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改革

时间:2020-10-11 11:11:48 英语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谈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改革

摘要:教育部2004年颁布实施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试行)》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然而,听说能力的培养仍是目前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本文分析了听说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学模式的结合下加以实施。

关键词:听说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近些年来,学习英语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国家对高校英语教学投入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是惊人的,但投入和产出之比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听说能力普遍不强。在世界经济日益走向一体化的今天,社会对英语听说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与读、写、译能力相比,听说能力对大学毕业生来说是生存性的能力。在交际过程中,听说是即时进行的,听不懂,说不出,意味着交际失败。而读写是延时的,读不懂的材料,可以借助词典,可以请教他人,慢慢分析。
  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课程要求》)。与1985年制定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1999年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相比,在内容上有了重大突破,即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主转变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基于计算机的多媒体教学模式。这两大突破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问题
  
  当前,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已被提到突出的位置上,各高校近两年也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教学改革,尝试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尽管如此,由于种种因素,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改革之路并不平坦。
  《课程要求》将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许多学校根据学生入校时的语言能力将他们归入三个不同层次。这样一来,那些进校时英语基础非常不错的学生能在有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的教学班级里得到进一步的听、说、读、写、译技能的提高,而无须浪费时间继续基础英语的学习。然而,由于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大部分学生被归入到一般要求的教学行列中来。
  统一的教学安排在一般要求的教学中,教学时间、课程设置、教材都是统一的。一般高校的大学英语是每周4课时。以《全新版大学英语》教材为例,每两周完成一个单元,其中综合5课时,泛读和快速阅读1课时,听说教程2课时。在每两周有限的2课时听说课堂上,要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只能是“学生听——教师对答案”,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听力策略的培养,更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说”的训练。
  师资紧缺与校园环境的限制大学扩招使得班级人数居高不下。大班授课不利于听说训练的进行,教师不得不因循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词的拼写、词义、短语结构及短语意义、句子结构及语法表现、课文翻译、用课文里出现的词或短语造句等。这些授课内容在精读课上表现得尤其突出,教师始终处于主角的地位,而学生则只是课堂教学的配角,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在历史上曾起过较大的作用。学生在英语词法、句法等知识性方面的基本功较扎实,但口语交际能力相对低下;在英语的书面测试方面表现得比较出色,可在口头交谈方面却显得近乎“哑巴”。另外,我们的教室只有固定的桌椅,容纳的学生又比较多,有利于讲座式的教学,但不利于口语教学中经常需要进行的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
  应试教育的影响由于就业的压力,目前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尤其是听力课教学大多以通过四、六级为目标,试图通过大量强化试题的训练追求应试能力这一短期效应。因此,听力训练方式与许多考试中的听力测试部分基本相同,无形中把听力课变成了听力测试课。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是在教听力,而是在测验学生的听力。这种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违背了听力教学的基本规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听力技能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