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进展

时间:2023-03-18 17:05:32 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有关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进展

摘要: 本文将近年来舒张性心力衰竭(DHF)的中医研究概况,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临床疗效等方面做一综述,肯定中医优势,提出存在问题,并展望中医药在DHF防治领域的前景。

关键词: 舒张性心力衰竭;中医;概况;进展

Dougherty等于1984年首次报道一组左室收缩功能正常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导致的心力衰竭即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基础和中西医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是近20年来心力衰竭研究的一大进步。据调查,在人类左室功能不全中,舒张性心功能不全约占20%~40%,而在高龄和女性患者则比例更高。在我国单纯性舒张性心力衰竭(DHF)患者至少400万[1]。目前尚缺乏关于DHF的治疗指南,无大规模、多中心的循证医学的临床观察。近几年来,中医对DHF日益重视,现将近年来中医药对DHF的研究概况,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临床疗效等方面做一综述,探索中医研究的动态、思路和方法,或有助于寻求中医治疗本病的规律和科研的深化,现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近10年来,中医学者对舒张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和病机进行研究,大多认为其发生是一个慢性的病理生理过程,不是单一因素,而是由素体体质、情志、饮食、劳欲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所致。素体的阴阳偏盛偏衰、禀赋不足、脏腑亏损等为发病的内因;过度劳倦、情志刺激及饮食不节为发病外因。其病理因素以虚、瘀、痰饮论述最多。其病位多数学者认为在心肾。关于发病机制,大多数学者认为气虚是根本,在其基础上出现血瘀、痰阻等表现。并有学者提出,气滞亦为重要发病机制。
周斌等[2]认为DHF多因各种原发病直接或间接损伤“心主血”功能,导致心气不足,心阳不振,进而气血阴阳俱虚,血脉瘀阻,以致心血运行不畅,肺失肃降,脾运不健,肾虚失纳,肝失疏泄等多脏同病,导致气阴两虚,水气凌心,心脉瘀阻。魏美琴[3]亦认为气阴两虚为本、为基础,气滞血瘀、心脉阻滞为其主要病机。许杰[4]认为该病的发生与肾虚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肾虚是本病的病理基础。本虚标实为其基本病机,以气、血、阴、阳亏虚为其本,以瘀血、痰饮阻滞为其标。依据现代医学发现:心肌细胞分泌的心钠素在肾脏中有受体,通过与受体结合产生强大的利尿利钠和扩血管作用,体现了心火下降于肾,助肾阳气化津液。同时,在心肌细胞中发现了性激素受体,性激素能影响心肌细胞的核酸代谢和脂肪代谢。证实了心肾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李十红等[5]认为肝在本病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心肝同病导致气虚血瘀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改变。肝郁疏泄功能低下,肝升发阳气无力与心气虚及左室功能障碍之间,有必然的联系。肝气郁滞,疏泄失常,升发阳气无力,肝病日久累及于心,致使心气、心血失调,从而使左室的舒缓性受损。高血压、冠心病肝血虚,肝阴不足,致使阳气升动亢逆,肝风内动,累及于心,或肝阳不足,木不生火,寒邪直中,损及属于筋膜的心肌细胞膜、肌浆网、线粒体等间质的功能,使心肌僵硬,活动协调性受损而左室顺应性降低,且临床证实柔肝法与益气活血法同用疗效优于单用益气活血法。
2 证型研究
国内对DHF辨证分型的研究目前比较少,多数医家认为中医证型的演变规律一般是先出现心气虚或心气阴两虚,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出现血瘀、水停,由阴及阳,由心及肾,因虚致实而出现阴阳两虚、心阳气虚、心肾阳虚、阳虚水泛等证候。证候因心功能、病程不同而异。邓乐巧等[6]对86例心脏舒张功能不全患者的症状、舌、脉进行 K-means聚类分析后结合临床实践,认为心脏舒张功能不全患者应分为四大证候群。Ⅰ型:心脾两虚、气血亏虚型;Ⅱ型:心肾阳虚、痰瘀水互结型;Ⅲ型: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Ⅳ型:脾胃气虚、痰浊中阻型。周杰等[7]研究表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同中医辨证分型的左心室舒张功能均有所损害,并且依心气虚证、兼阴虚证、兼血瘀证、兼水肿血瘀证的顺序逐渐加重,从而显示出CHF不同中医辨证的组间差异。冯小平等[8]将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4个证型组,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晚期血流峰值和二尖瓣口舒张早期之比(A/E)、E峰减速时间(EDT)、左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等参数及Tei指数,结果显示慢性心力衰竭兼阴虚证组、兼血瘀证、兼水肿血瘀证组的A/E比值较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

【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进展】相关文章:

谈国外职业决策困难研究进展06-10

超硬材料薄膜涂层研究进展及应用05-03

纳米阻燃材料的研究进展论文(通用6篇)05-14

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临床研究进展06-01

中医教育论文11-30

从中医学的五大优势谈中医科研08-19

中医诊疗耳目眩运05-25

法律的概念性06-08

谈中医内科护理学05-30

企业战略的自觉性与自在性分析研究05-09