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语言运用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时间:2020-08-06 18:18:02 英语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交际语言运用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论文关键词】交际语言 文化差异
    【论文摘要】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探讨在日常交际用语中所突显出的中西文化差异,包括在称谓用语、礼貌用语、告辞用语、邀约用语及比喻用语方面存在的差异,并阐述了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交际语言运用中要强调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它涉及语言学、文化学、心理学、交际学等相关学科。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方法是采用现代心理学“格式塔”削瘦的理论演绎的方法探索语言和非语言行为以及他们与底层文化结构之间的逻辑关系等等。它把交际过程看成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动态多变的编译码过程。影响这一过程的因素包括文化、社会、心理、环境等,并强调学习者要达到有效交际在心理、文化等方面应具备的条件。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极易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障碍和误解,从而产生文化冲突(cultural shock)。“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参与的各方不仅要熟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而且要充分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特别是本民族文化与他民族文化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下去。”
    二、交际活动中突显出的文化差异
    1.称谓用语
    称谓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的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称谓词语的数量和指称的范围各有特色。中国文化传统“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得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反差。称谓的使用差异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在称呼问题上,中国文化一直认为年幼的必须尊敬年老的,这可能与我们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有关。称呼比自己年长的人时,我们常常说老王、王老、老爷爷、老奶奶等等,因为“老”字在中国代表着见多识广,足智多谋。但在西方文化中,除了在非常正式的场合下称先生、女士、夫人之外,认识的人之间往往直呼其名,上级与下级、长辈与晚辈、老师学生之间都可以这样,他们认为这样是关系亲密的表示,尤其是年长者,如果你在他们的姓之前加上“old”,他们往往会非常生气,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暗示着你认为他们身体虚弱,风烛残年,失去活力,他们更希望你称呼他们的名字。七、八岁的孩子称呼自已的爷爷、奶奶“Tom,Susan”在西方人看来是非常亲切的,可对于中国人来说却是不可思议。这将会被视为没有教养,是无论如何不能被接受的。另外,在中国文化中表示尊称的词很多,早些时候最通用的是同志、师傅等等,不论男女,都可以这样称呼;在西方文化中,尊称的通用形式为“Mr.”、“Mrs.”、“Miss”、“Sir”、“Madam”等。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先生”、“女士”、“小姐”等国际通用称谓语使用逐渐频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化对我们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
    2.礼貌用语
    不懂英语习俗的人也知道在需要表达感激之情时需要说“Thank you”。但他们却不知道许多其它场合也该说声“Thank you”。例如,晚会上,一位美国人用这样的话来赞美一位中国女性:“That’s a lovely dress you have on.”她可能立即回复到:“No,no,it’s just a very ordinary dress.”而这样的答复会引起对方的不快,他会认为女士认为自己缺乏审美能力,无法鉴别漂亮裙子和普通裙子。这时,恰如其分的做法就是说一句“Thank you”。再如“Excuseme”一词,很多人认为它的.意思是“对不起”,和“Sorry”属同一用途,自然应该在道歉时用到它。可英语中“Excuseme”一词通常用在打断别人或打扰别人,希望引起对方注意时用到。
    3.告辞用语 
   在使用告辞用语时,也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万万不可对号入座。例如,一位中国学生到美国教师那里请教问题,美国老师热情的接待了他,还耐心地解答了他的问题。告辞时学生按照汉语习俗说:“I am sorry for having wasting a lot of your time.”这会让这位美国老师感到相当费解。为什么学生认为自己解答问题是浪费时间,难道学生感到没有收获吗?在上述情况下,告辞时怎样说才算恰当呢?按西方人的习惯,首先应该表示感激之情,然后才道别,而且往往要找一个借口。可以说:“Thanks a lot for your help. I’m afraid I must be leaving now. I don’t want to get caught in the rush hour.”或是“Thank you for occupying you so much precious time.”这样,既符合英语习惯,又容易被中国学生掌握和接受。
    4.邀约用语
    请客吃饭,如果是比较正规的要发请柬,这种礼节在中西文化中相同。不同的是吃便饭。中国人在客人造访时,临时决定挽留客人吃顿便饭是很平常的事。而英美人士要事先发出口头邀请,并约定时间和地点。例如:
    (1)I haven’t seen you for a long time. You must come around for dinner sometime.
    (2)I was wondering if you’d like to come to dinner at our place next Saturday evening.
    (3)we’d like to invite you to dinner next Friday evening.
    上述陈述中,“1”只能认为是寒暄而已,而“2”、“3”则可视为真诚的邀请。另外,如果到饭店吃饭,按中国人的习俗应该由邀请人付账,但按照英美人的习惯却不一定。如果对方说:“I’ll take you to dinner”,这意味着对方付钱。但如果对方说:“Let’s eat togather”,这将意味着“going Dutch”。对西方人来说,约朋友到饭店吃饭而各付各的钱是很正常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