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脑室引流治疗重症高血压性脑室内血肿的护理体会

时间:2020-10-12 13:13:04 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侧脑室引流治疗重症高血压性脑室内血肿的护理体会

作者:陈舜卿,谢泽娟,王玉心,郑卓双
【摘要】 目的:探讨侧脑室引流治疗重症高血压性脑室内血肿的效果。方法:对55例脑室铸型血肿行侧脑室引流并辅以尿激酶脑室内注入。结果:55例中基本治愈26例,占47.3%;显效18例,占32.7%;好转11例,占20%;无死亡病例。结论:侧脑室引流并辅以尿激酶脑室内注入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的方法,加强术后脑室引流管的护理以及病情的.观察、血压的控制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侧脑室引流;重症高血压;脑室内血肿
  高血压性脑室内出血形成血肿,是一种严重急性脑血管疾病。其起病急、病情发展快、并发症多、复发率高。我科自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对55例脑室铸型血肿患者,采用侧脑室钻孔引流,建立持续引流并辅以尿激酶注入脑室溶解血块,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5例中男性33例,女性22例;年龄45岁~68岁,平均年龄56.5岁;既往有高血压史的46例;因情绪激动、劳累诱因发病13例;偏瘫8例;失语5例;抽搐9例。均经CT扫描确诊为脑室内血肿。血肿大小:按王耀山等[1]提出的方法计算脑室内血肿量,全部病例均在30 ml以上,其中12例出血量在100 ml以上。 论文网在
  1.2 方法 患者均在出血后6 h~72 h内行侧脑室钻孔引流。从术后第2天起,在无菌操作下,每日用尿激酶2万U加生理盐水2 ml溶解后从引流管注入脑室,夹闭2 h后开放引流系统。
  2 结果
  本组引流的时间为5 d~9 d,平均7 d;复查CT发现脑室积血消失;术后全部存活。根据1986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标准,将脑出血预后分为5级,1级:基本治愈;2级:显效;3级:好转;4级:植物生存;5级:死亡。55例中基本治愈26例,占47.3%;显效18例,占32.7%;好转11例,占20%。无死亡病例,术后存在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再出血2例,有12例出现肺部感染,其中6例需行气管切开,消化道出血10例,无颅内感染发生。
  3 讨论
  3.1 脑室引流管的护理
  3.1.1 严格掌握引流瓶的放置高度 钻颅血肿排空术后均置引流管接无菌引流瓶,为便于引流脑室内的血凝块,开始引流瓶可放于平侧脑室上缘高度,随着引流液内的血凝块消失引流瓶可放于引流高度平侧脑室上10 cm~15 cm,以维持一定的脑室压力,引流瓶放置过高且超出颅内压力高度时,引流压力不够,不利于引流,脑脊液引流受阻,就起不到降低颅内压的作用;引流瓶过低使脑脊液引流过快,可导致颅内压骤降、侧脑室关闭,易引起脑室内出血或小脑幕孔上疝等。
  3.1.2 妥善做好引流管的护理 防止引流管脱出,保持引流通畅,认真做好床边交接班。严密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管通畅时,引流管内的脑脊液平面随心脏跳动而上下波动,如不通畅,液面即静止不动。如引流管内平面无波动,仔细检查引流管有无受压、扭曲、折叠等,如考虑管腔阻塞,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进行处理。转移患者时防止牵拉,需先关闭引流管系统,以预防颅压波动过大、积气或引流液返流入颅内,安置妥当后,重新调节后开放。
  3.1.3 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颅内感染 脑室引流是造成颅内感染的途径之一,多因消毒不严格或脑室持续外引流时间过久,使细菌沿管道侵入脑室引起。创口敷料被血液、渗出液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无菌纱布。穿刺部位每天更换无菌敷料1次,保持创口敷料干燥无污染, 更换引流瓶应注意无菌操作,一般每日更换一次,切忌引流管外口与脑脊液收集瓶内的液面直接接触,防止逆行感染。
  3.1.4 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及性状 一般情况下,24 h引流量约为200 ml~400 ml。引流液初为暗红色并混有血凝块,逐渐转为淡红色,如引流液突然出现全血性或颜色较前加深,患者意识障碍加重,说明有再出血的可能,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本组2例在术后出现意识障碍加深,予报告医生后,急复查头颅CT示再出血,及时积极处理后转危为安。如瓶中无引流液流出,在患者头皮外引流管通畅且无脱管的情况下,可能是脑组织或血凝块阻塞引流管所致,及时报告医生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