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英汉诗歌翻译中文化意境的传达

时间:2020-10-06 13:47:33 英语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谈英汉诗歌翻译中文化意境的传达

摘 要】英汉诗歌翻译应注意异域文化的传达,从各个角度,采用不同的策略与方法,将不同的文化意境营造体现出来,才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关键词】英汉诗歌;翻译;文化意境;传达 【中图分类号】 I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151(2006)06-0174-02 文学翻译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意境的传达,诗歌翻译尤其如此。因为诗歌翻译乃文学翻译的极高境界,翻译文学中之极致,诗歌极具丰富的文体特征和艺术内涵,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着人类最丰富的情感和世间最复杂的意象,这种情感和意象便构成了诗歌所特有的文化意境。诗歌中的意境通常为一个民族所特有,代表着这个民族的独特的精神风貌。所以,诗歌翻译在讲求音美、形美的同时,最重要的是传递它的骨髓所在,即诗歌的“文化意境”。
  一、英汉诗歌有着不同文化意境
  一首好诗,往往是意中有境,境中有意,读后沁人心脾,耐人寻味,译者应对原作心领神会,译者与作者神思契合,力求浑然一体,否则,译者只拘泥于原文表层结构,译文必然貌合神离,韵味全无。因此,绝不可把译诗看作语言表层结构的机械移植过程,必须深入深层结构,发掘原诗的真实意境,并使之以原有的神韵再现于译文中。
  1.诗歌的意境首先体现在不同民族的文化词的运用上。例如,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南浦”被赋予了某种离别的情境,而“风”,“月”,“燕”,“笛”,“秋水”,“婵娟”,“梅”,“菊”等字词,它们也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其独特的联想和情趣是西方人难以理解的;同样,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文中的一些词汇对于我们来说也比较陌生,“westwind”、“castle”、“shepherd”、“lamb”等词语,所给予我们的意象也与英美人的本意不同。英国诗人雪莱的名诗《西风颂》中的“westwind”代表温暖和煦,给世界带来新生,而在我们的文化中,只有东风才被赋予如此的意义和意境。
  2.在诗的整体韵味上,一般来讲,英美人作诗是对思维内容及其过程的逻辑展现,推崇清晰、确定和单纯;而中国诗歌,如冯友兰先生曾提到过“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余”(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强调了我国诗歌的含蓄无垠。明朝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道:“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清山佳色,隐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于名状,及登临非复奇观,唯片石数树而已。”这说明了诗歌意境犹如欣赏山水,清淡、质朴、刚柔相济而又神韵悠长,诗意在可言与不可言之间,也有了可解与不可解之会。例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孤帆”,“远影”,“碧空”之间没有任何关连词,直接拼在一起,画面感极强。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读者可凭它们之间的联系去想象和补充。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意象,而汉字的组合往往能取得一副动感画(motion pecture)的艺术效果。
  与汉诗现比,英诗的意象表达更加率直清晰,意象间的语法关系逻辑性更强。虚词一般不能省略。请看拜伦的一首诗。
  Adieu adieu! My native shore
  Fades o’er the waters blue
  The night-winds sigh,the breakers roar ,
  And shrieks the wind sea-mew.
  Yon sun that sets upon the sea
  We follow in his flight.
  Farewell awile to him and thee,
  My native land-Good Night!
  这几行诗语言浅显率直,诗人把故乡拟人化(personification),与之轻声慢语话别。诗的逻辑关系严密,意象间关系确定,意象深沉阔大,不露痕迹。二、 英汉诗歌翻译时易出现的文化障碍
  1.诗歌翻译中常见的文化障碍,往往并非出于原诗晦涩难解,而是望文生义。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和夫人戴乃迭在谈到英国翻译家亚瑟·威利翻译的《诗经》(The Book of Songs)时,称其译作有很高的.学术水平,不愧为翻译杰作,但也指出,他把《诗经》翻译得像“英国诗歌”。比如,译作把周朝的农夫塑造成类似欧洲中世纪田园诗中描叙的农民的形象。另外,译文中使用了“castles”和“clergymen”等词,这和中国文化中的农夫形象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