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儿夏季热的中医治疗

时间:2020-10-07 15:36:10 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探讨小儿夏季热的中医治疗

摘要:小儿夏季热分暑伤肺胃证和上盛下虚证,但临床上暑伤肺胃证多见,多由体质虚弱,暑热亢盛,不耐暑气熏蒸,暑蕴肺胃,耗伤气阴所致.治疗当以清暑透热,益气养阴为治则.治疗时选用名医验方加减治疗小儿夏季热,疗效满意。


关键词: 小儿 夏季热 中医


夏季热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特有病症,以3岁以下的'小儿发病为最多。以夏季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汗闭或少汗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病与季节气候有明显关系,以6~8月夏季发病为主,气温愈高,发热愈重,秋凉后症状白行消退。有的患儿可连续发病数年,而次年发病的症状一般较上一年为轻,、病程亦较轻。预后较好,检查无特殊发现。
[证治方药]
(一)暑伤肺胃
1.临床表现:发热持续不退,热势以午后为高,稽留不退,与气温有关。口渴引饮,无汗或少汗,皮肤干燥灼热,饮食如常或纳呆食少,乏力神倦,或烦躁不安,唇红干燥。舌红,苔薄腻或薄黄,脉数。
2.病因病机:体虚不耐暑热,暑热蕴结肺胃,耗伤气阴。多见于初、中期。
3.治法:清暑益气,养阴退热。
4.方剂: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加减。
药物:太子参10g,麦冬6~10g,知母6~10g,竹叶10g,黄连2~3g,石10g,荷梗10g,西瓜翠衣10g,六一散10g(包)。
方义:麦冬、石养阴生津,太子参益气健脾,知母、黄连清热,竹叶、荷梗、西瓜翠衣、六一散祛暑清热。
加减:纳少神倦者,加苍术、麦芽运脾开胃;烦躁不安者,加莲子心清心除烦。若气阴两虚明显者,可用西洋参代太子参,益气养阴作用更佳。
5.变通法:若脾胃虚弱,气短懒言,纳少便溏,可用六神散(《三因方》)加石、麦冬,以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扁豆健脾益气,石、麦冬养阴清热,也有较好疗效。
(二)上盛下虚
1.临床表现:发热日久不退,朝盛暮衰,口渴多饮,尿多清长,甚而频数无度,无汗或少汗。虚烦不安,倦怠神萎,面色苍白,下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沉细。
2.病因病机:禀赋虚弱,疾病后期,命门火衰,脾土不温,心火偏旺,脾肾不足于下,暑热耗阴于上。
3.治法:温肾清心退热。
4.方剂:温下清上汤(徐小圃经验方)加减。
药物:淡附子3~6g,黄连3~6g,磁石10g(先煎),天花粉10g,覆盆子10g,丝子10g,蛤粉6~10g,补骨脂10g,桑螵蛸10g,白莲须10g。
方义:附子温肾,黄连清心,磁石潜阳,补骨脂、丝子、桑螵蛸、白莲须、覆盆子补肾固涩,蛤粉生津止渴。
加减:心烦口渴者,加莲子心、天花粉、玄参清心除烦。
5.变通法:口渴不止,小便清长,亦可用白虎加人参汤合金匮肾气汤(均《金匮要略》)加减,以白虎加人参汤清热除烦、止渴益气,用金匮肾气汤补肾温阳、固护下元。
[医家经验]
(一)董德懋经验
小儿夏季热,见发热、口渴,多饮、多尿,食少、便溏,舌红,脉细数而虚者。证属脾阴不足,当用滋阴健脾法治疗。可选择《慎柔五书》之养真汤及《三因方》之六神散加减。药如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莲肉、扁豆健脾益气,麦冬、白芍、五味子养阴生津,常有良效。(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编.医话医论荟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57)
(二)张梦侬经验
1.暑邪夹积滞:见手足心热,脘中痞硬,口干饮水,唇焦黑色,不欲食,脉浮弦滑数,舌红,苔白中黄。清暑消食并施,用黄连香薷饮加减,药如香薷、豆豉、苏叶、建曲、枳壳、谷麦芽、青蒿、连翘、陈皮各10g,厚朴、胡黄连各6g,焦山楂15g。浓煎,3岁以下者2日服1剂,3岁以上至7岁者3日服2剂,7岁以上者日服1剂。
2.暑邪夹虫积:发热上午轻、下午重,入夜尤重,纳食少,精神疲乏,心烦口干,舌红、苔薄中光,脘中痞胀拒按,腹中有时阵痛,身半以上热、下肢冰凉,上下唇内有虫斑。用清暑磨积、杀虫退热。胡黄连、炒鹤虱、雷丸、白芜荑、榧子肉、神曲、山楂炭、槟、莱子、使君肉、瓜皮、炒麦芽、炒枳实各10g,苦根皮15g。浓煎,2日1剂,分10次服完。可连服3~5剂,以泻下黑酱色稀溏粪便,身热全退为止。(张梦侬.临证会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l,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