cultural meaning ; translation

  什么叫文化? 根据《辞海》的解释,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有“现代文化之父”之称的美国人类学家克鲁克洪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 既包括显形式样又包括隐形式样, 它具有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 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的”。习语是某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 包含着大量的习语, 它们或含蓄、幽默,

  或严肃、典雅, 不仅言简意赅, 而且形象生动, 妙趣横生,

  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别, 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 不可分割。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本文就英汉习语方面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谈谈自己的看法。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 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的习语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 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可分为两类: 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 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意义) 的差异, 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 是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存在于人类文明的任何阶段。每个民族、国家的文化都不同于另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

  “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意义??, 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 甚深广而微妙, 在字典里无从找出, 对文学却极要紧, 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背景, 对于文化的这种意义就茫然, 尤其是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美国人类学家鲍阿司指出, 各个社会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 正由于这样, 它们才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的风俗、习惯、信仰和社会机制。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

  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同文化呈相依相存的关系, 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它反映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现象。特定的文化常把某种文化烙印加到语言上。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 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及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 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 往往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例如“三个臭皮匠, 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 他在中国读者的心目中当然是智慧的象征。但英美读者未必知道他是何许人也,与“臭皮匠”又有什么关系, 若采用直译的方法, 很难传递它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 只有采取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法, 才能使原语的文化信息得以充分再现, 故该句可译为: 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 Geliang , the mastermind. 还有大量的习语如: “东施效颦”、“杞人忧天”、“名落孙山”、“叶公好龙”、“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狗咬吕洞宾, 不识好人心”等等。

  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 也有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典故。如Achilles’heel (唯一致命弱点) , 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 paint the lily (画蛇添足) , 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 , cut the Gordian’s knot (快刀斩乱麻) 等等。

  2. 宗教信仰方面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中国是一个以信仰佛教为主的国家,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对中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 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相关的习语有很多, 如“借花献佛”、“缘木求鱼”、“闲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

  等。在我国传统文化中, 我们有道教的“玉帝”, 佛教的“阎王”, 有神话的“龙王”, 有“开天辟地”的盘古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而这些概念在欧美文化中并不存在。

  欧美人信奉基督教, 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办的。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 God be with you (上帝与你同在) , 也有Go to hell (下地狱去) 这样的诅咒语。

  对于中西宗教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 在翻译时应特别留神,

  否则就会出现失当现象。如英国翻译家大卫·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中刘姥姥说的: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这句话时, 把它译成Man proposes , God disposes , 汉语成语巧对英语谚语似乎形神兼备。但由于两者存在不同的宗教背景和深层的文化差异, 译文就有使刘姥姥由信佛变成西方基督教徒之嫌了。因为严格地说, 在此例中的“天”与“God”

  并不完全对应, 若译成Man proposes , Heaven disposes 似更忠实于原文。

  3. 风俗习惯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