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络病理论与黄褐斑

时间:2023-03-19 03:12:11 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络病理论与黄褐斑

摘要: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好发于面部,大多表现为对称性色素沉着。本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其不但影响容貌,而且给患者带来诸多精神、生活方面的烦恼和痛苦。目前西医仍没有治疗黄褐斑的特效药物,外用药物及光疗虽然能取得一定效果,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色素反弹现象非常严重。中医药在治疗黄褐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从中医学络病的角度进行阐述未见报道。由于络病理论及应用涉及诸病领域,本文浅谈络病理论与黄褐斑的相关性,期望寻找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新思路。

关键词: 中医学; 络病; 黄褐斑


  1 中医学对络病理论的认识
络病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络病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奠基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叶天士又集大成,使络病理论初成体系,近代医家经过不断的实践、临证发展,为络病理论做了大量有益的补充,形成了现代日趋完善的络病学理论[1]。这一理论对临床上慢性、缠绵难愈疾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和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首次明确提出“经络”概念,“络”字有网络之义。《灵枢·经脉》云:“经脉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灵枢·脉度》云:“经脉为里,支而横着为络,络之别者为孙。”指出经脉是直行于分肉的主干,络脉是从经脉主干横别出的分支,像树枝样逐级细化。络脉虽是经脉的分支,但在生理上具有明显的自身特点,无论是在体表,还是体内,经脉-络脉-经脉为经络系统普遍分布规律,即经为主干,通过别络实现其表里相连,通过络脉、孙络、浮络实现其与肌肤、脏腑的连属。《素问·皮病论》中云:“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于络脉;络脉满则入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故络脉是脏腑内外整体性协调联系的重要结构,是气血津液输布的桥梁和枢纽。“络病”即为络脉受邪,或受传变,影响其输布气血津液,濡养四肢百骸、脏腑器官等正常生理功能,酿生诸种疾病[2]。对络病的病机,邱幸凡在《络病理论与临床》中归纳提出“络脉阻滞,络脉空虚,络脉损伤”三型说,并解释:“络脉空虚使气血运行稽迟,或停留于局部而为瘀。如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云:‘因气血虚者,其经络多瘀滞。’……血溢络外及离经之瘀,是经脉损伤的基本病理变化。络病机理虽复杂,但络体细窄易瘀,其证侯特点总离不开一个瘀字”。因此,在治疗上,“通络”即为络病总的原则。
  2 络病理论与黄褐斑病因病机
络脉是营卫气血津液输布贯通的枢纽,营养物质传递的末端环节,痰瘀等有形之邪不易通过,常造成络脉瘀阻,络脉瘀阻又使气血津液运行受阻,积久化痰生瘀。络脉是双向流动,络脉中的气血既能离经脉方向流动而布散于脏腑组织、皮毛肌腠,又可以向经脉方向流动而注入经脉,络脉中气血津液双向流动的特点使得络脉具有易郁(瘀)、易滞的特点。关于经络与美容的关系早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有记载:“……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说明气血通过经络上行输注于面部。
 中医学认为脏腑气血失调,气血瘀滞,经络不通,面部脉络瘀阻,皮肤失其润泽而发生黄褐斑。故有“无瘀不成斑”之说。《难经·二十四难》云:“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是色泽去,故面黑如黧,此血先死……”。《诸病源候论·面黑皯侯》曰:“面黑皯者,或脏腑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皆令气血不调,致生黑皯。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荣表里,人或痰饮渍脏,或腠理受风,致气血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生黑皯。”说明黄褐斑与经络不畅,络气郁滞,气血不能上荣于面部肌肤有必然的联系。黄褐斑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若长期情志抑郁,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致使颜面气血失和而发病。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面部》认为本病“由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妇女多有之。”且肝气郁,痰瘀内生,血脉瘀滞,精气不能上荣于面,导致黄褐斑的发生。此即络病病机中的“络脉阻滞”。络脉阻滞,则影响络中气血津液的运行,气滞则血瘀,导致血行迟缓,流行不畅,而致面部肌肤失养。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乏源,颜面失养;或脾气虚弱,血行无力,血流不畅,必滞而为瘀;或脾失健运,不能升清降浊,痰湿内阻中焦,晦浊之气循经络而上熏于面,蕴结肌肤均可酿成褐斑。即络病病机中的“络脉空虚”。络中气血不足,络脉失养。若络中气虚,气为血之帅,气虚则推动无力,必致血行迟缓;若络中血虚,则络脉失养,失其正常功能,气血津液运行失常,痰瘀互结,血行不畅,终至面部肌肤失去濡养。明代陈实功首先提出了“水亏”“血弱”的病因病机。《外科正宗·女人面生黧黑斑》曰:“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肝属木,主藏血,肾属水,主藏精,水木相生,精血同源,故肝肾两脏密切相关。肝体阴而用阳,主疏泄,维持人体气血的正常运行,水生木,肾精充盈,肝体得养则疏泄正常。肾水亏虚,则肝阴失养,疏泄失职,如水枯则流缓,血液枯涩则运行不畅,不能上荣头面而出现褐斑。肝郁日久,灼伤阴血,肝血不足,血海空虚,不能上荣于面。此即络脉空虚,气血不足,血行迟滞而致瘀之虚实夹杂之证。因此,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常,均会导致气虚血亏,运行滞涩的病理现象。气血瘀滞不能上荣于面,颜面失于荣养是发病关键。国内亦有报告证实黄褐斑患者有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血瘀是引起黄褐斑的重要因素[3]。
  3 络病理论与黄褐斑治疗

  络病分虚实,总以络脉郁(瘀)滞为特点,故以通络为治疗大法。局部基本病理为络脉郁(瘀)滞,伴有瘀、痰、湿等病邪的聚集,这些病邪,即可以是导致络脉郁(瘀)滞的原因,又可以是络脉郁(瘀)滞的病理产物[4]。叶天士曰“久病必治络,谓病久气血推行不利,血络之中必有瘀凝。”并针对络病病证的病机,提出了不同治法。气滞血瘀、脉络瘀阻是产生黄褐斑的直接病机,故以活血化瘀通络治疗是其必然。王清任曾曰:“气通血活,何患不除”。黄褐斑病位虽在皮肤,但多于肝、脾、肾功能失调有关,其证有虚有实,属虚者居多,实证多为肝郁、湿热等所致;虚证多为脾虚、肾虚、气血亏虚。故对于虚证要通补结合,正如叶天士所云“大凡络虚,通补最宜”“当以通补络”。因此,在治疗上主要采用活血化瘀通络,兼以疏肝理气、健脾除湿、滋阴补肾。临床上常用柴胡、当归、香附、郁金、白芍药、枳壳等疏肝解郁;茯苓、白术、陈皮、山药、薏苡仁等理气健脾除湿;熟地、女贞子、制何首乌、阿胶、杜仲、丝子、肉苁蓉等滋阴补肾。翁丽丽[5]用疏肝化瘀法(鹿角霜、丝瓜络、橘核、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生地等)治疗黄褐斑30例,显效率80%,明显高于维生素E对照组(P

【浅谈络病理论与黄褐斑】相关文章:

浅谈当代艺术理论论文04-25

浅谈翻译理论视域中的文化研究05-29

浅谈企业管理论文11-30

浅谈简述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05-09

浅谈教务管理团队积分制的理论与实践06-04

浅谈成本控制管理论文09-23

浅谈人性假设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04-15

浅谈生活中的物理论文(通用6篇)05-25

浅谈变电站运维管理论文06-03

浅谈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论文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