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

时间:2020-10-06 10:30:22 英语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对学习者听力要求的不断提高与有限的听力教学之间的矛盾,利用在新生当中进行的有关听力方面的调查结果,归纳并分析讨论了EFL学习者在听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指出EFL学习者在提高听力理解方面存在着诸多需要教师帮助解决的问题,并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听力障碍;教学模式;听力技能
  
  一、引言
  
  听力理解一直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方面比较头痛的一个问题。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听力理解题目在大学英语测试中所占的比例已达到35%。然而学生的听力课时仍然极其有限,通常平均每周为1-2节。无疑,教师面临着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进行有效的听力教学的严峻挑战。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中,教师很少去教学生怎样听,而更多的只是将大量的视听材料“灌”给学生,认为学生在接触过大量的听力内容之后便会自然而然地获得听力方面的技能,无需向学生讲授如何去听。教学中,多数教师遵循着同一种固定的模式 ——打开课本,讲解生词,播放磁带或光盘,提问/回答问题,给出答案。长此以往,学生会发现这种教学模式远远没有解决自己听力上的问题,进而对这种单调的教学模式失去兴趣,而学习者学习兴趣的丧失便成为了英语听力学习中最大的障碍。因此,作为教师很有必要在如何讲授听力课程方面寻找新的思路。
  
  二、英语学习者的听力障碍
  
  在学生中多次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听力理解成为学习者的头痛问题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障碍:
  1. 听力理解过程的认识
  对于听力理解过程的认识多数学习者只停留在“听一段材料,然后能够知道材料里说的是什么,并能回答设置的相关题目”这一层面上,对于听力理解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过程其实并不清楚。Howatt and Dakin 指出听力理解要求听者能够在接受说话者的语音、理解其语言中的词汇、语法的基础上判断和领会其所说的内容[1]。要实现这一过程,听者需要具备一系列的听力技能,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微技能。听力微技能包括:
  (1)预想说话者会说什么;
  (2)迅速猜测生词;
  (3)利用已有的相关知识帮助理解听力内容;
  (4)识别并抓住相关信息,忽略无关信息;
  (5)记忆相关信息(做笔记或简述);
  (6)识别话语标记,如:well, oh, another thing is,now, finally等;
  (7)识别连接手段,如:such as,which等,也包括系动词、代词等 ;
  (8)通过说话者使用的不同语调和重读方式判断说话者的意味和对话情景;
  (9)推断相关信息,如:说话者的态度或意图等[2]。
  总之,听力理解的目的在于测定学习者接受、理解、记忆音响信息的能力,要求学习者边听边理解,换句话说,就是要边听边预想、边捕捉信息边对其筛选、边阅读题目边猜测又边抉择,这几“边”几乎是同时发生。因此,听力理解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要求想象、积极而相互作用的过程[3]。
  2. 听力材料的特点
  听力材料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听力的难度:
  (1)属于音响材料,在听者耳边稍纵即逝,不同于阅读材料,阅读者可以随时回头阅读;
  (2)其内容涉及生活各个领域,包括街头闲聊、俗语谚语、新人新事以及不为学习者所熟知的情形,并且同一个对话中说话者时常改变话题;
  (3)有的内容,比如新闻报道、采访、日常对话等缺乏条理性,听者无法预测说话者下一步将会说什么;
  (4)连读、失爆的语音特征使得听者难以辨别语流中的单个词汇,尽管若其跃然纸上再熟之不过;
  (5)日常对话性质的材料中会出现大量口语化的词汇和表达,比如,用stuff来表示material ,guy表示man 的含义等等,有时还会出现俚语或不符合语法规范的表达,比如句子成分残缺或累赘,这些对于主要接触正式的书面语表达的学习者来说自然是陌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