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束旁道的电生理特点与Mahaim电位在导管射频消融中的意义

时间:2020-10-08 10:32:27 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房束旁道的电生理特点与Mahaim电位在导管射频消融中的意义

(《 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 》 2003年第17卷 第5期)
刘怀霖 袁义强 于力 郭应先 裴瑞泽 王瑞敏
Mahaim纤维由Mahaim在1937年最先提出[1],房束旁道的概念则是随着近代心内电生理研究及导管射频消融术的开展对Mahaim纤维认识的深化[2]。本文报道2例房束旁道介导的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的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结果,并结合文献进一步探讨房束旁道的电生理特点与Mahaim电位在导管射频消融中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7年7月至2003年1月,本院收治的2例临床拟诊为房束旁道介导的逆传型AVRT患者。例1,男性,25岁,反复发作心动过速16年,频率180次/分;例2 ,女性,18岁,反复发作心动过速7年,频率230次/分。发作时均有明显心悸,女性患者尚伴有头晕、胸闷,均无晕厥发生。发作持续时间30分钟至13小时,静脉注射心律平可终止心动过速。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窦性心律心电图1例正常,1例有轻微预激(图1),心动过速时心电图QRS波宽大畸形,且呈左束支阻滞形及电轴左偏(图2)。
1.2 电生理检查与射频导管消融 1例在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以上、另1例在心动过速持续发作下行电生理检查与射频消融。常规1%利多卡因局麻后穿刺右侧颈内静脉及两侧股静脉,分别将6F 4极标测电极置入冠状静脉窦、高位右房、希氏束和右室心尖部,用RECOR电生理记录仪记录,用Websten 8F加硬消融电极导管沿三尖瓣环标测、消融。

2 结果

  2.1 电生理检查 2例患者食道及右房程序刺激均可诱发心动过速,心动过速发作时心电图QRS波宽大畸形且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形及电轴左偏。窦性心律时起搏右房可发现与心动过速时各导联相一致的宽QRS波心电图(图3)。心房高频起搏时AH逐渐延长,HV逐渐缩短,最后融合于V波,呈递减性传导。快速心房起搏时,短而固定的AH间期伴有恒定程度的预激。右室起搏时静脉注射ATP 20mg出现房室分离,示旁道无逆传功能。
  2.2 射频导管消融 2例患者均采用左前斜45°,沿三尖瓣环房侧在窦性心律与心房起搏下标测和消融。采用单极与双极标测相结合,以标测到Mahaim电位(AP)及心室最早激动部位为消融靶点。2例均在右后侧壁(7~8点)标测到AP及心室相对较早激动部位,但均未标测到VA融合处(图4)。在此点用30~50W功率放电,例1放电5秒后心房起搏示房束旁道前传预激波消失,重复术前程序刺激心动过速不再诱发。例2用大功率放电后旁道前传预激波一度消失,稍后又恢复,且于窦性心律下放电时曾出现短阵交界区心律。此处反复放电后于心房起搏下旁道前传预激波终未消失,但重复术前程序刺激(含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心动过速不再诱发,故结束手术。消融次数3~15次,X线曝光时间40~100min,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分别随访5年、3个月,2例均无心动过速复发。

3 讨论

  早期关于Mahaim纤维的研究是指房室结或希氏束与心室肌之间的传导纤维,即结室纤维和束室纤维。80年代有学者报道[3]临床上类似于结室纤维的患者实际上可能是连接于心房和束支或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纤维,但由于无令人信服的心内电生理依据而未获广泛认同。近年来临床电生理的研究及导管射频消融的效果证明,这种房束纤维远比结室纤维常见[4],且房束纤维具有Mahaim束的电生理特点,因此又称之为Mahaim束型旁道。
  房束旁道介导的心动过速临床少见,国内学者报道在心动过速患者中仅占2.6‰[5]。房束旁道的组织学结构与正常房室结的细胞成分十分类似,故有人认为是在房室环形成过程中,正常房室通路发生了分离,出现了正副房室结的异常变异,这种旁道可视为“副房室结”,房束旁道的心房端位于右房游离壁,心室端位于右室心尖部,因此室上性激动下传时右室心尖部最早激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