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教学方式的差异论文

时间:2022-10-10 12:20:40 英语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中西方教学方式的差异论文(精选5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西方教学方式的差异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西方教学方式的差异论文(精选5篇)

  中西方教学方式的差异论文 篇1

  【摘要】中、西方对比研究表明,中西教学各有特点:西方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因材施教,是一种“启发式”。而我们以课堂为中心,以课程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目的封闭式教学,是一种“满堂灌”。本文结合就国内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关键词】教学方法;素质教育;应试教育

  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去培养,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施教方式。中西教育价值观不尽相同,在培养人的具体要求和做法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于各自地理环境、社会制度和历史渊源的不同,必然导致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文化意识、生活习惯、道德标准、教育观念、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

  在教学方法上,西方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任务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培养能力,以人为本,而我们以课堂为中心,以课程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统一大纲和要求,教学方法单一,多为满堂灌,死记硬背,应试教学。表现在课堂上,我们实行严格稳定的课堂组织形式,学校安排固定的教室和教师,教师是教学主体,教学以传授知识为目标,以讲授为中心,强调应试教育和记忆模仿;教师习惯于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即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而西方则是不同,学生是教学主体,课堂组织形式灵活多样以活动为中心,强调学习的理解和素质教育。为了培养优秀人才,我们必须要重视改变教学方法重视课堂教学质量。本文结合在英国学习的感受拟就中西方教学方法做一比较分析,以便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二、我们国内教学方法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应试型的讲授型教学方式。具体表现为,以课堂为中心,以课程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统一大纲和要求,教学方法单一,多为满堂灌,死记硬背,实行严格稳定的课堂组织形式,学校安排固定的教室和教师,教师是教学主体,教学以传授知识为目标,以讲授为中心,强调应试教育和记忆模仿;教师习惯于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即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

  在课堂教学中,通常是教师按照课课本及大纲要求授课,把知识点罗列在黑板上,学生上课做笔记,课后做练习,老师们主要想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来吸收和消化本课的重点、难点。从小学到大学,无论理解与否,学生往往为了应付考试而不得不大量地背书。这种学习方法也有它的处,那就是把难点和要点通过训练记忆和掌握的很牢固,教学中知识容量大,对学生要求高,教学的严谨性,在知识上给学生打下了系统扎实的基础。

  缺点也显而易见,学习气氛紧张、教学方法单调、学习内容枯燥,学生像是被人牵着鼻子走被动学习,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心理、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课堂上老师常常讲得满头大汉,学生抄得筋疲力尽,课堂死气沉沉。这种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习惯于过多地依赖教师和课本,缺乏一种自主学习能力。

  三、相比而言,西方的教学方法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素质型的启发式教学。西方教育体制可以被称作是素质型的。他们教学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学习者的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国内的记忆式学习方法正相反的是,包括英国在内的许多西方国家推行侧重于学生理解的讨论式学习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关注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和逻辑分析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讲,英国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讲得很少,把时间交给学生。课堂更像个讨论会场,教师巧妙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行热烈生动的讨论,这种师生之间交流会培养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课堂上,西方学校强调学生应多思考,多提问题,鼓励学生难倒教师,乃至超过教师。提问内容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他们认为学生问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好的、有意义的。西方这种讨论式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讨论中学会学会聆听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也使学生不仅理解了问题并掌握了大量知识,而且也提高了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我们在发扬自己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应该吸收和借鉴外国教学方法的优点,取长补短。在教学中,积极采用互动教学法,提倡课堂讨论等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法。

  一)更新教学理念,应切实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变“传授知识”为“传授学习的方法”,将目标重点转移到“学习如何学习”上。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该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今后立足社会和终身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二)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过去的教学方法,过去太强调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课堂教学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性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改革考试方法,考试内容要灵活多样,考试内容应从简单检查对学生现有知识的掌握过渡到知识的迁移和创新。我们的考试一般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死抠标准化答案和终结性评价,重结果轻过程,一考定终身,以考试分数论成败;而西方一般注重能力题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的能力、运用和创力而不是考背功,鼓励开放性的答案,重过程轻结果。因此,我们应该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除笔试外,可以采取口试、答辩和论文、实际操作等多种考试方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行每学期一门课多次考试方法。

  总之,我们在发扬自己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吸收和借鉴外国教学方法的优点,取长补短。只要我们改变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就一定能够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也一定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严新平主编,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第一辑),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於奇,中西方教育教学方式比较研究,教育探索,2006(8).

  [3]蒋霞高校教学模式的探讨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6/01.

  [4]蒋凯.中美高等教育交流中的民族性与相互性[J]比较教育研究,2001,(11).

  [5]孙杭生.中外高等院校教学法比较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1999,(08).

  中西方教学方式的差异论文 篇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进一步深入起来,不仅仅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多种文化的激荡也对我国产生了一定影响。与西方国家接触避免不了使用英语,所以,我国从中学就已经把英语看得非常重要,但是由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英语的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能够在这种情况下更好的提高英语教学水平,让学生的语言学习有更大的进步成为我们需要考虑的课题。本文通过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分析,希望能够对提升教学效果有一定的作用。

  1.西方语言必将融入西方文化

  我国的母语是汉语,融入了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英语作为西方的语言,自然也蕴含了西方的文化。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要更好的学好英语,我们就要了解国外的文化,所以,这就给中学的外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中西方的文化是有明显差异的,东方讲究含蓄之美,而西方往往更加豪放,这在英语中也能看出一些,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难免会了解很多国外的文化,这就要求学生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要盲目崇洋媚外,要取西方文化之精华,去西方文化之糟粕,不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做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2.语言习惯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体现

  汉语和英语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语言体系,也代表了中西方的不同文化,而在这里,最主要的体现就是语言习惯的差异。汉语的复杂性较之英语要强,例如,单单从一个早上好就可以看出来,在西方国家,早上见面一般都会说“Good morning!”而在我国,早上相见就有很多话可以开场,例如,早上好,早上吃了么?今儿天气真不错,准备去哪等等,这些语句,既表达了早上见面的问好,又表达了朋友之间的良好和谐的关系。而这种情况在西方国家就很不一样了,他们对于问做什么,做了什么等问题时非常的敏感,认为这是在问他们的隐私,容易遭到他人的反感。所以,我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不能够用汉语习惯来揣测英语的说法,这样一般往往会走入语言的误区,造成不好的影响。此外,除了见面的礼貌用语之外,餐桌的文化也是中西方文化之间很不一样的地方,在我国,吃饭有很多的规矩,从小大人就会教育孩子吃饭最好不要说话或者是少说话,同时,在饭菜上桌后,主人一般为表示谦逊都会说自己做的菜口味一般,让客人将就吃,在开席之后,主人一般会给客人夹菜,以表示欢迎和热情。而这些到了西方就完全不一样了,在西方的餐桌上,一般大家,特别是年轻人都会很热情的互相聊天,谈论自己喜欢的话题,同时,主人在上完菜后都会自豪的说一句“This is my bestdishes”,也就是“这是我的拿手菜”,这也是中西方很不同的地方,而到了饭桌上,西方人基本是实行分餐制的,他们认为夹菜是很不卫生的,所以,餐桌的文化是我们学习英语是不得不考虑的事情,初中的教材(苏教版)也已经加入了餐桌礼仪(tablemanners)的部分。

  3.初中英语的教学融入中西方文化部分的好处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给初中外语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利用好这个因素也能给英语的教学带来很多的好处。首先,有利于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的培养,要学习一门外语,首先就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我们在初中的英语教学伊始,可以首先对西方的文化知识进行普及,让学生从一个微观的角度了解西方,这样非常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我们在教授英语的时候,要注意对西方的个人规范和举止和我国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语言环境,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此外,随着目前国际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初中英语教学要紧跟时代的脚步,革新已经迫在眉睫,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有其两面性,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革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办法,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更好了解国外的文化。随着世界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初中英语的教学也必将更有特色。

  中西方教学方式的差异论文 篇3

  在《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英语课程目标设计中提到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是综合语言语用能力。综合语言语用能力包括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其中文化意识又包括了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由此可见,英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教学,实际上是在听、说、读、写基础上的一种跨文化交流,旨在培养学生书面或口头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脱离英语文化去学或教英语是学不到或教不到英语精髓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等于具备了交际能力,文化知识是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促进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和沟通是现代语言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而每个社会集团都有自己特定的礼仪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这一切构成了不同社会集团在文化上的差异性,对文化差异性的忽视,就会导致判断失误,交际受阻,甚至产生误会,闹出笑话等,因此在现行的外语教学环境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适时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一)约会习俗

  如果你要拜访朋友、熟人,最好要提前通知对方,不速之客会让人讨厌。一旦约好了千万别失约,否则会被认为非常无礼,此外要尽量避免晚上10点后打电话,晚上11点后打电话很可能会被认为是有紧急事件。在英美国家,女性可能会主动邀请男士去参加Parties或其他的社交场合,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如果你接到别人的邀请必须给对方一个明确的答复,你是接受还是不能参加,如果是口头邀请就应该尽量马上给他人一个明确的答复,在实在无法马上确定的情况下,你可以说“明天告诉你行吗”之类的话。

  (二)时间观念

  在国外应邀参加宴会是比较常见,也是比较正式的场合,如果我们应邀去参加宴会一般可能会比请柬上预定的时间晚一点,而在英美国家这是非常不礼貌的,如果主要人在请柬上写的时间是7:30或8:00,那么客人就应该在7:30或7:45左右到,否则就迟到了,客人到了之后可以稍作休息,喝点饮料或酒等,为了让学生对这方面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老师可以在课堂设计这样一个任务,让学生进行对比、讨论和总结。通过完成这项任务使同学了解国外人们习惯把各项工作,各项活动安排得很有条理,他们时间观念很强,你可以稍稍早到几分钟,但不能迟到,否则会被认为非常不礼貌。

  (三)餐桌礼仪

  宴会开始后,安静地吃东西,并且吃完自己碟里的食物是有礼貌的行为,但英国人也喜欢在吃东西时聊天,但吃东西和说话要交替进行,在吃东西时张大嘴巴也不礼貌,如果必须张大嘴巴,则用另一只手遮住它。宴会的最后一道菜往往是甜食:如巧克力、圣代、咖啡等,如果你不喜欢,可以要求主人换茶,谁都不会介意,也不会奇怪的。在国内的宴会上,客人在最后一道菜吃完后会迅速离开,而在英美文化中,这种行为也被视为不礼貌,聚会因此可能会多延续几个小时,直到10点,甚至午夜。在第二天给主人打个电话或写张短笺,对此表示感谢,是十分普遍,也是很有必要的,如中国西文化餐桌礼仪知多少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或上网查询,必要时老师可以提供一些资料和帮助。由学生列表对比、讨论也可以让他们写出书面报告,了解中西方就餐礼仪的差异,了解其他各国的文化。

  (四)个人隐私

  西方人非常重视“个人隐私”,他们很注意维护属于自己的空间,也注意不去侵犯,属于别人的空间,如:在自动取款机旁,人们会有意识地与正在使用机器的人保持适当的距离,人们同样也尊重孩子的隐私,孩子与长辈可以像朋友一样交换意见,不强迫孩子听“长辈”的话,这些与我国传统的文化差异都较大。

  (五)其他的风俗与习惯

  由于文化的背景不同而产生的风俗与习惯方面的差异还有许多,如:中国人见面握手,西方人士见面后可能是点头或拥抱,如果与女姓打招呼最好脱一下帽子以示尊重。东西有借必还,哪怕是一支铅笔,或五美元钱。在西方,人们绝不随地吐痰,哪怕是在街上。和狗等宠物出去散步的话,人们会自觉地跟在动物后面做必要的清理工作。通过以上文化差异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只懂语言(或语法)不能解决交流问题。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错误(culturalerror),后者性质更为严重,因为后者更容易造成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感情不愉快,甚至误解。诚如N.Wolfs-on所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语法等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不仅要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把握教材,适当导入一些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有助于学生学到更得体的英语。

  二、在教学中渗透中西日常生活文化,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自身的文化教养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到了文化意识并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标准,教师应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所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于国内的实际情况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每一位外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理论水平,要熟悉西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及生活习俗,通过录像VCD、上网、书刊、杂志,了解说英语国家人与人日常生活交往的最基本的语言和礼仪,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的文化教养。

  (二)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把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视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这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新型的外语教学观、充分认识当今英语教学的变化趋势。教学视角从单向的目的语言文化转为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互动。同时,教师还应掌握针对这种外语教学模式的策略和技巧,对于外语教师来说,最大的挑战不在于对语言外加上文化知识的讲解或另开一门课,而在于如何将语言和文化融合在一起来教授。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融文化教学与课堂教学中。只要稍稍留心,教材中有许多可以挖掘渗透文化教育的题材,如在“Autumn Festival”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更可借此机会让学生了解中外国家的重要节及其庆祝方式,诸如此类的题材只要留心,好好加以利用就可扩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的范围,提高他们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另外,还要求教师实施文化教学的课外延伸语言学习需要特点的环境,要营造语言学习的氛围教师除了提高每天45分钟的课堂效率外,还应该充分利用:“English corner,English party,English paper,English magazine”,英语周及其他各种英语活动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化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语言形式,积累语言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三、问题与思考

  随着国际间交流的增强,英语语言逐步走向国际化英语语言的国际化决定了英语的国际化,因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教师已意识到在教与学外语的同时,必须实施文化能力的学习与培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外语学习,也只有把文化因素融于语言习得过程中,从基础阶段使学生意识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才能最终实现外语教学目的、培养具有多重文化意识的跨文化交流者。

  中西方教学方式的差异论文 篇4

  【摘要】高中英语教学中导入英语文化内容不仅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教与学的成功重要要素。文章提出了依靠教材拓展渠道,把文化导入渗透到语言教学全过程的原则和策略。

  【关键词】高中英语;文化导入;策略

  在传统的教学中,高中是学生升学的重要阶段,被社会看成是学业上甚至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很多知识的学习都是对原有知识点的升华和进一步教育。在传统的高中教育中,英语教学还只停留在书面语言教学上,对于口语的练习和培养花费的时间少之又少,并且有关口语的练习可能也是涉及到英语的日常生活联系,与西方的文化背景相差甚远。由于学生入学时候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兴趣也有高有低,所以,高中的英语成绩会有非常大的差别,再加上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观点上相对落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提高,不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所以,传统的英语教学没有办法满足社会的需求,需要进行改变。

  一、转变教师思维方式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处于引导地位,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都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英语理论基础和知识技能,还要对西方文化有非常全面的了解,这样有利于在对学生的教育时消除学生所处的环境与英语背景的差异性,激发学生的语言环境,加强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在英语应用上可以更加顺利,对于以后在英语应用上不会出现因为文化差异上的不同而造成的尴尬事件。同时,教师还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西方文化背景自然的融入到对学生的教育中来,减少文化之间的差异程度,让知识点在学习内容的文化背景下更好的溶为一体,帮助学生语言环境的形成,也能加深对文化的认识程度,避免与外国人在英语交流上存在的文化差异,加强学生对文化的认知程度。

  二、选修课和课外英语活动中导入英语文化

  不仅仅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上学习英语,同时,学校还可以增开英语选修课和兴趣课,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英语兴趣,让学生实际了解到外国的语言文化。教师可以推荐学生进行英文作品的鉴赏,让学生多听听英文歌曲,既能锻炼学生的听力,还能纠正自己的发音。同时,学校还可以为学生开展英语朗诵比赛、歌唱比赛等英语兴趣方面的比赛项目,通过对活动的准备,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中导入英语文化

  语法是学生接触英语最基本的一种方式,如果是单纯的语法学习,学生学习起来会比较单调,死记硬背的效果也不是特别明显。所以,教师可以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语言表达上的不同贯穿在语法的教育上,让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对语法和文化都有非常好的理解和记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在表达形式上非常注重文化内涵的表述,并且由于国家不同,在语言的使用习惯上也与汉语有非常大的差别,所以,教师不应该用汉语的思维方式来教导学生英语,一定要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例如,汉语中的“农民”是同一个意思,没有其他的表达形式,在任何一种环境中都可用,但是,在英语中就不同,农民可以用“farmer”和“peasant”两种不同的形式表达,这里的不同在于经济状况和文化教育程度不同,所以,有不同的表达模式,而在使用中如果没有对其深层的含义表达清楚的话,会引起非常大的误会,实际上的差距非常大。学生需要把每一个词汇在背景和运用上完全掌握,这样才会在使用中不会犯错,对于文章的理解上也会更加深刻。

  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信息技术开始在课堂上有非常广泛的应用。教师再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课本上的知识点结合一些课外的内容,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播放出来,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学习内容,比传统的教师讲授更加直观、深刻,尤其是遇到一些比较难懂的知识点,效果更加。运用多媒体技术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更好的提升英语学习兴趣。

  五、让英语走出课堂

  高中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力,并且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来验证自己的学习效果,并且,通过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热爱英语这门学科。对于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一些外国教师,学生在课余时间,找到外国教师与其进行交流,不仅仅是学术方面的知识,还可以是生活的甚至是其他各个方面,既能考验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还能加强学生与外国人的交流能力,为了能够交流更加顺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英语方面的交流机会,可以与其他学校的学生进行英语交流,了解其他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看自己在英语学习上是否需要有改进的地方,还可以找到一些可以相互交流的英语书籍,帮助他们在成绩上的提升。并且,学校还可以为学生组织一些西方的节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西方节日的氛围和与中国节日的差异,体验更加深刻。总之,高中英语是提升学生英语水平的关键时期,为了能够加强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需要教师可以在教学方式上进行转变,把中西方文化进行融合,不断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要求。

  参考文献:

  [1]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5.

  [2]许力生.跨文化交流入门[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中西方教学方式的差异论文 篇5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全新音乐教育哲学,对音乐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一些理念甚至颠覆了传统的音乐审美教育哲学,其代表人物戴维·埃里奥特认为音乐的教学活动在于实践,在于行动,他主张在音乐教学中应当以音乐表演为中心,结合音乐欣赏、音乐创造等活动,重视学生的亲身参与、感受和体验。音乐教育的核心知识不是关于旋律、和声或其他要素的语言概念,而是以行为为基础的,是教学生如何在音乐制作和音乐聆听的行为中音乐性地思考的知识。人类的一切活动证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为认识提供可能和所必需的信息,使人们获得并不断发展思维能力。该哲学符合《实践论》中重视行动和过程的主导思想,注重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从教育学的角度看,该哲学思想的优势在于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杜威的“做中学”如出一辙。

  音乐课程是一种活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例如声乐演唱和乐器演奏都需要学生亲身实践,这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融入音乐的特定文化语境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中国音乐史和西方音乐史课程通过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风格、音乐相关文化背景、代表作曲家并欣赏各时期代表性音乐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进而促进其音乐表演实践,可以说“中西方音乐史”课程是提升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正如埃里奥特所说,对作品相关背景的分析是一个专业聆听者所知道的和建构的内容之一,并因而是一个专业聆听者所能享受的部分。作为一种积极的和建设性的进程,音乐聆听包括建构音乐声音的认知的文化侧面。然而,在“中西方音乐史”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主要通过语言和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来帮助学生了解音乐历史、人物以及所发生的事件’主要关注学生对史实的记忆和掌握,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很多学生认为此类课程的学习方法是死记硬背,他们的音乐理论学习与音乐实践活动相脱离。例如,在近期我们对部分毕业生所作的调查问卷中,在“大学期间,你感觉受益最深的三门课程”这一项中,仅有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中西方音乐史”。这从侧面反映了“中西方音乐史”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我们必须改进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笔者根据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的观点,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高校“中西方音乐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改进方案,以期与同行共同商榷。

  一、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教会学生欣赏方法

  不少教师在“中西方音乐史”课程的教学中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虽然涉及音乐欣赏环节,但仅限于聆听,对如何聆听、如何理解和把握音乐并没有介绍,这导致很多经过四年专业音乐学习的学生,面对一首音乐作品仍然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去欣赏,更无法运用所学到的音乐史知识来指导自己的音乐表演。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提出:对音乐作品或音乐作品的重要部分的卓越诠释和表演足以具体证明,一个学生理解了该作品的相关方面和特点,并知道如何指导他在音乐行为中的思维。音乐聆听是一种丰富的思维和认识,是自我发展、自知自觉和乐趣的丰富源泉。音乐素养是在音乐聆听的语境下实现这些生命价值的关键。因此,在“中西方音乐史”教学中的音乐欣赏环节,教师应教给学生欣赏音乐的方法。

  笔者认为,音乐欣赏环节的教学可以从音乐本体和音乐史实两个方面展开。音乐本体是指基于音乐本身相关因素的欣赏,包括音乐的旋律、节奏、乐器或演唱者的音色、和声、曲式、调式调性等。对音乐史实方面的欣赏应当基于该音乐作品所处时代的整体风格、音乐作曲家个人经历以及创作该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等,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把握音乐作品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对于中国音乐史音乐作品的欣赏,要引导学生感受音色,把握意境。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受老子“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观影响,并不注重准确的音准、节奏,而更加注重通过音色的细微变化营造音乐作品的独特意境。例如:欣赏姜夔的自度曲《扬州慢》时,可以让学生了解该曲所表达的含义,通过欣赏乐曲,感受其旋律中的一些独特进行,例如四度和七度音,或一些变化的宫音、商音和徵音等,发现其与我国现代民间音乐的一些不同之处,感受宋代音乐的独特艺术魅力。再如:欣赏根据唐代王维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被誉为我国十大琴曲之一的《阳关三叠》时,教师可以通过诗词介绍,先让学生理解诗中所饱含的深沉的惜别之情,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对即将远行的友人无限留恋的诚挚情感,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去欣赏音乐作品,并带着感情演唱改编后的混声合唱《阳关三叠》。在这种不断升华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感受、聆听、欣赏以及演唱中充分体会音乐作品的意境。

  二、转变课堂教学中心,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传统的“中西方音乐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课堂教学中心,学生缺少主动意识,缺少独立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当今信息时代,面X才众多的网络媒体,我们不断反思一个问题:有什么是我们可以教给学生的?如今,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获取音乐史知识和音响资料,如果教师仍然照本宣科就会让学生们觉得音乐史课程枯燥无味,书本上的知识自己可以看,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音乐史课程教学究竟要传授什么知识呢?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提出: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通过认真挑选各个种类的音乐,使学生对音乐表演实践和音乐聆听进行专业思考。让学生以音乐表达为目的,通过比较和对比表现性和非表现性唱片来进行音乐教学活动。从人类音乐学、人类学、社会学、女性学、符号学和分析哲学的视角来研究音乐,加深了我们对文化和意识调节音乐制作和音乐聆听方式的理解可见,在“中西方音乐史”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多个视角、多种维度去分析和研究音乐,使其获得对音乐更为全面的认识。

  笔者认为,在“中西方音乐史”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对音乐家及音乐作品的研究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将课堂的主动权更多地交给学生,可以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自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搜索知识信息,并带着问题回到课堂上,大家在一起交流、分析、讨论。只有通过自己深人思考和研究所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掌握的知识。

  教师可从两方面为学生划定选材范围。一是让学生以某一作品为例归纳音乐欣赏的方法,同时结合个人的演奏演唱经验,完成一篇音乐作品研究论文。例如,在欣赏肖邦的钢琴作品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其音乐的旋律表现形式、和声的转换与变化、结构的设计安排以及音色的明暗对比等方面进行研究,同时结合作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或自身的演奏经验等,全面认识音乐作品。这样,通过对音乐作品、作曲家不断深人的分析和研究,学生不仅能够将个人的欣赏经验转化为理性的认识,还逐渐形成了思考和写作的习惯,这种良好的音乐写作习惯将对他们今后的音乐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二是让学生对音乐历史人物或音乐作品进行比较,以获得音乐历史知识,从而对音乐史实、音乐家及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例如,在西方音乐史巴洛克时期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比较巴赫、亨德尔及斯卡拉第三位作曲家,充分感受该时期音乐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学生通过研究其音乐作品的体裁、风格、音乐技法的运用及演奏特点等,在把握该时期总体音乐风格的基础上,理解了三位作曲家音乐创作中的不同之处,这会给学生今后表演这几位作曲家的音乐作品带来重要的启示。

  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传统的“中西方音乐史”教学形式太过单一,以教师讲授、学生聆听为主,学生往往扮演“被动聆听者”的角色。由于无法亲身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并不浓厚,对学习的投入不够,教学效果不明显。此外,学生对“中西方音乐史”课程内容缺乏系统了解,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提出: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就必须让学生加入到他们想学习的音乐实践(或音乐文化)中来,并成为其中的一员?教学情况的真实性对于学生音乐学习和学习深度有着决定性作用,即知识不能从其学习和使用的原语境中分离出来。培养音乐素养便意味着将学生引人特别的音乐文化中去。“实践”一词强调音乐应该与特定文化语境中的实际音乐创造和音乐聆听有关,并以此来证明音乐的意义和价值。所以,“中西方音乐史”教学必须紧密联系音乐表演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亲身体验。

  笔者认为,“中西方音乐史”教学应综合更多形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和音乐实践能力。首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课堂音乐会的形式,让学生现场展示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乐器演奏、声乐演唱,这样既能够锻炼学生的音乐演奏水平,同时又能让学生有机会现场感受音乐作品的魅力,为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把握音乐作品的风格特色,形成对该乐器、该时期音乐创作风格等方面的认识提供有益的帮助。其次,可以组织开展各类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获取更多的音乐感悟。例如,在中国音乐史教学中,介绍金湘创作的近现代歌剧《原野》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从多方面搜集资料,包括歌剧的视频、金湘先生对作品创作的介绍以及多方面的评论和反映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自导自演这部歌剧。再如,赵元任是江苏常州人,而他早年居住的青果巷是常州历史名人聚集处。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探访名人故居,感受那里独特的人文氛围,使其对赵元任的作品有更为直观的认识。通过这样的音乐实践活动,学生加深了对音乐作品、音乐作曲家的理解。再次,可以通过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走上讲台,锻炼口才,培养教态,增长经验,同时,教师对他们的教态、教学方法运用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评价与建议。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了解教学的基本过程,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从而获得经验,不断进步。

  在现今学科大综合的背景下,以往那种技能课教师仅仅教授学生演奏或演唱技巧,理论课教师单纯讲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巳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观念,以培养具备综合素养的高层次人才为己任,在教学的过程中触类旁通,让学生获得相似的学习经验,并在音乐表演过程中融人更多个人对音乐的理解,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正如埃里奥特教授所说:未来依赖于通过继续提高我们对音乐的哲学理解,以及通过继续提高岗前和在职教师的音乐素养而使得音乐教育更具有音乐性、艺术性和创造性。音乐教育的价值只有通过加深和扩展学生的音乐素养才能实现;而这些价值的实现,是通过我们的学生行动中思考的音乐时间的质量,来最有效地展示给家长、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和学校董事会。

【中西方教学方式的差异论文】相关文章:

中西方生活方式的差异11-07

浅谈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论文04-08

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异分析论文04-02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论文06-17

论文:探讨中西方舞蹈美学思想的差异09-03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03-11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语言体现论文03-15

中西方文化中非言语交际的差异论文04-16

从饭桌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