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非瓣膜性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

时间:2020-09-25 12:55:58 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非瓣膜性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分析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非瓣膜性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3年6月本院76例非瓣膜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采用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口服胺碘酮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9个月后心房颤动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明显减少,对照组左房内径明显大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用药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94.7%)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用药原因的不良反应。结论: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非瓣膜性阵发性房颤有维持窦性心律和抑制左心房扩大的作用,疗效显著。

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非瓣膜性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

  【关键词】 厄贝沙坦; 阵发性心房颤动; 胺碘酮

  阵发性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其临床表现为眩晕、气短、心悸及胸部不适等,患病率一般占人群总发病率的0.4%~0.9%[1],其中非瓣膜性阵发性心房颤动占比例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不断增加,超过70岁的老年人群的发病率可达10%,在心血管患者中可达到40%[2]。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房颤动所导致的脑卒中、心力衰竭和死亡增加,对公共健康构成威胁。故采取有效治疗措施,迅速复律或控制心室率有重要意义[3]。目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房颤动效果不佳且不良反应多,胺碘酮是临床治疗心房颤动常用药物之一,但其窦性心律维持率仅在50%~70%,且长期服用毒副作用大。本研究对应用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非瓣膜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从而拓宽对心房颤动患者进行治疗的方法,使该类患者的病情能够长期稳定。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分组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3年6月来本院就诊,经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确诊的7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并且符合以下条件:(1)房颤反复发作,每年发作次数大于5次,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小于7 d,可自行终止,病程在6个月以上。(2)心功能≤Ⅱ级(NYHA)。(3)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急性心肌梗死,电解质紊乱,超声心动图提示心瓣膜病变导致心房颤动。将76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男24例,女14例,年龄34~76岁,平均(57.6±12.1)岁。心房颤动病情最长35年,最短2年,平均7.8年。高血压病19例、冠心病10例、特发性房颤9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治疗组男23例,女15例,年龄30~78岁,平均(56.8±12.5)岁。心房颤动病情最长30年,最短2年,平均7.6年。有高血压病20例、冠心病11例、特发性房颤8例、风湿性心脏病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房颤发作次数、心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分组及治疗 76例患者中冠心病患者予正规的二级预防药物治疗:抗凝(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降血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控制血压(比索洛尔,美托洛尔),控制体重指数,戒烟,合理饮食,控制糖尿病,运动及健康教育。高血压患者予正规降压治疗。对照组患者口服胺碘酮,第1周予0.2 g,3次/d,服完第1周常规做心电图,注意QT间期,如无异常,第2周,0.2 g,2次/d;第3周及以后,0.2 g,1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前2周,75 mg,1次/d,如没有低血压,第3周加量到150 mg,1次/d。两组均持续用药12个月。两组患者均予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如不耐受可用氯吡格雷。

  1.3 观察方法 两组患者观察12个月,每周测血压,每个月复查心电图,服药期间出现头晕、心悸、胸闷则随时检查血压、心电图。每3个月复查肝功能、甲状腺功能、动态心电图。并分组记录心房颤动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左房内径,用药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及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 全部患者均完成本研究。治疗中未发现明显甲状腺功能亢进,无肝肾功能损害,无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无严重室性心动过速,胸片无肺损害。

  2.2 两组治疗前后心房颤动发作次数、发作时间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内心房颤动发作次数、心房颤动发作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个月后治疗组心房颤动发作次数、心房颤动发作持续时间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的比较 对照组治疗6个月以及9个月后左心房内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4 两组治疗后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 治疗6个月后对照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低于治疗组,治疗12个月后对照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58.9%,治疗组为9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复杂,病因和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冠心病、瓣膜病、心肌病、缩窄性心包炎、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糖尿病、肥胖等等。该病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呈现升高的趋势[4]。在心房颤动的药物转复和防止复发的维持治疗中,胺碘酮是经典药物[5]。胺碘酮具有选择性冠脉扩张作用,原为抗心绞痛药,其后发现胺碘酮具有显著抗心律失常作用[6]。胺碘酮是多通道阻断剂,可表现出Ⅰ-Ⅳ类所有抗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作用,不但可改善心肌缺血,扩张血管,增加冠脉流量和降低心肌缺氧量,降低窦房结频率和抑制房室结功能[7],减缓心房和房室结及房室旁路传导速度[8],具有高效、安全的特点,是房颤复律及预防复发的常用药物,其疗效已经被临床所肯定,但胺碘酮复律维持窦率仅50%~70%,复发率仍然较高[9],且有许多副作用,主要有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亢进、肺纤维化和过敏反应等,故其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10]。

  同时,心房颤动发生后,可使心房扩大、心肌细胞肥厚和心房肌纤维化,即引起心房结构重构;还引起心房不应期缩短和离散,传导速度下降及传导方向异向性,即心房电重构。而重构的发生和发展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和心房细胞内钙超载密切相关。心房颤动导致心率加快,从而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RAS系统)[11],血管紧张素Ⅱ通过促进心房纤维化,缩短心房有效不应期,延长房室传导,诱导细胞内钙离子超负荷和炎症反应等,从而在心房颤动的发生和维持中起积极作用。应用ACEI和ARB能阻滞RAS激活,降低心房肌血管紧张素Ⅱ含量,减轻血管紧张素Ⅱ对心脏和血管的损害,阻止钙离子超负荷,有可能消除房颤形成的基质,并能改善心肌胶原代谢,使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达到预防心房的电重构和组织重构目的[12-13],能预防心房颤动的发生[14],而成为防治房颤的有效药物治疗方法。厄贝沙坦是一种ARB,广泛用于高血压、心力衰竭的`治疗。对房颤的发生和复发也有积极的作用[15]。Madeko等对持续性房颤复律后的患者用依贝沙坦加胺碘酮与单用胺碘酮比较,房颤的复发率在6个月就有明显的差别[16]。不同药物从不同作用机制协同治疗房颤,可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房颤的发生和发展[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